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宝近况 高玉宝:善于在工作中“现场教学”
高玉宝(右)在与审查调查室的同志讨论有关案情。宋巧摄
干了11年反贪局局长,2014年转战市纪委担任第二纪检监察室主任,如今高玉宝已是江西省九江市纪委常委、市监委委员。他的职业生涯始终和“反腐”二字相关联。

熟悉他的同事说,高玉宝工作经验足、办法多,再难办的案子交到他手上都很放心。“他在二室当主任的时候,能够同时承办几个重要案件,这在其他室并不多见!”
高玉宝定下工作规则后,自己走在前、干在前,无需口号动员。“高主任年纪大、业务精,还这么拼,我们没有理由不紧紧跟上。”

2017年9月,九江市纪委第二纪检监察室受到中央纪委表彰,获得“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稍有空闲书不离手
稍有空闲,高玉宝便书不离手。“他并不是学经济出身,但他通过长期学习练就了看账查账的火眼金睛。”市纪委监委二室原综合科科长周经华回忆说,在审查某县级干部的案件时,高玉宝晚上把装满当事人银行交易明细等账本的十几个纸盒子搬进房间。翌日早晨,满眼血丝的他一口气指出了账本多处可疑的地方,为突破案情找到了切入点。

“查职务犯罪,要留意当事人有没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问题线索;碰到当事人不开口的,要多分析其心理变化,帮助其打开心结……”高玉宝说,这些“办案经”,都是自己在长年的实战和学习中总结出来的。
“高主任鼓励大家多看书,还给我们列书单,并指出哪些章节贴合工作实际尤其要细看。这个时候,他像极了一名老师。”市纪委监委二室青年干部姜静说,推荐大家看书时,平时严厉的高玉宝格外温和、耐心。

开展批评毫不留情
“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一度患上了‘恐高症’,上厕所时看到高主任来电话甚至会便秘。”接受采访时,市纪委监委第二审查调查室副主任王旭有些不好意思。
王旭和高玉宝是同时进九江市纪委的。高玉宝有多年反贪工作经验,干纪检熟门熟路,对工作要求高,丁是丁、卯是卯,若发现差错,批评起来丝毫不留情面。王旭那时刚从部队转业,在查办案件方面还是“菜鸟”,工作中没少挨高玉宝的批评。
“别人说工作辛苦会用‘白加黑’‘五加二’来形容,在二室,这都不算事。”王旭说,一次在案子上好几天没回家,傍晚时他跟高玉宝说起自己丈母娘做的饭很好吃,想回去吃一顿。高玉宝没有正面回应,只说了一句“我丈母娘做的饭也很好吃”。王旭听懂了言外之意,乖乖跟着高玉宝去食堂吃饭,饭后继续投入工作。
在九江市纪委,有着“三年出师门,五年成骨干”的说法。“现在回头想想,我是幸运的,能够在进来的第二年就练就独立办案的能力。”王旭笑笑说,自己是在高玉宝的批评声中“茁壮成长”的。
“手上没有案子时,机关规定上班时间是9点,高主任要求大家必须提前半小时到,空出时间看看信访件、理一理思路。如果有人没到,高主任的电话会追到他出现为止。”姜静说。
周经华记得,一个周日下午,他刚把老婆孩子送回老家武宁县,便接到高玉宝的电话,要求次日上午到单位开支委会,然后马上去武宁县调研。“我问开会能不能请假,就在武宁等着参加调研,被他一口拒绝,‘支部工作也是机关中心工作,必须参加!’”
嘘寒问暖排忧解难
“工作中批评人之后,他会私下找我们谈心,帮助分析原因,大家打心底接受他的批评。”姜静始终记着高玉宝的一句话,“我批评你们时不严厉一些,以后你们就有可能犯同样的错误。”
高玉宝善于在工作中“现场教学”,同事们说,跟着他办案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提升的过程。比如,在查办一起县级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低价买房的问题时,看到大家想不出什么办法,高玉宝便适时组织大家集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我们学习之后的共同感受就是豁然开朗,整个案件一下子柳暗花明。”姜静说,她现在理解了刚进单位时,一位同事说的那句“你很幸运,工作第一站就碰到了高主任”。
让人有“恐高症”的高主任在生活中却是个充满温情的人。同事家中有困难,他不等别人开口,主动帮助解决;借调的同志家属生病,他买好慰问品上门看望并主动帮忙联系认识的医生。“我们的感情是在共同工作中建立起来的,相互之间不要疏远客气,有困难就应该帮忙照应。”
高玉宝常告诫室里的同事和借调来的同志“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为此,他给自己定下了“不接受吃请、在家不谈工作、在外严守纪律”的规矩。有人曾问高玉宝有什么爱好,他说自己没有爱好,因为多一个爱好就会多留一个让别有用心的人钻空子的机会。
有一次,某涉案人员通过高玉宝的亲戚向他说情,高玉宝断然拒绝,并主动把这个事情在室务会上作了报告。“我们知道,他一方面是警醒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在给我们敲警钟,教育我们处理好亲情与纪律的关系。”二室借调干部李旭说,“他身上的这股正气,总是让人又敬又畏。”(本报记者李伟 通讯员 熊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