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般的阿拉善德德玛 心中的胡杨—致敬德德玛

2019-06-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不仅是歌坛上的常青树,而且是一位特殊的母亲.2002年9月,她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拿出来为家乡的孩子们创办了"内蒙古德德玛艺术职业学院".在办学中,她坚持包容.善待.相信每一位学生和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学理念,使汉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1125名孩子成长毕业,其中有725名就业,有138名考入公立大学深造.苍天般的阿拉善德德玛 心中的胡杨-致敬德德玛为了不让在边远地区或家境贫困的孩子辍学,办学10年她不但从未拿过一分钱的工资,反而在她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工资中慷慨解

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不仅是歌坛上的常青树,而且是一位特殊的母亲。2002年9月,她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拿出来为家乡的孩子们创办了“内蒙古德德玛艺术职业学院”。在办学中,她坚持包容、善待、相信每一位学生和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学理念,使汉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1125名孩子成长毕业,其中有725名就业,有138名考入公立大学深造。

苍天般的阿拉善德德玛 心中的胡杨—致敬德德玛

为了不让在边远地区或家境贫困的孩子辍学,办学10年她不但从未拿过一分钱的工资,反而在她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工资中慷慨解囊,资助贫困学生和孤儿;为了帮助孩子完成学业,实现艺术梦想,她向自己的朋友求助,向企业家、爱心人士求助,跟自己一道,共同帮助孩子们。

苍天般的阿拉善德德玛 心中的胡杨—致敬德德玛

她常不顾自己身体病痛,楼上楼下到学生的宿舍探望;孩子们吃不起饭,她给买饭票;孩子们买不起回家的车票,她付钱;从外地回来的她,总是随身带着糖果、巧克力分给年龄小的孩子们;她先后从自己有限的工资中支付20多万元资助贫困生;学校为贫困生全免学费或半免学费共计70余万元,她用爱心铸就着这所学校,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教育着每一个学生,她以母亲博大的胸怀、包容、呵护,关爱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培养出一批批品德兼优一专多能的艺术人才,为蒙古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苍天般的阿拉善德德玛 心中的胡杨—致敬德德玛

69岁高龄转型从台前走到幕后

这些年,每当提起德德玛,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她优美动听的歌声,其次就是被她坚强与病魔斗争的意志所打动。

69岁的德德玛带着病痛,给家乡人民带来了她退休后转型幕后的首部作品——大型原创音乐剧《爱在胡杨》。在首演第二天,她见到汉族的朋友便会问:“你昨晚看了(《爱在胡杨》)吗?”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她会继续问“那看懂了吗?”

为什么德德玛那么关心地问汉族朋友对该剧的感受?因为这是一部纯蒙古语的作品,她创作这部作品,不仅仅是给蒙古族朋友看的,她希望这部作品能让更多的人看到、看懂,希望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向人们展示蒙古族文化及她对家乡那份浓浓的情。

“您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会想到要从台前走到幕后呢?”德德玛笑说,“明年我都70岁了,舞台应该让给年轻人。退休后,我想再做些别的事情,因为身体的原因,我不可能做那些楼上楼下的事情,但是创做音乐剧我可以。有许多学校的孩子及老师问我,‘老师你不累吗?’做了这个剧后我发现,不只是我,应该是所有人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她是不知道累的。”

她说,在生病之前,她没有感觉到人间真情这个词的真意,可是在生病后,她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认识的、不认识的朋友及歌迷的关心与帮助,这让她很感动,也让自己变得坚强。如今,虽然退休了,但是德德玛认为自己应该继续做些事儿回馈大家。回学校(内蒙古德德玛艺术职业学院)吧,现在学校的领导班子已经成熟,自己不应回去搅和,想想还是做这个音乐剧,不用自己到处跑,坐着就可做很多事儿,自己的身体能接受。

剧中原型苏和与演员合影

被人物原型苏和的精神深深打动

苏和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原政协主席,2004年从工作岗位退休后,回到家乡额济纳旗沙化最严重的黑城地区,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植树造林,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2014年4月,苏和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的光荣称号。

