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以岭老家是哪】吴以岭老家 吴以岭:医者仁心是本真

2019-03-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2月27日,由1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同捐款发起的"院士博爱基金"在北京成立,这是我国首个由两院院士发起成立的专项公益基金.会上,发起人之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所在的"以岭药业"向"院士博爱基金"捐赠总值1000万元的款物,成为该基金第一笔企业大额善款.行医,命运的抉择"做企业做到上市,做学问做到院士",吴以岭拥有名中医.企业家.院士.政协委员等多个头衔,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别人称呼他为"大夫"

今年2月27日,由1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同捐款发起的“院士博爱基金”在北京成立,这是我国首个由两院院士发起成立的专项公益基金。

会上,发起人之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所在的“以岭药业”向“院士博爱基金”捐赠总值1000万元的款物,成为该基金第一笔企业大额善款。

行医,命运的抉择

“做企业做到上市,做学问做到院士”,吴以岭拥有名中医、企业家、院士、政协委员等多个头衔,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别人称呼他为“大夫”。

吴家几代行医,他的父亲当时在故城老家一代很有名气,吴以岭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医药就很有兴趣。

1966年,正读高中的吴以岭失去了求学机会。不过,短暂彷徨后,他很快振作起来,捧起了家藏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他每天看到深夜12点,越看越有味儿。后来,他到乡卫生院工作,又自学了一些高等院校中医教材和西医基础理论知识。

10多年后,吴以岭如愿地考上了河北医科大学(当时的河北新医大学)中医系,后来全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吴以岭又成功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当时的南京中医学院),成为该校首届硕士研究生。

一直以来,络病理论都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一枝奇葩。尽管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对络病已有提及,汉代名医张仲景创制了通络治疗络病方药,清代名医叶天士进一步加以发展,但络病理论始终未能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成为历史留给当代中医的重大课题。

“这辈子就搞这东西了。”吴以岭早早确立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他重读中医经典,把两千年来关于络病学的点滴论述一一摘录,做了满满一箱子卡片。

1982年,研究生毕业的吴以岭分配到河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工作,一边看病一边继续研究络病。坚实的中医功底,结合临床实践,他创建了络病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建立起了络病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络病证治,创立了指导心脑血管病变治疗的脉络学说。

科研与产业撞出“火花”

思考永不停止。刚到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工作的吴以岭并不满足于按部就班的生活,“做医生,必须要有‘良药救厄、广行于世’的理想。”

在当时,活血化瘀是心血管病中医治疗的主流思想,但吴以岭却认为活血化瘀治标不治本,他开始探索不同的路径。创建络病理论,为心脑血管病等复杂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全新认识。早在1986年,吴以岭就依据“络以通为用”的原则,研发出第一个专利新药通心络胶囊。

“我从30岁研究生毕业到60岁退休,平均每天看50个病人,顶多能诊治30多万个病人。只有把有效的处方转化成创新中药,才能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然而,当他满怀希望地敲开一家家企业的大门时,却一次次失望而归。

找不到人合作,“下海”自己干。

1992年1月29日,吴以岭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背着一个旧人造革黑皮包,走进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递交了开办医药研究所的申请。同年6月16日,凭着东拼西借来的10万元钱、租来的几间平房、招来的几名员工,吴以岭创办的石家庄开发区医药研究所正式开业,这就是“以岭药业”的前身。

辞掉原来的“铁饭碗”,吴以岭还是原来的那个医生。为服务更多患者,1992年,他依托研究所创办了一家诊所,如今已发展成国家中医三甲医院——河北以岭医院。时至今日,他仍然坚持每周二出诊看病,几乎雷打不动。“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唯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创新理论、创新药物。”吴以岭如是说。

如今,他已研制出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其中,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感冒防流感的连花清瘟胶囊等,均已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或医保目录。

为健康中国鼓与呼

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政协医卫界“老委员”,吴以岭感触颇深,他深感自己有责任推动中医药与时俱进,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被世界广泛认可。每年,无论再繁忙,他坚持参与各种课题调研、专题座谈,他的提案都围绕着医疗、医药展开。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中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中医就诊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是吴以岭乐于见到的。不过,他同样发现,伴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中药材价格也快速走高,“许多中医师都感觉到中药处方费用在不断提高,原来治疗感冒咳嗽一付药2-3元,现在则需要20-30元,甚至50元,治大病上百、甚至二三百元一付药。”

吴以岭认为,患者服用中药消费成本提高,使得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不在,不利于中医药在基层的推广应用。其次,中药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涨的巨大压力,对中药产业发展极为不利。第三,过高的药材价格带来的利益诱惑,使得中药材资源过度采伐,部分中药材品种无药可用。2015年“两会”期间,吴以岭在提案中建议,遏制中药材价格上涨过快,保护中医药行业。

“中医药流传了几千年,博大精深,只是我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中医药自古不分家。然而,当代中医药产业却存在着“搞医的不懂药,搞药的不懂医,搞教学科研的不懂临床”的弊端。2016年“两会”期间,吴以岭呼吁,要发挥中医药转化医学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除了用自己的执着和努力不懈呼吁,吴以岭还把热心公益,回馈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向灾区、贫困地区累计捐赠药品、物资、现金达亿元……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医者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