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 如何评价钱钟书夫人杨绛的《我们仨》?

2019-0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钱锺书)对她(杨绛)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就像你这样的",因为他眼中的她,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他们如愿以偿的在英国牛津得到了"平生唯一的杰作"--钱瑗,从此有了"我们仨".Pop--钱锺书,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著有<围城>等作品;Mom--杨绛,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代表作<堂吉诃德>;圆圆--钱瑗,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开创了英语"文

他(钱锺书)对她(杨绛)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就像你这样的”,因为他眼中的她,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他们如愿以偿的在英国牛津得到了“平生唯一的杰作”——钱瑗,从此有了“我们仨”。Pop——钱锺书,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著有《围城》等作品;Mom——杨绛,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代表作《堂吉诃德》;圆圆——钱瑗,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开创了英语“文体学”。

杨绛我们仨 如何评价钱钟书夫人杨绛的《我们仨》?

这是一本165页,9万字的书,杨绛接过女儿生前未完成的手稿,在92岁高龄用温暖、恬静的文字,不慌不忙的为我们讲述了“Pop、Mom和圆圆”的故事。有人说《我们仨》这本书太哀伤,因为阿圆先“回去”了,锺书也先“走”了,只剩下杨绛一人,孤独的留在本是“家”的“客栈”。也有人说《我们仨》这本书哀而不伤,苦难的经历一笔带过,欢喜的点滴却被细细描摹,世间哪儿有什么完满,牵动嘴角笑容的必是那心底的爱意。

杨绛我们仨 如何评价钱钟书夫人杨绛的《我们仨》?

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短短一页半的文字中,杨绛仔细的描述了一个看似平常,却又搅的她不能继续入睡的小梦,细腻灵动的文字让人惊叹作者本人深厚的文学功底——“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狂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

杨绛我们仨 如何评价钱钟书夫人杨绛的《我们仨》?

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这段将环境描写与内心活动结合紧密又隐秘的文字,使读者瞬间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知不觉中就入了《我们仨》的梦。

而梦醒后的一个小细节,更是体现了杨绛对丈夫的爱护,顿时思思暖流沁入读者心怀——“我转侧了半夜等锺书醒来,就告诉他我做了一个梦,如此这般。”从如此深刻又绝望的梦境中醒来,多需要一连串急切的慰问与安抚,然而杨绛却独自“转侧了半夜”,舍不得叫醒老伴儿,夫妻间由衷的爱护就这么不知不觉的从书页中散发开来。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用亦真亦幻的笔法描述了“我们仨”最后几年中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杨绛说,这是一个“长达万里”的“梦”的故事,“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初读第二部时,觉得有些晦涩与迷惑,尤其是不曾了解“我们仨”最后几年艰难岁月的读者,很可能看不懂作者的意图。

而我,也是耐着性子读完,才明白杨绛是在用梦境与现实夹杂的独特方式来记叙那段离愁岁月。梦的开头,有人叫钱锺书去开会,语气强硬的没有一丝商量余地,真是去开会吗?当然不是,那是去医院,病房号311。

女儿钱瑗本还陪着妈妈前后张罗着,可不久后她也病倒入院了。于是,只有杨绛一人在家的三里河寓所变成了“客栈”。杨绛两边奔波着,为父女彼此带去对方的生活信息,小心翼翼的,生怕一方的丝毫身体变化影响了另一方的健康。

杨绛在文中说:“船在水里,当然会走的”,是啊,时光好像流水般,纵然万般舍不得,也阻挡不了它的流逝,于是杨绛就这么一程一程的送着船,一脚一脚的在古驿道上走着,走了一年多。

终于,“我们仨”相失在古驿道上,留下一路离情,留下杨绛一人,空空的望着消失的小船,感叹人生如梦——“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者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想不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看不见的小船。”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则用平时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这一家三口的日常,通篇文字好像一个面带微笑的老奶奶,波澜不惊的向大家讲故事似的。“我们仨”很朴素,夫妻二人,爱女一枚,简单的一家三口。“我们仨”又很不朴素,当很多人一边翻阅着“让男人对你不离不弃的方法”,一边抱怨丈夫不给力,子女不听话时,杨绛简简单单的道来这一番话:“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少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一九三五年七月,杨绛随钱锺书到英国牛津求学,她定是深爱着他的,所以才毫不犹豫的放弃了美国的奖学金,随丈夫求学海外,虽也打着小算盘,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借到丈夫的光继续求学,只好“安于做一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Bodleian)自习”。

然而,她真的“安”了吗?杨绛有些委屈的写到:“我看到满街都是穿学生装的人,大有失学儿童的自卑感,直羡慕人家有而我无份的那件黑布背心。

”她爱他,没有琼瑶般的“山无棱,天地合”,有的是外柔内刚的细腻与深沉。她不是安于自己的现状,而是安于做他的妻子,安静的陪着他,坚定的守着他。

那钱锺书呢?他就这么理所当然的接受了吗?当然不,这个“拙手笨脚”的“大阿官”用自己的方式“爱护”了妻子一生——“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锺书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锺书做给我吃”。

一九二七年的早春,他甚至为此划了生平第一根火柴,“爱”没有挂在嘴边,却弥漫在空气中,伴随着每一次呼吸。也正是在牛津期间,他们得到了人生的一份厚礼——Miss Sing High,钱瑗。

杨绛说:“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钱锺书认为女儿是“可造之才”。钱瑗像极了父母,善良、认真又与世无争,经历种种依旧坚强、乐观的生活。一家三口,温馨、憨厚的过着小日子。然而正如杨绛所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一九九七年初,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钱锺书去世。他们仨,失散了……

看惯了童话与喜剧的我们,很难接受这样的结尾,很多读后感都被泪水浸透,可这就是人生啊,无奈吗?笑中有泪,泪中有笑。留在“客栈”的杨绛,就这么一点点的回忆着,一封封书信,一张张明信片,一幅幅速写,两个匹配的“书呆子”和敦厚的阿瑗,天造地设的“他们仨”。这是一本会让你看了流泪的书,但不要怕,因为他够温暖,你留泪,是因为他的炙热融化了你心中的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