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知彼知己者 百战不殆” 这句著名军事格言出自

2019-06-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百家争鸣概要: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据<汉书 艺术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比喻纷纷发表意见,展开论战.现在所说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概要: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据《汉书 艺术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比喻纷纷发表意见,展开论战。现在所说的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有时候也指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知彼知己者 百战不殆” 这句著名军事格言出自

百家争鸣的背景: 1、周王朝实行分封制:这造成了诸侯国林立。 2、各国为能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胜,都任贤用能. 3、每位"大家"既是学术者,又是学术思想的践行者(如商鞅既为秦孝公提供变法的理论,又身体力行地强制执行),同时又大都是教育者(如:孔子徒众三千,墨子有弟子三百余人.

皆可"赴汤蹈火而不旋踵"). 4、由于统治者重用人才的政策,这在客观上刺激了人们渴望学得一技之长以干荣华富贵,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

这与晋代的门阀制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5、各国联系的日益紧密以及人才的流动性,为各家思想的生存提供了保障.人类总是对反对者有先天性的排斥性,因此,当一家之言与当权者不容时,他可能会禁止甚至扼杀这种思想.

但春秋战国的历史大背景使这种扼杀难以奏效。 6、各家理想的执着追求.诸子百家对天下黎民都怀有巨大的历史责任. 7、社会的剧烈变革(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与转型),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上层建筑产生影响。

百家争鸣十大学派: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作品:《韩非子》 5.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慎到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6.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7.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8.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9.农家, 农家代表:许行 10.小说家,

百家争鸣的原因: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百家争鸣中主要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