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雄风伴奏】重振亚洲雄风的时候到了

2019-03-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不止中国人,所有亚洲人都对卡拉OK有一种迷之热爱.但神奇的是,这种娱乐活动冲出亚洲却遭遇重重坎坷,在欧美,它至今依然是一种"亚裔"娱乐.就像很多中国人无法理解酒吧文化一样,欧美人也不明白,一群人在一个小房间内对着屏幕唱歌有什么乐趣.[亚洲雄风伴奏]重振亚洲雄风的时候到了为什么只有亚洲人难挡卡拉OK的魅力?如今让我们习以为常的KTV,又是怎么风靡中国大陆的呢?冲不出亚洲的卡拉OK虽然名字是英文的,但最早的卡拉OK机却是日本人发明的.1971年,日本神户的音乐家井上大佑,用一个投币机.便携

不止中国人,所有亚洲人都对卡拉OK有一种迷之热爱。

但神奇的是,这种娱乐活动冲出亚洲却遭遇重重坎坷,在欧美,它至今依然是一种“亚裔”娱乐。

就像很多中国人无法理解酒吧文化一样,欧美人也不明白,一群人在一个小房间内对着屏幕唱歌有什么乐趣。

【亚洲雄风伴奏】重振亚洲雄风的时候到了

为什么只有亚洲人难挡卡拉OK的魅力?如今让我们习以为常的KTV,又是怎么风靡中国大陆的呢?

冲不出亚洲的卡拉OK

虽然名字是英文的,但最早的卡拉OK机却是日本人发明的。1971年,日本神户的音乐家井上大佑,用一个投币机、便携式麦克风和伴唱声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简易的点唱机。

【亚洲雄风伴奏】重振亚洲雄风的时候到了

井上大佑和他的电唱机“8 JUKE” / Pinterest

一开始,这台电唱机里只有八首歌的伴唱音轨,全靠井上大佑的的亲戚朋友捧场,但唱片行业的商人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在1976-1977年,日本几乎所有的主流唱片公司都介入了卡拉OK业务,包括东芝EMI、胜利唱片等。

而第一批粉丝并不是时髦的年轻人,反而是40岁的中年大叔。他们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成长于军事氛围浓厚的时代,学生年代接触过大量的“战歌”和战争相关的流行歌曲。下班后跟同事朋友去居酒屋喝酒、唱歌是他们的日常。卡拉OK出现后,机器取代了原先伴奏的乐手。

对于日本中年白领来说,唱卡拉OK的本质是社交。酒席上决定掌声热烈程度不是唱功,而是表演者的地位和年纪。和坐次、敬酒等一样,是与身份等级有关的“一对多”社交娱乐。

2016年日本东京,顾客乘坐的巡游屋形船,提供餐饮和卡拉OK等娱乐服务供游客消遣 / 视觉中国

这样的卡拉OK传到欧美当然水土不服。欧美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因为他职场身份地位更高,其他人就要在下班后听他唱歌,并虚伪地鼓掌。派对、宴会上的伴唱,应该交给专业的现场乐队。

这种水土不服,不仅是两种社交模式的差异,还引发了一连串的不良反应。80年代中后期,美英酒吧里的“卡拉OK之夜”在经历了短暂的关注后,迅速成了被嘲笑的对象:“没有歌唱才能的人在陌生人面前出丑”。

卡拉OK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从未走进欧美主流文化,仅在部分工人阶级和底层市民中流行。90年代纽约的卡拉OK酒吧主要集中在皇后区、布鲁克林这类底层居住的区域;在英国也主要集中在英格兰北部工业区,主要服务工人阶级。

2004年美国纽约,除了卡拉OK,还有一种movieOK。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片断,然后配音进行分角色的表演,比今天我们的配音小视频早了20年 / 视觉中国

在这些工人酒吧,经营者除了购买或租赁一个卡拉OK设备之外,还会聘请一个主持人或者KJ(类似于DJ的角色)。这也是欧美的“卡拉OK之夜”与日本聚会唱K文化最重要的区别。

主持人才是整场的主导人物,想要唱歌的人在他的安排下依次上台,堪比文艺汇演。主持人还要兼顾歌曲风格的平衡,比如在连续有人演唱抒情的慢歌后,他就会建议来一首鼓点强烈的曲子,防止气氛变得昏昏欲睡。

顾客大多是跟自己的同伴饮酒、看表演,如果气氛特别好,或许会在醉醺醺的时候来一首合唱——这便是欧美卡拉OK之夜全体观众的唯一互动了。这种“表演”的性质注定卡拉OK不会像在日本一样,成为大众社交生活的一部分。

