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海潮演过的笑话百出 卢海潮荧屏唱大戏

2019-06-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变革的年代里,不少开拓其他演艺舞台的粤剧演员也成功铭刻了一段不可磨灭的时代记忆.本期"羊城留声机"栏目专访了在广东人气极高.与黄俊英和杨达并称"羊城笑星"的粤剧名伶卢海潮.虽然,其在电视连续剧<虾球传>.<外来媳妇本地郎>等中的形象更为当下观众熟知,但从<山乡风云>.<杜鹃山>.<柳毅传书>到<七十二家房客>.<笑话百出>.<孙秀才传奇>,年近七旬的卢海潮向羊城晚报记者

在变革的年代里,不少开拓其他演艺舞台的粤剧演员也成功铭刻了一段不可磨灭的时代记忆。本期“羊城留声机”栏目专访了在广东人气极高、与黄俊英和杨达并称“羊城笑星”的粤剧名伶卢海潮。

虽然,其在电视连续剧《虾球传》、《外来媳妇本地郎》等中的形象更为当下观众熟知,但从《山乡风云》、《杜鹃山》、《柳毅传书》到《七十二家房客》、《笑话百出》、《孙秀才传奇》,年近七旬的卢海潮向羊城晚报记者坦言,他感到自己从没有背离粤剧,而在他的简历里,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单位一栏始终写着“广东粤剧院”。

卢海潮演过的笑话百出 卢海潮荧屏唱大戏

爱唱戏自发街头“表演”

开办书画展、拍摄《外来媳妇本地郎》,每逢剧院新戏上演必前往捧场,积极参加粤剧研讨会……从广东粤剧院退休多年的卢海潮是名副其实的“退而不休”。谈到与粤剧的缘分,他认为必须从“西关仔”这个身份说起。

卢海潮演过的笑话百出 卢海潮荧屏唱大戏

卢海潮自小生长在荔湾逢源路一带,是正宗的“西关仔”。上世纪五十年代,老西关还是伶人聚居之处,卢海潮对粤剧的兴趣爱好就是在耳濡目染中产生的。“我家所在的街头巷尾,就有两户邻居是在粤剧院打锣鼓的。我和哥哥卢海鹏童年时经常被大人带去看戏,看多了,自然就喜欢了。

卢海潮演过的笑话百出 卢海潮荧屏唱大戏

”他回忆道,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兄弟二人最爱跟小伙伴玩“睇大戏”,即在街头模拟做大戏,玩伴们坐在被视作观众席的石阶上,沿着石阶用绳子围起一个圈,卢氏兄弟就在圈内“舞台”唱大戏。

后来,卢海鹏加入了中学的文工团,经常唱演样板戏,经常跑去看哥哥演戏的卢海潮看得很痴迷,“觉得自己以后一定要唱戏”。

初中毕业后,卢海潮就参加了当时广东粤剧团的招生考试,并从65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四名学徒之一。“其中一个监考官是当时有名的粤剧老前辈白驹荣,考试的时候我唱‘虾哥’(罗家宝)的曲,唱了七八句,白驹荣就说够了,由于他眼睛看不到,就让其他考官看看我的头圆不圆、耳朵硬不硬。

因为这些会影响戴头盔、挂口须等装扮,最后我还打了个‘半边月’跟斗给他们看。过了十天,粤剧院就发通知让我去报到了,一直到退休,几十年没变过单位”。

演粤剧擅当小武与恶霸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粤剧,还在不愁没人看的好时期里。“新仔都是做兵,就是上台站着,一动不动那种人肉布景。”卢海潮说,那时他家人有时也去剧场看他“做兵”,而且会说“站了挺久的,不错啊”。“这些角色又叫‘企毯边’,俗语说‘行就行先,死就死先,企就企两边’指的就是这种角色。但站在舞台的一旁可以看到师傅做戏,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卢海潮称自己“身钝”,“我练跟斗功等基本功就不及别人,我不是这块料。

卢海潮的老朋友兼老同事、资深戏迷梁彦兰向记者介绍,卢海潮的形象和声音都比较适合演小武类型的角色,“他声音音高亢嘹亮,他常说如果他要演文武生他就‘搵唔到食’了,这算是因材定角吧,当年那些老师们招他进来粤剧院说不定就是因为想着这小子适合演这些角色。”

对此,卢海潮也表示其学的几个戏都是罗品超的首本名戏,形象都是小武类型的,演的多是袍甲戏。“我的声音不是小生那种抒情类型的,所以我自己就追求那种器宇轩昂,利索一点的那种形象。入行不久我就知道自己适合演什么角色,给自己定位,这也是我的追求。

