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忆吕敬人 《中国记忆》再获奖:“最美”且尚民族风

2017-05-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国参加这项评奖从2003年开始,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先面向全国组织"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入选图书再选送次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袁银昌.陶雪华.任意等,这些熟悉的名字,这些过去一度强调洋气.现代的设计师们也开始学着中国语言说话.石芳芳<中国记忆>再获奖:"最美"且尚民族风民族风 中国记忆 书籍装帧 世界最美的书 拿来主义 吕敬人 现代感 最美 黑与白 艺术展览"最美"且尚民族风"最美"且尚民族风

我国参加这项评奖从2003年开始,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先面向全国组织“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入选图书再选送次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袁银昌、陶雪华、任意等,这些熟悉的名字,这些过去一度强调洋气、现代的设计师们也开始学着中国语言说话。

石芳芳

《中国记忆》再获奖:“最美”且尚民族风

民族风 中国记忆 书籍装帧 世界最美的书 拿来主义 吕敬人 现代感 最美 黑与白 艺术展览

“最美”且尚民族风

“最美”且尚民族风

设计·新媒体

喜讯又至。近日,著名装帧设计大师吕敬人的作品《中国记忆》又一次在“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中获奖,这已是连续第6年中国图书在这项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图书设计评选活动中获奖。“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一年一次。这德国莱茵河畔的书衣百影总能吸引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眼球。

我国参加这项评奖从2003年开始,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先面向全国组织“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入选图书再选送次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从2004年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到2005年的《土地》再到《不裁》和《中国记忆》,这些全世界最美的书究竟长啥样?或许新科“最美”《中国记忆》可以给我们些许灵感与启发吧。

《中国记忆》与记忆中国

一把大胡子,一脸艺术家气质,一大堆获得“中国最美”和“世界最美”称号装帧作品,吕敬人的名字,在中国书界如雷贯耳。1998年创立的敬人工作室也成为中国书籍装帧工作室的参照标杆。招牌性的敬人式微笑,叫人第一眼就打心底里喜欢上这个泰斗级书装大师。

《中国记忆》,是又一部典型的“吕氏风格”之作。尽管大师努力追求每一次设计的不同体验,“吕式风格”却已悄然出现。从《黑与白》开始,《美丽的京剧》、《书艺问道》、《朱熹榜书千字文》等等,一系列的作品几乎反映出吕大师的整个人生追求和审美品位,也得到了认可。

这次“世界最美的书”获奖作品《中国记忆》,是奥运期间对全中国各地博物馆的精品展览的收集,该书作者希望能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展示和图书的形式,更多的关注了解中国文化,给更多中国人和海外人士留下深刻的记忆。

很明显,这样的内容和定位是符合吕老的一贯喜好和偏爱的。《中国记忆》的装帧设计延续着一如既往的中国风,周身融进诸多的中国元素:水墨晕染、原始象形文字、中国书法配以中国红的书名、古朴典雅的外包装,勾勒出一个东方美学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也同样获得了西方评委们的认可和一致好评。

敬人美学初长成

在对中国文化的把握和理解上,吕敬人是中国那么多的优秀设计师中屈指可数的。事实上,他还有着对东方美学的偏爱。这样的偏爱与独特感受,与他的师出“杉”门不无联系。20年前的吕敬人只身来到日本,师从杉浦康平,这位老师酷爱东方哲学,对中国文化怀有极浓厚的兴趣。

改革开放初期,一切都是向外看,向西方学习是受鼓励的普遍现象。最初的吕敬人也并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化独有的魅力,杉浦老师却一再向他强调“汉字文化是你们的精髓”。做一个有文化自豪感的人,是老师对他的教导,也深刻地影响了吕敬人的整个书装人生。

从拿来主义到中国智慧

事实上,放眼望去,不光是敬人的书,几乎多数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称号的中国书籍,无一不是带有鲜明的中国风格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书界、书装界普遍崇尚西方化的“现代感”,许多设计师也大量参照引进的设计类图书,设计出来的作品与国外作品十分雷同,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设计,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简单的“拿来主义”。

待到21世纪的今天,“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一次又一次被印证,尤其在国际装帧大赛的导向下,近几年的书籍装帧中,设计师们更注重注入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神韵。

不再像过去一个时期那样,一味地追求视觉冲击力,而是在形与色中寻觅东方的韵味。这种对于神韵的关注,不仅停留在封面上,也体现在整个书籍形态的设计中,注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神韵的整体感受。

袁银昌、陶雪华、任意等,这些熟悉的名字,这些过去一度强调洋气、现代的设计师们也开始学着中国语言说话。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视觉总监袁银昌而言,如果说他早期的设计风格较多地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话,那么,近年来,在侧重对书籍进行整体设计,加重设计成分的同时比较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把握。

当然,这种对传统品味的追求不是传统灰色封面的回潮,更不是中庸、灰淡、死气沉沉书籍装帧样态的死灰复燃,而是对中国艺术注重文化内涵,注重修养的继承。

回归东方文化

其实,中国传统书籍装帧的基本特点可以用“简约淡朴”四个字来概括,特别是到了明清时的线装书,更是“墨香纸润、版式疏朗、字大悦目”。这种质朴的装帧风格的产生,一方面是受材料与制作工艺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中国文人“淡名薄利”思想的影响;追求素雅端庄,不苛求追求华丽;讲究和谐而富有文化书卷之气。

这种风格无疑为我国书籍装帧设计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尽管不可避免的,这种保守的、缺乏个性化的设计思想影响制约了近现代我国书籍装帧的发展,然而东方文化作为一种底蕴深厚的美学语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东西方的每一个人。

而今,尤其是从2003年中国参加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开始,从中国最美的书到世界最美的书,乃至中国版协举办的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中的获奖作品,东方文化的巧妙运用无疑是受到评委青睐的最重要的要素。设计师们也将这种东方美玩弄得如火纯青。

就像《守望三峡》,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展览的金奖作品。封面设计中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似字非字的狂草“守望三峡”四个字,造型恰如“一直激起千层浪”,令你三峡变迁中产生一种冲动和臆想,封面上书法枯笔飞白图形,富有鲜明而浓厚的文化特色,不仅准确地把握了书稿的内涵,更在于注重并突出设计语言的民族性和文化感,将三峡所代表的中华文化因素有机地融入装帧的总体构思。

同时,图形的自由法度和黑白对比的色彩又具有气势磅礴的时代气息,书籍装帧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机结合的审美特征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种美也不是那些所谓的现代化和洋化的作品所能给予的。

如今,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化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热爱,当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当创意设计的浪潮在全中国遍地开花的时候,回归自己的文化,不只是形式,而是我们另一种生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