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夜总会】如何看待中国城市化率将进行到底?

2019-05-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本身(由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迁徙所驱动)已经结束了.中国的城市化率,在1982年是20%,2000年时是35%,2016年已经达到57.35%,2018年接近60%.虽然单纯从比例来说,中国将来城市化率会进一步上升到65%-70%,甚至超过70%.但是与绝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中国的城市化集中发生在1990-2010这20年里,早期城市化到现在才刚刚经过一代人,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农村和城市人口结构在短期大规模人员流动后形成的巨大差异.[中国城夜总会]如何看待中国城市化率将进行到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本身(由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迁徙所驱动)已经结束了。

中国的城市化率,在1982年是20%,2000年时是35%,2016年已经达到57.35%,2018年接近60%。虽然单纯从比例来说,中国将来城市化率会进一步上升到65%-70%,甚至超过70%。但是与绝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中国的城市化集中发生在1990-2010这20年里,早期城市化到现在才刚刚经过一代人,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农村和城市人口结构在短期大规模人员流动后形成的巨大差异。

【中国城夜总会】如何看待中国城市化率将进行到底?

简单说,就是农村剩下来的人口偏老,城市人口偏年轻。这很好理解,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不管是打工还是读书,都是年轻人为主,城市化的本质是城市提供更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能想象50多岁的农村人还要放弃在农村已经拥有的生活方式,重新进城寻找工作机会。

【中国城夜总会】如何看待中国城市化率将进行到底?

更何况中国的农业生产规模,本身就需要维持一定规模、不能过老的农村人口。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农村人口比例还占到40%左右,但是这40%的人口里绝大多数是40岁以上中老年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永远也不会成为城市人口了。

2019年中国有14亿人口、40%居住在农村,也就是5.6亿农村人口。另一个数字是中国的中位数年龄接近40岁。也就是说,中国4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7亿,这中间有多少居住在农村呢?我估计可能会达到60%或更多。

因此不难判断,现在的农村人口中,40岁以下的恐怕也就1亿多,这与经常去农村的的人的直观感受是一致的。这1亿多40岁以下的农村人口,真的能全部进城吗?恐怕微乎其微,毕竟中国式的务农本身也需要保留一定的人口规模,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进入下降周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城市能提供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也越来越有限了。

影响未来城市化水平的另一个因素是农村土地流转。只有完全放开农民拥有土地并且自由流转,才有可能进一步在农村造成土地集中(东北其实已经有这种情况很多年了),从而提供更多农村富余人口。然而,即便如此,这些人口也完全可以在农村开展非农产业,他们是否进城,取决于农村居住与进城的成本收益比。

对于很多现在仍然居住在农村的人来说,保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既适当耕种,同时开展一些非农产业,为子女后辈保留在县城置业发展的机会,是最经济可行的做法。

中国城市化率从60%向70%-80%提升是一定会出现的,但是这不会通过农村人口进城完成。在中国总人口5年内即将开始下降,10-15年后每年以1000-2000万速度持续减少的大背景下,农村偏老的人口逐渐自然死亡,中国的新出生人口(虽然越来越少)主要集中在城市,这是未来城市化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以现在中国有14亿总人口,其中城市人口60%、8.4亿人口计,即使未来20年中国城市人口总量不再增加,随着总人口逐渐下降到12亿(可能20-25年就要实现),城市化率自然提高到70%。如果由于相对年轻的城市人口自然生育增加,城市人口总量缓慢增加到9亿,那么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甚至有可能超过80%。

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又老又少的农村人口是不可能支撑起中国的农业生产的,因此在中国人口总量持续大幅减少的背景下,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必然是镜花水月。

那么有没有可能避免未来人口的持续大幅减少?很遗憾,目前看不到这种可能性。中国女性平均初次生育年龄在26岁,现在已经是2019年了,1993年至今,每一年的女性人数都没有超过800万,始终只有600-800万之间。

即使采取强制力,1992年以后出生的女性,无论身体适宜与否、结婚与否、经济条件是否适合,每人强制生育2胎——如此残暴之事是旷古未闻的——那也无法避免人口减少,而只能稍稍放缓下降速度,可能勉强把2050年的人口总数维持在12亿以上。

城市化进城已经结束了。已在城市居住的非户籍人口,将来是否取得城市户籍,事实上与城市化关系不大。未来中国的人口流动将主要发生在城市之间,不同区域与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小城市与县级城市不必然人口流出,因为他们的生活成本更低,与农村的联系更紧密。

横向对比老龄化之下的日本,东京和大阪的规模仍然保持扩张,但是中小城市收缩明显。中国可能很难发生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有三:

1)中国的城乡管理体系更加行政主导,中小城市和偏远地区的建设有更多行政色彩,日本在老龄化背景下可以轻易收缩对很多小城市的管理,而中国就不太可能轻易放弃那些实际上人口在流出的中小城市,尽管经济上这些城市从产业到居住都已毫无竞争力了。

2)日本整体资源匮乏,很多中小城市的主要产业就是几家大企业的工厂,或者渔港、农产品加工。在人口减少和经济相对收缩的情况下,大工厂一搬,城市马上凋敝。20年来,绝大多数日本小城市应对人口和产业外流的对策无一例外地指向了旅游观光。

问题是,总人口都没那么多了,大家都是差不多的特色,有那么多人来观光么?当然,安倍上台以后吸引外国游客还是有一点效果的,但是远不足以扭转产业和人口颓势。中国就不一样了,尤其是中西部和北方很多城市,多少有一些自然资源,尽管相对开采成本较高,但是至少这些资源是搬不走的,靠着资源性产业,很多中小城市还是可以勉力维持很多年。

3)日本20多年来大城市保持人口流入的前提,是20多年前,日本大城市的房价跌得足够狠,使得偏远中小城市的移民能相对低成本的来到京阪名。一个山形县的高中生来到东京,即使只在711打零工,也足以租得起东京都23区的房子,买得起iphone和ps3,如果愿意辛苦一点,还可以攒钱偶尔去中国和东南亚旅游。即使东京房价已经恢复上涨20多年,拿到中国来仍然未必能排得进前10。

理论上说,参照日本的经验,老龄化和宏观经济的相对停滞,确实会使得大城市更有吸引力。然而在中国,大城市的极高成本,加上中小城市相对没有那么落魄的境遇,会使得将来中国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沿海与中西部之间,对于人口和产业的角逐相对呈现出势均力敌的状态。

其结果自然是,不会有非常多的城市在老龄化背景下迅速凋敝破产,而另一端,东部、沿海或大城市也不要太指望能进一步吸引到多少流入。大家都在激烈竞争中能维持现状就好。

总而言之,城市化进程不存在什么“下半场”。实际上,在中国的投资和发展领域,几乎所有的“下半场开始”都是全场实际已经结束的委婉说法。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城市而言,未来不是如何合理规划更多新区、容纳外来人口落户的问题,而是应该尽可能防止现有人口规模缩减,产业外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