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出自哪里 商鞅入秦舌战群儒

2019-11-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在大殿内组织了一场"要不要变法"的大辩论,变法派是公孙鞅(即商鞅),而保守派则以甘龙.杜挚为代表.原来,秦国从秦穆公至秦孝公二百多年间,历经十几位君主,都是庸庸碌碌之辈,没有什么作为.舌战群儒出自哪里 商鞅入秦舌战群儒自公元前361年,年轻的秦孝公继位以来,他就一直想要有所改变,他不仅想要学习先祖秦穆公为秦国扩地千里,更想要学习齐桓公的九合诸侯,建立千秋霸业.再者说了,时代不一样了,当时,战国七雄的格局已然形成,各国之间的征伐在所难免,不吃掉别人的结果,只能是被别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在大殿内组织了一场“要不要变法”的大辩论,变法派是公孙鞅(即商鞅),而保守派则以甘龙、杜挚为代表。原来,秦国从秦穆公至秦孝公二百多年间,历经十几位君主,都是庸庸碌碌之辈,没有什么作为。

舌战群儒出自哪里 商鞅入秦舌战群儒

自公元前361年,年轻的秦孝公继位以来,他就一直想要有所改变,他不仅想要学习先祖秦穆公为秦国扩地千里,更想要学习齐桓公的九合诸侯,建立千秋霸业。再者说了,时代不一样了,当时,战国七雄的格局已然形成,各国之间的征伐在所难免,不吃掉别人的结果,只能是被别人吃掉。所以秦穆公打算割除弊端,以图雄起,而变法的前期必须要名正言顺,免得世人非议,故而听从商鞅的建议,组织了这场辩论。

舌战群儒出自哪里 商鞅入秦舌战群儒

大殿上,大家席地而坐,分为辩论的双方,不过商鞅一方实在是势单力薄,只有寥寥数人,其实就这些,还是秦穆公给商鞅派来助威的。而另一方则是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不用说他们就是当时的贵族大臣们。秦孝公坐在中间,也不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所有人,时不时的喝口水,不过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秦孝公是支持商鞅的,要不然他也没必要组织这一场所谓的辩论了。大殿之上弥漫着一种压抑而严肃的气氛,辩论马上就要开始了。

舌战群儒出自哪里 商鞅入秦舌战群儒

首先开口说话的是甘龙,他是秦国的上大夫,位高权重,是保守派的主要代表。甘龙说:“圣人教化百姓从来都不改变他们的习俗,智者不改变旧制而天下大治,依据百姓们的民俗民性,不需要费多少力气就可以治理好,而靠法令来治理的,老百姓天天想着法令,怎么能够治理的好?你一个卫国人,跑到我们秦国来搞变法,到底居心何在?”好嘛,直接人身攻击了,商鞅看来只好接招了。

商鞅说:“甘大夫所言实在是世俗人的言论。平常人安于现状,有学问的人困在自己的所见所闻中而不懂得变通,更加不懂得上进,当然,靠这种民俗这种人来守法是可以的,但是这种思想却不足以使国家富强,相反只会越来越落后。

尧舜禹三王时期,礼法并不一样,可依然大治,早先的五霸时期,所用的法令也不一样,可是他们都建立了不朽的霸业。只有贤明的智者才制定法令,更改礼数,而那些无能的愚蠢者才会把自己困死在法令礼仪之中。甘大夫问我居心何在,大王发布求贤令,鞅只身前来,为的是忠诚于大王,为的是大秦百姓富足,为的是大秦国运富强,这就是我的居心。”

左司空杜挚立马站起来说:“巧言令色!变法,变法,没有十倍百倍的利益,又何必要变法?盲目的改变,只会使百姓疲惫不堪,更会使我大秦陷入混乱之中!”商鞅听后微微一笑,说道:“十倍百倍?杜司空未免太小气了,鞅之变法,于我秦国,于我秦国百姓,利益何止十倍百倍,可达千倍万倍!

前世的明君霸主所使用的法令都不一样,不知哪一个是你们口中的古法古礼?商汤王和周武王推翻旧制,可遵循了什么古礼古法,再看商纣和夏桀时期,恰恰是因为不知改变才身死国灭!

由此可见,遵循古礼古法未必就是对的,而改变法礼有时候却是对的。无论如何,都应该根据当时当世来制定,如此才符合国情民情。当今,七国鼎立,大秦地处偏远,民生凋敝,国力、民力和战斗力,都不足以同东方六国相抗衡,一旦局势混乱,靠如此凋敝之秦国,如何面对他国强大的虎狼之师?鞅之变法,就是要我大秦富国强民,就是要我大秦兵强马壮,请问诸位大夫,鞅错了吗?难道你们都不想大秦国富国强兵吗?还是说他日别国来犯时你们甘愿做阶下囚和亡国奴?”

一时间,大殿上贵族们哑口无言,秦孝公暗地里给商鞅竖起了大拇指,了不起啊,几句话就将这帮老顽固们给拿下了,牛!一场辩论就这样落下了帷幕,辩论的场景很快在秦穆公的指令下传遍了全国各地,百姓们都知道,国家要变法了。三年后,就是公元前356年,秦孝公认命商鞅为左庶长,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史称“商鞅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