马思聪之女马瑞雪生平 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回国之路

2018-10-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月3日,本报"重温"栏目刊登了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在"文革"期间"叛国投敌"的故事(<马思聪"叛国投敌记"记>),此文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应广大读者需求,本报特约撰稿人详细了解到马思聪回国的前前后后,将这个曲折的故事展现出来.在这位著名的音乐家离世20年后,他的儿子根据父亲生前多年心愿,一直想把父母的骨灰送回祖国.温家宝总理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很快就作出了批示.马思聪之女马瑞雪生平 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回国之路回家美国

1月3日,本报“重温”栏目刊登了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在“文革”期间“叛国投敌”的故事(《马思聪“叛国投敌记”记》),此文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应广大读者需求,本报特约撰稿人详细了解到马思聪回国的前前后后,将这个曲折的故事展现出来。在这位著名的音乐家离世20年后,他的儿子根据父亲生前多年心愿,一直想把父母的骨灰送回祖国。温家宝总理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很快就作出了批示。

马思聪之女马瑞雪生平 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回国之路

回家

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12月9日上午,北京时间12月10日上午,在费城华盛顿公墓举行了朴素而庄重的起陵仪式。

马思聪要回家了。

这一天,费城天色阴沉,在马思聪晚年自己演奏的细腻、浓情、充满中国内蒙乡土气息的《思乡曲》的乐声中,中国驻纽约领事、马家的朋友、各界华侨50多人向中国伟大的音乐家致意并为他送行。仪式上,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外孙女发了言,来自他的家乡中国广东的一位代表也发了言,之后的自由发言中,四位热爱马思聪的华侨表达了对马思聪的敬意和热爱。

马思聪之女马瑞雪生平 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回国之路

仪式的最后,由全世界最年轻的小提琴家,17岁即获得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首奖的旅美小提琴家陈曦与他的同伴王霄演奏了马思聪脍炙人口的《双小提琴协奏曲》。陈曦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出林耀基,说起来还是马思聪的徒孙。

马思聪之女马瑞雪生平 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回国之路

马思聪及夫人王慕理的骨灰在儿子马如龙和其他亲属的护送下,在他们去国40年后的2007年12月11日回到广州。

马思聪雕像已先期矗立在墓地旁,这是一处背靠白云山的小山岗,放眼能看到麓湖。在由30多个山峰组成的白云山麓,马思聪在他留法的音乐故知冼星海旁安睡。广东省对马思聪回归故里非常重视,广州市有关领导召开专门会议落实马思聪骨灰回归的一切事宜。

马思聪的故乡广东省海丰县也想请马思聪回家乡,他们在安葬前还悄悄地把一捧骨灰放进先期带来的塑料袋内,被发现并劝阻。

2007年12月13日的马思聪铜像揭幕和骨灰安葬就在这里进行,参加仪式的是30多位马氏家族的后人,他们没有邀请外人参加。马思聪夫妇的骨灰盒安放在同一株桂花树下。

《马思聪全集》在经过三年的编纂后,在14日这天发行;“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也在此期间揭幕,这是中国唯一常设的音乐综合性大奖。

虽然没有官方的命名,但是2007年的12月14日被媒体称为“马思聪日”。

马思聪生前单位中央音乐学院于10天后的12月24日,举行了《马思聪全集》的发行式。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会后接见马思聪家属和嘉宾时说,马思聪不仅是小提琴演奏家、伟大的作曲家还是音乐教育家,他很全面;在中国音乐史上应该有很重要的位置。

而现在,这位音乐家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幕后英雄

“在先生回国安葬这件事上,于光是位幕后英雄。”《人民音乐》杂志副主编于庆新说。于庆新描述马思聪的这位外甥女婿时说:“他是个很无私的人,这两年为了这件事,推掉了很多课,你知道在美国时间就是金钱。在这次回国安葬的四张免费机票中,他还把自己的名额让给了别人。”

2004年6月于庆新出访美国时,向马思聪的外甥女汪镇美夫妇提出要拜谒费城马思聪墓地。令他吃惊的是,马思聪先生没有墓地,他们夫妇的骨灰存放在一处宁静开阔的公墓最后边的骨灰堂里。于庆新心中一阵凄凉,他对汪镇美于光夫妇说:“先生是中国伟大的音乐家,辞世17年了还在异乡,马先生应该叶落归根。你们全家是否可以好好地考虑一下,送先生的骨灰回家乡?我愿意搭个桥。”

此后,汪镇美的先生于光、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召集马家在美国费城的全体后人商议决定:由马如龙委托于庆新代表马氏家族在大陆处理此事;美国方面的事务由于光协调。

2006年6月,于光告诉于庆新,大家认识统一,希望送马思聪回祖国。“但是,他们不想让先生进公墓,想撒在祖国的泥土里或大海中。”于庆新说。

“马先生的两位女儿已经去世了,马如龙和于光都不了解国内的情况。我回国后到中国音协、中央音乐学院、广东省有关部门了解了一下,他们也都希望马思聪先生的骨灰能早日回国,但是具体怎么办、怎样的规格合适、找谁才能办妥,谁都不知道。