说起创作初衷,德德玛说,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去额济纳旗,她去了苏和种树的地方看他,见到苏和之后,德德玛心里非常难受,“因为他太艰苦了,我们总能在电视里看到旧社会的一些生活状态,他的生活就是那样的,刚好能糊口,非常的困难。

苏和是原阿拉善盟政协主席,在生活条件困难的情况下能做出这么伟大的事情,我真是从内心里心疼他,这个心疼至今已经演变成了对他无比的敬佩,也成就了今天的这部《爱在胡杨》。苏和是一棵伟大的‘胡杨树’,我们小时候经常在胡杨树下玩耍,是胡杨树伴着我们长大的,如今苏和为了造林,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我们真的感动而且敬佩他。”德德玛说。

2015年1月份,德德玛与主创回额济纳旗拜访了苏和,回来之后就开始创作剧本。初稿出来时已经是4月份了。初稿出来后,德德玛又找了很多相关学者给予指点,前后修改了八九次剧本,最终在8月份定稿,之后就进入了作曲的工作。

因为是音乐剧,所以音乐显得尤为重要。该剧的音乐部分由德德玛老师的好友,蒙古国著名作曲家纳·占钦诺日布创作,由蒙古国著名作曲家阿拉腾胡亚嘎编曲。剧中以不同地区的蒙古族风格的歌、舞、器乐,再现了蒙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性。

德德玛说,“真正排练是从2015年10月份开始的,10月、11月、12月,排练了3个月,困难特别多。1号2号人物全都没去过额济纳,这个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都没有去过额济纳,那他们怎么能表现出额济纳人的奋斗精神呢?后来我多次恳请剧中人物原型苏和,将他请到呼和浩特。

在见苏和之前,我对那帮孩子们说,苏和来了后,你们所有人一定要爱他,喜欢他,如不爱他,又怎么能演好他呢。苏和来呼和浩特后,我们所有的演员都见到了他,并与他交流学习,孩子们学到很多,后来排练舞蹈时,我也感受到了。”

在音乐剧《爱在胡杨》的排练中,对于德德玛来说,还有一个问题便是身体感到非常吃力。三个月的排练时间,德德玛没落过一天,演员在台上排练,她便坐在台下观看,找出其中的问题。“每天看每天听,只有那样才能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孩子们和学校老师担心我的身体,劝我回去休息,有一天上午回家,可心里总是不踏实,后来还是去了排练现场。现在这部剧就像我们新生的孩子一样,以后要更多地关注‘她’的成长。”德德玛笑着说。

家乡的那份感情总让人热泪盈眶

在音乐剧《爱在胡杨》中,有一幕表现的是苏和与妻儿回到了家乡,一个人在老树下睡着了,他梦到了早已去世的额吉,额吉托梦给他,他们所住的黑城要沙化了,额吉要变成一棵大树来保护他。苏和醒后,他知道他要回家乡守着额吉,种树来阻止沙化。

德德玛说, “这样的梦境我不知做了多少回,现在我还是经常想起我的家乡。我的家乡特别得美,我非常喜欢我的家乡,我非常爱她。我的成长与家乡是决然分不开的。13岁我便加入额济纳旗乌兰牧骑,成为最小的队员,一直到今年都69岁了,这么多年,家乡的这根线从来没断过。

每次家乡人来看我,都会给我带奶豆腐、黄油,我和他们说,其实呼市这里也有,他们都会说,还是家乡的好。是呀,每每想到家乡及家乡人,那份浓浓的感情总是让我热泪盈眶。”

德德玛每次聊到家乡额洁纳,她便会毫不吝啬赞美家乡,家乡的美景让她着迷,让她流连,让她陶醉。“现在我们额济纳旗是全国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几十万游客来到这里,有时我就想,如果每个到那的人都种上一棵树,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那棵树,或以自己家庭的名字命名那棵树,那该多好啊!

如果我们能号召他们能这样做,将来我们额济纳将不再缺树,不再缺水,那里会变得更加漂亮。其实那里本来就漂亮,胡杨太美了。环保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儿,我们应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环境,这是我们的责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