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屠洪刚】《似水流年》:无处安放的青春和技艺

2019-07-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关于<似水流年>,想到的太多,尤其是王小波曾这样评价:"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愉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似水流年屠洪刚]<似水流年>:无处安放的青春和技艺导演郑君奇.李龙俊执导的影片<似水流年>,恰巧也是用了这样一个片名,讲述了三个遂昌年轻人成长于昆曲班,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

关于《似水流年》,想到的太多,尤其是王小波曾这样评价:“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愉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

【似水流年屠洪刚】《似水流年》:无处安放的青春和技艺

导演郑君奇、李龙俊执导的影片《似水流年》,恰巧也是用了这样一个片名,讲述了三个遂昌年轻人成长于昆曲班,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历经艰难困苦,最后依靠勤劳智慧拼搏实现理想的故事。三个年轻人的长大成人,几乎全在戏班里,师傅的精益求精,他们的日复一日,让人感受到的尽是苦。

也正是这段苦,让他们练就了超凡的技艺,不仅把昆曲《牡丹亭》刻在了自己的心里,同样也修炼了一身即便是忘了吃饭也不会忘记勾脸的本领。然而,受到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三位年轻人开始蠢蠢欲动,未得经得起灯红酒绿的诱惑,开始进城打拼,想要实现更大的价值。

随着收入的越来越多,然而,他们也在这样一种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迷失,最终,无法战胜的,还是内心一直都在坚守的声音。

故事运用两条线,让人看到了时代发展和进步下传统文化生存的越来越不易,三位年轻人所在的昆曲班,只是一个民间的戏班,改革开放初期,年轻人想要有更大的发展,就需要考入剧团。然而,机缘巧合下,他们与剧团失之交臂,而接下来的生活,则是更加艰难。

剧团发展之路同样面临着挑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歌舞,不再听戏曲,于是,剧团改成了歌舞团,以为这是长久之计,然而,歌舞团最终也走上了没落,并没有成为铁饭碗。无论是剧团还是昆曲班,都像那坐落在小城里的牡丹亭一样,三位年轻人曾用打架的方式去哄一帮唱摇滚跳热舞的年轻人走下戏台,用来捍卫尊严,师傅更是竭尽全力以命相搏的守护这文化的命脉。

坚守和传承之不易,都在那轰隆隆的挖掘机的声中,围观感叹的普通百姓中,形成最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又让人觉得束手无策。

法国意识流小说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在生命的最后十五年,倾尽精华与智慧,去研究“似水流年”,创作了鸿篇巨制《追寻逝去的时光》,堪称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在回忆之流中,作者以心理时间的形成复活了自己所经历过的实际时光,书中呈现的岁月,是漂泊的人生光影,有生死的阴郁苍茫,也有至美的世事。

其实,电影《似水流年》里,师傅同样也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他一直初心不改的坚守自己心中的“牡丹亭”,即便是粉身碎骨,依旧持之以恒。

在三位徒弟想要离开昆曲班去外面世界闯荡的时候,他没有阻止,而是选择了放手。让我们看到了传统的继承和延续,需要的是一份热爱和心甘情愿的付出,而不是强行去让年轻人喜欢。影片通过这样一种深刻的启示,让我们看到了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开放式的未来。

最终,无处安放的青春找到了归属,昆曲在新建的牡丹亭里继续唱响,那些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美景,成为了浮躁心动时最绚烂的记忆,只有听从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心灵最宁静的港湾。“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记,成为点睛之笔,也是影片最想表达的情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