欧美酒吧开不起卡拉OK

卡拉OK在欧美难以流行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原因:版权成本太高了。

作为一个专门唱歌的娱乐场所,一个大曲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是一个卡拉OK资深粉丝,一定还记得很多KTV播放的台湾流行歌曲中,很多都有“限台湾地区使用”的水印。这说明,你唱的这家KTV曲库是盗版来的。

大陆KTV里盗版伴唱音乐电视里最常见的画面 / 网络

2008年,北京雷石和北京视翰科技因涉嫌非法复制、提供侵权歌库被查处。这两家公司都是VOD系统厂家,简单来说就是在服务器上存放海量歌曲,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到KTV经营者所购买的的终端设备,从而完成点歌和放歌。KTV经营者在购买了他们系统的同时也相当于购买了曲库。

当时,大陆KTV行业80%以上的KTV经营者都是直接购买VOD系统。但绝大多数VOD供应商都钻了台湾没有与大陆签署版权保护协议的漏洞,直接盗版搬运。台湾流行音乐便成了KTV盗版的重灾区。不用交版权费,让大陆KTV的成本陡降,遍地开花。

2006年6月,济南,卡拉OK练歌房 / 视觉中国

然而日本跟欧美一样,也是版权非常规范的国家,为什么卡拉OK的推广却畅通无阻呢?

商业性的卡拉OK场所一般需要为曲库支付两部分版权费用:一是在公开场合播放的许可费用,二是购买歌曲资源本身的费用。

公开播放的许可费各地的标准不一。日本是按照包厢的面积大小交年费,2800-6900人民币不等。美国的酒吧如果想用卡拉OK,要向版权机构支付400美元的年费;加拿大则根据举办卡拉OK之夜的频率,分为191和275美元/年两档。

如果只看许可费,欧美看起来反而更少,但是在歌曲购买的版权支出上,与亚洲就天差地别了。

2006年9月21日,上海娱乐业协会向版权局提议KTV收费标准为1元,大约等于“意思一下” / 视觉中国

卡拉OK发端于亚洲,KTV数量众多,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平价的卡拉OK版权收费体系。在日本和韩国,卡拉OK的伴唱旋律和MV中视频的版权是分开的。卡拉OK歌曲的制作商只需要购买旋律本身的复制权,再随便配上什么画面,从而降低了成本。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日韩的卡拉OK一般都没有原声和原版MV。

台湾的KTV版权费用更简易,只需要直接与版权代理商签订年度套餐合约,即可同时获得歌曲资源和公开播放的许可权,不需额外购买歌曲。收费标准有多种:要么按点击收费,标准为一次点击0.5台币;或者按包间收费,一个包间5000台币/年;或者按KTV年营业额的1.5%收取。

出了亚洲,KTV歌曲的版权就完全变了。想要提供卡拉OK服务,酒吧必须支付正规版权费,平均大概是1-2美元一首歌,流行歌、新歌的话还更高,说白了跟你自己买专辑没啥区别。跟亚洲的KTV比起来,这相当于一个批发,一个零售。

2005年8月杭州西湖举办的一场卡拉OK选拔赛 / 视觉中国

对于只是定期举办卡拉OK活动的欧美酒吧来说,斥巨资购买歌曲资源也不划算。因此,大多数卡拉OK酒吧都存在违规使用的情况,甚至连许可年费也不交,只是搜罗到可用的碟片塞进机器,然而一旦被发现将面临昂贵的赔偿金。在一次美国音乐著作权管理组织BMI发起的诉讼中,涉事酒吧最终为侵权的15首歌曲支付了45000美金的罚款。

因此,在欧美经营卡拉OK是一个高成本高风险的生意。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欧美人不爱唱K。群众需求不够,商家自然意兴阑珊。

中国痴迷的卡拉OK

与欧美的冷遇截然相反,卡拉OK迅速火遍了东亚。

世界上第一个卡拉OK包间,其实是1985年日本冈山市的一辆改装大卡车。两年后日本铁路开始进行私有化改革,大批用于运输的旧集装箱被废弃,改造成第一批平价卡拉OK包间。

1988年之后,市内商业区游戏厅、保龄球馆附近开始出现真正的KTV,一般能容纳7-8个人,装修简单、收费便宜,成了年轻人的聚会新宠。在1996年前后,15岁以上的日本年轻人中,半数以上每年平均光顾KTV10.5次。可以说日本这一波卡拉OK兴起,全靠年轻人在消费。

