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寿的老伴 先生丨谭元寿:最好的传承就是口传心授

2018-01-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谭老先生客厅东南角显眼位置,搁着一张放大了的黑白照片.穿马褂的青年男子儒雅英气.他,正是京剧的创始人之一,谭老先生的曾祖谭鑫培.1928年,谭元寿出生时,谭派已经声名显赫.曾祖谭鑫培自不必说,父亲谭富英又创新了"新谭派",被誉为"四大须生"之一.5岁,程砚秋带着他唱<汾河湾>;8岁,尚小云告诉他,等你长大了,我带你唱戏.然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谭元寿,10岁时依旧被祖父谭小培送入科班"富连成",一呆就是七年.谭家

谭老先生客厅东南角显眼位置,搁着一张放大了的黑白照片。穿马褂的青年男子儒雅英气。他,正是京剧的创始人之一,谭老先生的曾祖谭鑫培。1928年,谭元寿出生时,谭派已经声名显赫。曾祖谭鑫培自不必说,父亲谭富英又创新了“新谭派”,被誉为“四大须生”之一。

5岁,程砚秋带着他唱《汾河湾》;8岁,尚小云告诉他,等你长大了,我带你唱戏。然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谭元寿,10岁时依旧被祖父谭小培送入科班“富连成”,一呆就是七年。

谭家摆着的照片:毛泽东在书房接见谭富英以及谭元寿   记者何源摄

师傅三板子下去,手指甲就会出血,但跟头还要接着翻。一年只放三天假,腊月二十三回家、二十七就得返校演出。想跟父亲诉诉苦,谁知谭富英说:你挨的打,连我三分之一都不及。

谭元寿表演定军山时的扮相  记者何源摄

挨的打历历在目,但轮到送自己的孙子、第七代传人谭正岩上戏校的时候,谭老先生依然对校长说:我知道如今新时代,不许打人。但我的孙子除外,你们该打,也得打。

谭元寿、谭孝曾(右)、谭正岩(左)一起演唱京剧  图自《中国艺术报》

继承了谭派风格、又借鉴了余派的表演,谭元寿嗓音高亢、文武兼备。加入北京京剧院后,他先后尝试了《智取威虎山》《青春之歌》一系列现代戏,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沙家浜》中饰演的郭建光。因为他的出色表演,使得这出戏成为现代戏的经典,家喻户晓。他更曾创造过连演40场的纪录。在儿子谭孝曾口中,父亲谭元寿对表演的执着几乎到了“偏执”的程度:

《沙家浜》中的谭元寿  

为了让一些老唱段继续流传,2000年,已经72岁的谭元寿参与了给谭富英早年唱段“音配像”的工作。在出演《问樵闹府•打棍出箱》时,他突如其来的一个跟头,引的满场人一阵惊呼:

吊毛是京剧演员的基本功,演员手不撑地,向上纵身翻吊的筋斗,也称为“吊猫”。“吊毛”是戏曲较难的技巧,一旦出错,有可能终身瘫痪,因此连一些京昆武行演员都很少用。

说话过程中经常需要停顿、微微喘气,如今谭元寿已经很少登台,不过最近,家成了他的另一个舞台,他正试图把部分传统戏重新整改,传授给年轻人:

当我敲开谭元寿先生家门的时候,他执意起身向前迎接,接过我手中的花,又认真读了我的名片。没有想象中京剧泰斗的倨傲,更没有长者的威严。

谭元寿在家中接受记者何源的专访

历经170载,到如今已传至第七代的谭派,称得上是京剧界的传奇。谭孝曾说,父亲谭元寿反复强调,“孝和义”是他们的传家宝,“唱戏要高调门,做人要低调门”。

采访最后,我提出想合照。谭老先生于是站得笔直,镜头里他的表情,如50年前《沙家浜》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