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皇帝 明神宗(万历皇帝)与定陵

2019-0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明神宗就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易]钧.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1572年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神宗是万历皇帝死后封的庙号.<明史>神宗本纪结尾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位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神宗,实为寓贬于褒,是说他神龙见首不见尾,隐居深宫数十年,不见朝臣,不理朝政,致使到万历末年,国家的官吏已经缺了一半.还有人说,万历皇帝之所以叫"神宗",是因为他怠政二十多年,国家居然没亡,所以

明神宗就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易】钧。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1572年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神宗是万历皇帝死后封的庙号。

《明史》神宗本纪结尾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位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神宗,实为寓贬于褒,是说他神龙见首不见尾,隐居深宫数十年,不见朝臣,不理朝政,致使到万历末年,国家的官吏已经缺了一半。还有人说,万历皇帝之所以叫”神宗“,是因为他怠政二十多年,国家居然没亡,所以很“神”。

明神宗皇帝 明神宗(万历皇帝)与定陵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一代名臣张居正病逝,神宗从此开始亲政。

1853年朱翊钧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平定宁夏叛乱,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抗击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巩固了大明疆土。三大战役打完之后,府库内仍有很多饷银,可见当时良好的财政状况。

明神宗皇帝 明神宗(万历皇帝)与定陵

万历十年(1582年)的三月,朱翊钧在民间大选嫔妃,一天就娶了“九嫔”。

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 。后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群臣发生争议,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从万历十七年(1589年)开始,朱翊钧不再接见朝臣,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

明神宗皇帝 明神宗(万历皇帝)与定陵

朱翊钧的皇后王氏没儿子,其长子朱常洛是王恭妃所生,三子朱常洵是郑贵妃所生。按惯例,朱翊钧当立朱常洛为太子。但是,朱翊钧宠爱郑贵妃,打算立朱常洵为太子,废长立幼。这事引起了内阁大臣们的严重关注,纷纷反对这一做法弄得他晕头转向,心烦不已。

废长立幼,不占理。最后在母亲李太后的干预下,朱翊钧只好在万历二十九年(1602年)十月,怏怏不乐地立皇长子朱常洛才为皇太子。也是真不争气,后来这个朱常洛只当卫个月的皇帝就离开了人世。朱翊钧的罢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

就在明万历皇帝“万事不理”,皇宫内廷到外廷闹得不可开交之际,辽东后金势力迅速崛起,不断出兵南犯,辽东战争爆发。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萨尔浒之战,明军四路大军,三路全军覆没,丧师九万,败局遂成。

辽东战争每年约需银四百余万两,明神宗为了应付这笔庞大的军费,自万历四十六年九月起,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加派开始,激起了百姓的强烈不满与反抗。明神宗自己也因此情绪低落,愁眉不展。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驾崩,终年58岁,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于十三陵中的定陵。

明定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定陵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开工,历时6年方完成,耗银八百万两。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

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孔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

1955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同时也是知名历史学家的吴晗,联合当时郭沫若、沈雁冰、范文澜、邓拓等文化界响当当的人物呈递报告,请示发掘长陵。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先生、副所长夏鼐【奈】先生提出反对意见,可惜未获采纳,认为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无法妥善开掘与保护如此大规模的古墓及其所藏文物。

最后周总理批示同意发掘。由于长陵面积大、墓道入口,发掘工作难以进行,于是专家组决定先以相对规模较小的定陵试掘。

1958年,历时两年多顺利结束。定陵是新中国第一座经国务院批准,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

定陵地宫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地宫共出土各类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四件国宝:金冠、凤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定陵的地宫全部用石砌成,多为青石,面积为1195平方米。内无梁架,为石拱券,相当高大。

地宫中有7座4吨重的汉白玉石门,设计巧妙,开闭灵活。地宫中又分为正殿、配殿、前殿,和地上建筑完全一样。中殿原状陈列着祭器,那里三个汉白玉石座,座前各有一套黄色琉璃五供和一个青花大瓷缸,缸中原来盛满长明灯灯油,供点长明灯用。后殿的棺床上停放着朱诩钧和两个皇后的棺木,棺旁放着装满陪葬品的26个红漆木箱。

在夏鼐等人力主下,开掘还是对墓葬及文物做了尽量的保护,并建立了定陵博物馆。然而,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定陵出土了大量珍贵的丝织品、书画等无数国宝级文物迅速氧化变黑,一触即粉。三口金丝楠木精制而成的巨大红漆棺椁出土后,存放在地面简易的库房之中无人管理。

后馆办公室主任以复制棺椁已经做好为由,命令民工警卫扔弃原金丝楠木棺。1966年文革风暴开始,红卫兵聚集在定陵博物馆,把“地主阶级的总头子”万历和两位皇后的尸体拉出,批判、打碎、焚烧。考古专家被批斗离开岗位,被打开的皇陵就此搁置,珍贵文物暴露于外界,加速腐朽。

万历帝后的尸骨被焚,记下了中国考古史上最为辛酸的一页。

鉴于定陵发掘的教训,中国的考古界已形成一个铁律,无限期禁止发掘帝王陵墓。

1958年,陕西乾县当地的农民在梁山之上炸石取矿,没想到炸出乾陵的墓道口。乾陵墓道口被找到的消息已经传开,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当时,担任社会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听说此事之后非常兴奋,据他估计乾陵地宫之中肯定有不少的字画书籍,如果能够得到这些字画书籍,那么将对研究唐朝历史起到一定的佐证作用。1960年3月20日,郭沫若来到乾陵参观曾赋诗一首:

黄巢沟在陵无恙,

述德纪残世不传。

待到幽宫重启日,

还期翻案续新篇。

诗中可见他发掘乾陵的想法。

1960年,郭沫若联合陕西方面向国务院提出了乾陵发掘计划,准备对乾陵实施考古发掘。但是,当时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却批示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