2017年西安一家自助迷你KTV,没有话筒套卫生状况堪忧 / 视觉中国

随着日本流行文化的强势辐射,中国大陆、港台、韩国甚至东南亚都被卷进了这场唱K风暴。1991年,一家日本企业开了香港第一家连锁唱K房Big Echo,掀开了港人的唱K时代。

K歌房所支付的播放版权费成为唱片公司的新商机,到了90年代后期,各大唱片公司都开始侧重制作直白易唱的“K歌”。这种歌曲大多音域适中、歌词易记,适合普通人却没有特色,一度“重创”香港乐坛。

陈奕迅的《K歌之王》便是在嘲讽KTV歌曲,“便宜的情感”、“俗套的歌词”,但搞笑的是,这首歌却成了很多人的KTV必点曲目。

1991年7月1日,广州市金嗓子卡拉OK夜总会成为大陆第一家专营卡拉OK厅。金嗓子装上了空调和当时少有的大电视。唱K房有最低消费标准,客人一晚花两三千元很普遍,还专点价格不菲的洋烟洋酒。

2014年8月19日,江苏南通,KTV夜店活动请模特演出 / 视觉中国

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娱乐活动非常单一,KTV被妖魔化成纸醉金迷式的销金窟。1992年,中国工商杂志的记者到台湾采访,对KTV大加赞赏:“一个个小套间里,电视剧话筒一应俱全,可在套间中边食边饮,尽兴尽乐”。但他同时也描述了KTV的“可怕之处”:有女子专门以色相诱骗男子去唱K,然后将其迷翻抢劫。

KTV真正在大陆普及后,大家才发现原来这销金窟里,真有无穷的乐趣。

大陆KTV的普及,其实是两条线,一条是量贩式平价练歌房。量贩式出自日语,大意是“批发大市场”,一路沿着台湾传进大陆,其最大的卖点是消费时段的差异化策略。很多人学生时代去唱K都会选择下午,这个时段的价格往往比晚上低一倍还多,还会送点零食和水。

2006年上海一大型KTV门口摆放着不同时段不同价格的价目表,一般下午场和午夜场比较便宜 / 视觉中国

而另一条线是高端KTV会所,出入这里的有钱人才是真正的消费主力。他们不一定热爱唱歌,但热爱在KTV里一边娱乐,一边社交。

中国人的社交,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酒。中国的饮酒文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自由式”啜饮,带有强烈的仪式感,控制性和目的性。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酒量好被认为是男子气概的代表,“一口闷”是讲义气的表现。在传统的商务应酬中,饮酒能力甚至直接决定谈判水平,一杯酒谈下一个单不是神话。

而KTV是中国式饮酒的最佳场所。在一个私密的包间里,人们可以大声劝酒或嚷嚷,在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中不会因喧哗被投诉。而在昏暗的灯光下,醉态和酒品不佳也被掩饰了,甚至可以偷偷往酒里掺水。

2004年北京某大型奢侈娱乐会所。卡拉OK私人包房有的高达1万美元一晚,1%的男客户会选择性服务 / 视觉中国

高档的夜总会式KTV还变成了城市中隐晦的色情场所。美国人类学家John Osburg在成都装修豪华的KTV夜场里,一边饮酒,一边暗中观察:中国商人和政府官员喜欢在这里把酒言欢、赌博尽兴,情色交易,建立“关系”。

这些有钱的客户对唱歌并不感兴趣。他们常常选择一些迪厅舞曲作为背景音乐,然后聊天、喝酒、互递名片,或者在漂亮女孩儿的主持下玩一些骰子游戏。兴致高的时候,他们才会从昂贵的皮沙发上起身,在茶几和电视屏幕之间的狭小空隙间,搂着姑娘的细腰跳几支舞。

2006年6月,济南,卡拉OK练歌房 / 视觉中国

2013年之前,KTV夜场等娱乐场所有将近50%的客人是官商。国家加大反腐力度后,“中高端”的KTV失去客源,逐渐式微。

近五年来,随着线上唱K软件的发展,KTV价格越来越便宜,去的人却越来越少,电影院、游乐场等更多娱乐选择在逐渐分散KTV的消费主力。

但无论是著名连锁KTV钱柜相继关门,还是“大爷大妈占领KTV下午场”的新闻,依然会引起年轻人的唏嘘。我们还是会怀念那个在书包里偷偷装几瓶矿泉水,然后与朋友凑钱去KTV欢唱一下午的年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