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臣单口相声 相声大师 张寿臣

2018-10-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相声演员.北京人.祖籍河北深县.六岁读私塾,后向其父.评书艺人张诚甫学说评书和相声,并随父演出<六口人>.<家堂令>等相声段子.十二岁时,父亲病故,他开始正式说相声并拜焦德海为师.十五岁出师后,在北京天桥.西安市场等明地演出.张寿臣单口相声 相声大师 张寿臣他好学多问,注意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暇时常去宣武门外"越中先贤祠宣讲所"听关多福讲<豫让论>.蔡友梅讲<京华故事>等,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融进相声里.常于晚间读<三国演义&g

相声演员。北京人。祖籍河北深县。六岁读私塾,后向其父、评书艺人张诚甫学说评书和相声,并随父演出《六口人》、《家堂令》等相声段子。十二岁时,父亲病故,他开始正式说相声并拜焦德海为师。十五岁出师后,在北京天桥、西安市场等明地演出。

张寿臣单口相声 相声大师 张寿臣

他好学多问,注意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暇时常去宣武门外“越中先贤祠宣讲所”听关多福讲《豫让论》、蔡友梅讲《京华故事》等,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融进相声里。常于晚间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文学名著,学识日益充实。

张寿臣单口相声 相声大师 张寿臣

二十岁以后与相声名家李德钖(万人迷)合作演出多年,多获扶掖与教导,在单口相声方面受益尤大。从二十二岁起,他白天撂地卖艺,晚上和师父焦德海合作,在北京石头胡同四海升平杂耍园子“攒底”(在综合场中演最后一个“大轴”节目),直到二十五岁前,还曾在北京大观楼等处演出。

张寿臣单口相声 相声大师 张寿臣

民国十四年(1925)张寿臣二十七岁时,正式去天津演出,先后与多人合作,往返于津、京等地献艺,在此期间曾与陶湘如、侯一尘等合作四年,与周德山合作一年,还与于俊波合作过。

张寿臣饱尝生活疾苦,谙熟世态炎凉,加以学识渊博又敏于思考,编写与加工的相声作品大多属厚积薄发之作,有较强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其对口相声代表作有《揣骨相》、《地理图》、《哏政部》、《夸讲究》、《洋钱伤寒》、《五百出戏名》、《文章会》、《大保镖》、《大相面》、《八扇屏》等。

其《开粥厂》、《歪讲百家姓》等灌制唱片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风行一时。他编写的《揣骨相》、《哏政部》讥笑了军阀政客们的卖国丑行和巧立名目、鱼肉人民、机构臃肿、冗员充斥的官僚政治。

1937年,日寇占领京津后,张寿臣曾拒绝日本方面要他录制唱片的要求。面对日伪统治,他在精神上感到极大压迫,无心说笑,只是为了生计有时在京津等地演出几场。民国二十九年,有一次他在北京启明茶社说相声,因为得罪了特务,伪内二区公所要审查他的底稿,还过堂传讯他。

特务问:“你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为什么总说不利于‘皇军,的相声?”他答道:“我就知道作艺吃饭,不懂得什么叫共产党,什么叫国民党。”特务打他。他责问说:“你们都是中国人,难道就没有一点中国人的良心吗?”特务们用皮鞭把他打昏,几乎丧命。

张寿臣加工表演的单口相声更为精彩。后世所见流传下来的传统单口相声,大都经过他的筛选与提炼,他的单口相声着重揭露旧时畸形变态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城市小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揭露被扭曲了的人物心理和人际关系,鞭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和黑暗。经他再创作的《化蜡扦儿》、《小神仙》、《娃娃哥哥》、《偷斧子》、《巧嘴媒婆》、《古董王》、《姚家井》等一批单口相声,都已成为传世的精品。

张寿臣的相声表演活路细,品位高,相声界公认他是在穷不怕、万人迷之后,常宝堃(小蘑茹)、侯宝林之前承前启后的一位大家。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他一度对生活充满希望,但这种心情很快被内战的残酷现实所粉碎。民国三十五年(1946)他曾写诗抒怀:“今朝又逢八一五,抗战数年仍受苦,明年今日又如何?只恐全国成焦土。”又为讽刺国民党“接(劫)收大员”,写诗道:“胜利之后财大发,沦陷人民皆可杀,飞来这些英雄将,爱住谁家住谁家。”民国三十五年底,他因愤世嫉俗,改在天津北门外宝和轩说评书,达两年之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于1953年加入天津市曲艺团,专演单口相声,1958年后专门从事教学及挖掘整理传统曲目、总结舞台经验的工作。1958年8月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理事。

张寿臣的亲传弟子有常宝堃(小蘑菇)、刘宝瑞、冯立章、袁佩楼、戴少甫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