”他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样板戏,正好有几类角色是这种粗犷型的,如《海港》、《杜鹃山》等等。“后来恢复古装戏,我就挂须演老生或者丑生了,因为身形变了,就不能演那种袍甲英雄形象了”。

谈创新上屏幕拓宽渠道

虽在广东粤剧院打了一辈子的工,但让卢海潮真正成为广东家喻户晓的明星的,是电视屏幕。

卢海潮的第一部电视剧是反映广东地方特色的《虾球传》。当时一名叫高雄的香港著名话剧演员因看过卢海潮在《海港》里扮演的码头工人,而邀请他参演《虾球传》。“我当时是完全没有准备的,只是他们跟我说,《虾球传》里也需要一个粗狂型的角色,我觉得自己适合,就去拍了。

”卢海潮称《虾球传》是演艺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此前我在粤剧舞台上一直都是正面形象,就演了‘鳄鱼头’这一次反派,后来就全部改演反派角色了。当然,我也是喜欢演反派的,因为可以灵活随意一点,正派角色的一言一行始终都拘谨一点。”

从20世纪80年代面世的《虾球传》至今,被誉为“常青树”的卢海潮一直活跃在观众的脑海中,不管是谐星还是反角,都是那么鲜活,生动。

“除了继续演电视剧,他还通过《笑话百出》、《孙秀才传奇》、《粤韵风华》等不同形式的电视节目,把粤剧带给更多观众。”梁彦兰认为,卢海潮并没有离开粤剧舞台,只是用不同的方式传播粤剧,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了粤剧的传播渠道。“除了他还有后来的彭炽权、黄伟香等等,都对粤剧的推广有着更多元的贡献。”

“早期版本的《七十二家房客》,黄俊英演三六九,我演警察局局长,梁淑卿演八姑,邓志驹演补鞋仔,梁筠菱演阿香,我们一帮人都是‘粤剧佬’。后来南方电视台和珠影觉得大有可为,就另外组织了一帮人,开拍黄伟香、彭炽权版本的《七十二家房客》,一拍就拍了1000集。

所以,以彭炽权为例,本来熟悉粤剧的人才知道他是唱新马腔的,但自这个剧播出后,很多年轻人,尤其是珠三角观众,即使不爱看粤剧也知道彭炽权是‘太子炳’。这就是明星带来的传播效应。”卢海潮说,自他借《虾球传》中“鳄鱼头”这个角色成为街知巷闻的演员后,才深深感受到知名度与影响力对艺术的传播的重要性。

儿子眼中的卢海潮

老爸台上台下都很幽默

除了事业,卢海潮的家庭也与粤剧颇有渊源。其已故妻子陈小莎就是粤剧名家陈天纵的幼女,其胞兄陈笑风,胞姐陈小茶、陈小华等都是粤剧名伶。人称“莎姐”的陈小莎不仅成为“不可多得的刀马旦人才”,后来更成为著名粤剧导演。

而卢海潮与陈小莎的独子卢俊宇则是广州知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了《粤韵风华》《南国红豆》等多档粤剧节目。

羊城晚报:舞台后的卢海潮是怎样的?

卢俊宇:我爸不仅在舞台上,在朋友圈社交圈中也很活跃。他在圈中有这么大的名声,我认为,不仅因为他在电视上保持曝光率,更重要是在朋友圈、戏迷面前保持平和、频繁的交流。其实,台上的他和平时的他形象是相同的,他的老朋友都知道他爱开玩笑,而且,他的特色就是他跟你开玩笑的时候,自己不会笑。

羊城晚报:现在他还不停拍戏吗?

卢俊宇:退休后,他对拍戏会更挑,会选一些适合他,又不会疲于奔命的戏。前段时间很多剧都找他来演,但要么是去西樵,一去就去两个月,要么是每天起早摸黑的。我就劝他,你现在是玩票性质的,就不需要把自己逼得这么紧了。所以他现在是有时间就参加。但剧院的一些作品,为粤剧出力的他肯定不遗余力,因为他说那里是他的“娘家”。

羊城晚报:作为一个生长在粤剧之家却没有继承父辈职业的年轻人,你怎么看待粤剧发展?

卢俊宇:我一直做粤剧节目,在家里,我们也偶有交流对粤剧发展的看法。我认为,粤剧戏曲是南方的特色瑰宝,但在70后中我算是比较了解粤剧的了,很多70后或更年轻一代,他们未必懂粤剧,再加上现在接触的媒体过多,大家未必不想了解,或只是碍于粤剧的节奏或其他因素,会分了心。我们都在探讨如何能带更多的年轻观众进入这个圈子。而且,不只是我们家在聊,包括我们的节目总监、监制都在谈论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