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南昌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评论家何平发言节选

2018-0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谁是最典型的80后.比如说我们现在讲80后,他们编的一些书,这是代表80后典型的显著化.这也值得考虑的.另外我来之前,认为80后写作和阅读者是同时成长的,我个人认为不是这样的情况.大学生几乎不读80后的作品,读80后的作品比80后更小的,我女儿的一代90后在读.也就是说这些小说的消费者并不是90后,主体不是80后,主体是比80后更年轻的90后.我感觉到关于80后很多的讨论,都是建立在一种想象.假定.虚拟,没有经过很多的实质性的证明.比如谁在经营80后的写作,谁代表典型的80后,谁在消费着80后的

谁是最典型的80后。比如说我们现在讲80后,他们编的一些书,这是代表80后典型的显著化。这也值得考虑的。另外我来之前,认为80后写作和阅读者是同时成长的,我个人认为不是这样的情况。大学生几乎不读80后的作品,读80后的作品比80后更小的,我女儿的一代90后在读。

也就是说这些小说的消费者并不是90后,主体不是80后,主体是比80后更年轻的90后。我感觉到关于80后很多的讨论,都是建立在一种想象、假定、虚拟,没有经过很多的实质性的证明。

比如谁在经营80后的写作,谁代表典型的80后,谁在消费着80后的作品,没有东西没有经过很靠谱的实质性的研究,都在想象中间。 基于这样的主体,我知道今天很多人从正面去谈80后写作,我面对这个话题我谈的是在市场和文坛之外的80后的写作问题。

我们现在的庞大的所谓市场和文坛中间的80后写作,中间有市场和文坛之后的80后的独立写作状况。从现在还看我们现在对80后的认识,按照两个东西衡量的,一个是市场规律,看一个作家是不是成为一个摇钱树,按照市场来衡量。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东西很危险的,我昨天晚上和一个书商吃饭,他说,他下面绝对不碰中国作家的作品,现在作家用的版税很高。我不是针对你们这样的作家,他是针对50年代、60年代的作家。

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很高的想象,对市场有很高的预期,事实上达不到。 另外,他们准备做60后、70后接班人,很多80后作家按照这样的写作。所以他们为文学奖写作等等。

在市场和文坛之外其实存在很多80后的独立写作,这些独立写作我个人感觉到在传统的文学期刊中间都很受关注。比如我看了一下有《新浪潮》等等,从2004年都做这样的工作。 我们对于80后整体的想象,是不是代表整体的80后。

我现在想象的80后是真实的80后的写作现状。我们对于郭敬明、韩寒很多人的想象之外,存在不存大量不是这样的80后。我来之前,《文学报》给我看了一个名单,在图书馆每人都有一本。

我做了基本的判断,我没有仔细的统计,我们在图书馆能查到的,临时没来得及,看得多不多,就看这个书翻得旧不旧,我说了你们不要生气,你们的书不是翻得最旧的。在座的有些人的书基本上崭新的,几乎没有人翻过,我基本是第一读者。

对于这样80年代已经不存在的,我们还去衡量,已经变成一个个体,这是很可疑的东西。从80后写作自身来看,从赵长天搞新概念开始,他们也在经历着自身的演变。我们现在对于80后写作还停留在90年代末的状况,还停留在解决自己忧伤的年代。

认为80后的写作代表青春期写作,《萌芽》体、新概念体。我根据他们时间写作进行对比,像苏德、郭敬明、韩寒的写作跟10前之前的写作完全不是一回事了。他们剖析的东西被后面的反写者继承下来,他们带着抑郁症式、神经式写作引来了很多后来的模仿者,我认为这就是80后的写作。

因此我个人谨慎把80后的写作分离出来命名为80后的独立写作。 作为文学这部分,它既不是按照市场规律规范的,也不是按照接班人培养的。

他们按照这样的目标发展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认为在80后里面逐渐出现有独立的体验、经验、立场、修辞这样单书的个体独立写作的群体,也就是说变成了写作个体。比如像湖北一个作家,我们不管作品,至少和我们现在想象的80后作家不一样。

苏德发给我的小说,他里面的的见识已经不是以前的小说,跟早期的作品(青春抑郁症作品)不一样了。跟我们现在想象出来的80后完全不是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