”于庆新说,“当时有朋友出主意,让我直接写信给温总理。我后来就给一位已经退休的国务院前领导同志写了信,给温总理也写了一封信,并把马如龙写给温总理的信附在其中,请那位前领导同志转交给温总理。那位老领导很重视,还把自己写过的一篇纪念马思聪的文章附在我提交的三个文件中,一块递给了温总理。”

马思聪的侄女、马思聪研究会副会长马之庸告诉记者:“李岚清喜爱音乐、也非常景仰马思聪,他曾专门参观过广州马思聪音乐艺术馆。并在2007年4月份发表过《马思聪:中国小提琴音乐的里程碑》一文。他对马思聪回国安葬一事非常关心,他转交了马思聪骨灰回国安葬的报告,温家宝总理几天就批下来了。”

马之庸所说的“几天”,在于庆新的记忆里有着准确的日期:“我是2006年8月17日交上去的,我看到温总理批示是8月24日”。

35年前的夏天,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前往中国,为尼克松总统的“破冰之旅”打前站,他从北京返美后,托人向马思聪转达了周恩来总理的问候,并转述了周恩来的原话:“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多岁离乡背井去美国,我很难过”。马思聪与周恩来有着几十年的友情,他在1957年反右时,就是周恩来把他的名字从内定右派名单中划去的。

而在“文革”初期,即便是周恩来多次出面,也保不了马思聪这位他几十年的故交了。

坎坷的回乡之路

直到1985年春节,时任中央学院院长的吴祖强的越洋电话联系马思聪,这位当年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向他的老院长恭贺新春,并询问那份由文化部、公安部发出《为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马思聪先生彻底平反的通知》收到没有。

收到平反通知的马思聪全家正处在兴奋之中。马思聪跟家人打趣:“叛国投敌罪?我直到现在才第一次听到我是什么罪名,想不到我这个满脑子音符的人,竟有这样了不起的罪名。”他在此后的一些书信中,多次表达了想要回国的愿望。

马思聪的八妹、大提琴家马思琚告诉记者:“他的大女儿马碧雪在父亲平反后想到美国去探望父母,但是三哥说不用来了,我很快就要回国去了。”从他阻止分离了19年的女儿赴美国的这句话上,就能听出他的心是多么急切。

但是马思聪的归乡之路却并非坦途。

马思琚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有关部门去替三哥咨询回国手续,对方告诉她,“需要马思聪先到中国驻华大使馆申请,再承认个错误”,马思琚说:“就这一下,我心里没底了,也没敢把这句话告诉他,我干嘛还要再伤他的心呢?”

而马思聪多年来曾经7次赴台,也成了他不能很快回国的一个原因。

早在抗战胜利初期的1946年,他担任过台湾交响乐团指挥,1948年还率上海音乐协会访问团访问过台湾,20年后的1968年,他再次去台湾演出,并看望音乐界老友。

但是在当时的大陆,这种民间的艺术交往被人为地赋予政治色彩。尽管马思聪拒绝了台湾当局对他“台湾艺术学院院长”的聘任、拒绝了阳明山上的别墅、儿子也与台湾女友分手。还是有人以马思聪作品在台湾出版并演出、他拿了台湾的稿费和演出收入为由,在他回国问题上说事。

台湾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听到马思聪平反的消息后,也发表挑拨离间的言论。“他们说马思聪你别忘了当年是如何出逃的,现在回去了不怕中共报复你吗?”马之庸说,“马思聪很坚定,他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是我自己的事,用不着其他人在这里多嘴。”

突然的离开

马思聪没能马上回国还有个原因就是他从1982年开始创作的《热碧亚》到他去世前才写完总谱,管弦乐的配器还没来得及进行。他一直想带着这部歌剧回国,歌剧取材19世纪中叶的一首新疆长诗《热碧亚与赛丁》,这是一个发生在喀什的爱情故事,长诗改编者是他的次女马瑞雪。

而他也相信医生所言,自己心脏手术后至少还能再活10年。但是这次手术使他一句遗言也没留下就与世界告别了。

马思聪身体一向很健康,他认准了自己一定能活到八九十岁。由于打针吃药不太见效,马思聪想听医生建议:开刀,一劳永逸。当时全家人都不同意他去手术,但他自己坚持开刀。进手术室前马思聪心情还很轻松,还给夫人王慕理打电话说,想用儿子送他的新提琴演奏。

家人听到他最后的声音轻松愉快,但是并不知道在医生打开他的胸腔后发现,他的心脏已经有一部分钙化了。无所不能的美国心外科医生,在深夜给王慕理打电话发出了病危通知。就在全家人急忙赶到之后不久,马思聪永远地沉睡过去。

“他走得太突然,所以没有留下任何遗言。”马之庸说,“2000年,90高龄的王慕理去世后,马如龙根据父母生前深久的思乡之情和晚年对于归国的热望、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一直想找个合适的时候,把父母的骨灰带回祖国。他说‘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把父亲送回祖国’”。

这个合适的时候在2007年年底终于到来了。(《都市文化报》供本网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