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忠沪剧沙龙 骨子里热爱沪剧的人——吴月萍和永丰沪剧沙龙的故事

2018-03-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她,是一个从骨子里热爱沪剧的人;他们,是一群痴迷沪剧的人.在永丰社区,多年来,吴月萍和以她为队长的永丰沪剧沙龙正以自己对沪剧的热爱成全着更多沪剧迷对沪剧的热爱.儿时结下不解沪剧缘    一曲<卖红菱>是吴月萍对于沪剧最早的印象,那是儿时母亲常常哼着伴她入梦的曲子,或许正是在那样无数个乡间的夜晚,沪剧在母亲的哼唱中唱进了吴月萍的骨子里,成就了她与沪剧的一世缘.    9岁时,吴月萍第一次学会唱整首<卖红菱>.自此,和父辈们一样,每当田头的大喇叭里传出沪剧,她便会竖起耳朵专注地聆听.哼

她,是一个从骨子里热爱沪剧的人;他们,是一群痴迷沪剧的人。在永丰社区,多年来,吴月萍和以她为队长的永丰沪剧沙龙正以自己对沪剧的热爱成全着更多沪剧迷对沪剧的热爱。

儿时结下不解沪剧缘

    一曲《卖红菱》是吴月萍对于沪剧最早的印象,那是儿时母亲常常哼着伴她入梦的曲子,或许正是在那样无数个乡间的夜晚,沪剧在母亲的哼唱中唱进了吴月萍的骨子里,成就了她与沪剧的一世缘。

    9岁时,吴月萍第一次学会唱整首《卖红菱》。自此,和父辈们一样,每当田头的大喇叭里传出沪剧,她便会竖起耳朵专注地聆听、哼唱。对于吴月萍来说,母亲给了她沪剧的启蒙,而田头广播则是她最初的"学堂"。

    因为这份对于沪剧的酷爱,让吴月萍尽一切可能与沪剧靠近。16岁时,她加入了仓桥乡文艺工厂,成为乡文艺小分队的一员,一边做着枯燥的打磨刀片的工作,一边享受着沪剧表演带来的快乐。

    十八九岁时,由吴月萍参演的沪剧小戏《兄妹情深》、《春燕》等荣获了上海市群众文艺会演一等奖,虽然是业余沪剧演员,但她始终努力着走向专业,而一次次的崭露头角也为她赢得了成为专业演员的机会。

    1988年,为了让自己在沪剧道路上走得更远,吴月萍离开家乡仓桥,经人引荐加入崇明沪剧团。然而,正当吴月萍为自己终于加入专业沪剧团而备受鼓舞时,她却很快发现,现实并不那么乐观。

彼时,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传统的沪剧演出却不景气,崇明沪剧团不得不排演一些轻音乐歌舞。半年过去了,冲着做专业沪剧演员而来的吴月萍只排练了几首现代歌曲,演出沪剧的机会是少之又少。于是,听说南汇沪剧团招花旦,吴月萍毅然"跳槽"。

    在南汇沪剧团,吴月萍迎来了她沪剧演出的第一个"春天",她参演了沪剧大戏《千家万户》,演出场次超过了100场,她的演出水平大大上了一个台阶。她也因此得以受到了上海大世界沪剧团的青睐,在那里,她获得了很多沪上知名沪剧演员的指点。

    在大世界沪剧团专业老师们的眼里,吴月萍这个来自市郊的姑娘有着对沪剧执着的热爱,这让她成了那个总是一个人在角落里练功的勤奋学生。事实上,那时,吴月萍确实心怀着一个大梦想:"要么不唱,要唱就要唱成名家。

"一门心思学沪剧的吴月萍无论是表演还是唱腔,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参演了大世界沪剧团的《何处不相逢》、《大雷雨》剧目,不仅在松江,也在崇明、南汇、川沙、金山、奉贤等区县小有名气。

为《三朵花闹婚》而回归

    1990年下半年,因为牙痛吴月萍请假回到仓桥家中。同样曾是仓桥乡文艺小分队一员的哥哥吴玉龙把吴月萍"骗"到了乡政府,一见面,乡党委委员金明法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吴月萍:家乡需要你回来。

    原来,当时,仓桥乡文艺工厂正在排演一出五场现代沪剧《三朵花闹婚》,由时任松江县文化馆副馆长的青年剧作家陆军编剧、著名导演吴伯英执导。该戏通过富裕起来的农民钱阿发老汉3个女儿出嫁的一段戏剧性纠葛,生动反映了改革开放给农村生活带来新变化、新观念和新风貌。

然而,在对"三朵花"选角时,导演吴伯英却犯了难,于是,他想到了已经离开文艺工厂的吴月萍。面对邀约,吴月萍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对她来说,从专业沪剧团回到文艺工厂,无论如何也是一种"退步"。然而,思量再三后,吴月萍也考虑到了现实状况,在沪剧演出依然不景气的形势下,独自在外的生活并不好过,她选择了向现实妥协。

    吴月萍没想到的是,这出自己原本想拒绝的戏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当年的上海10月剧展中,由5名农民演出的《三朵花闹婚》成为一大新闻,也成就了上海戏剧舞台前所未有的一件新鲜事。

12月上旬,《三朵花闹婚》公演,更是大受欢迎。尤其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三朵花闹婚》的5名主要演员来自"两户半"家庭,除了吴月萍和哥哥吴玉龙外,另两朵"金花"王桂珍和王桂英也是亲姐妹,加上另一位演员陈惠明,就成了"两户半"。

    《三朵花闹婚》后,吴月萍留在仓桥乡文化站工作,这时的吴月萍也终于放弃了成为一名专业沪剧演员的梦想。1994年,仓桥乡有了第一台电脑,作为机关内为数不多的年轻女性工作人员,吴月萍被抽调到文印室。吴月萍坦言,当时自己内心其实并不乐意离开热爱的沪剧和群众文艺,但还是服从组织安排,与冰冷的电脑键盘打了10年交道。

业余队也要专业水准

    对于一心一意要与沪剧为伴的吴月萍来说,在文印室的10年无疑是枯燥的,沪剧也不得已"沦"为了业余爱好。尽管文印室工作繁忙,但吴月萍并没有以此为由放弃沪剧,她几乎把一切业余时间都给了沪剧,10年间,她从未间断过参加各类沪剧表演,"功力"从未荒废。不仅如此,吴月萍还结交了越来越多和她一样痴迷沪剧的"同道中人",这让她萌生了组建一支业余沪剧队的想法。

    2002年,吴月萍吹响了重组当年仓桥乡文艺小分队的"集结号"。一听说重新组建的消息,当年的队员都十分高兴。尽管解散了十几年,大家都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有了不同的际遇,但对于沪剧,大家的热情一如当初。因此,对于吴月萍吹响的这声"集结号",大家几乎一致响应,这其中也包括了吴月萍的哥哥吴玉龙和当年《三朵花闹婚》的"两户半"人家中的王桂英等。

    在长达四五年的"筹备期"里,吴月萍一边带着已加入的队员开始了每周六的固定排练,一边继续"招兵买马",队伍也慢慢从10人逐步增加到25人。2007年,永丰沪剧沙龙团队正式成立了,团队里既有演员,也有乐队,还有两名创作人员。

    与当初"要唱就要唱出名"的倔强一样,吴月萍在组建沪剧队时也抱着"要组队就要组一支有专业水准的队伍"的决心。于是,筹备时,吴月萍在参加和观看沪剧表演时就多留了一个心眼。功夫不负有心人,吴月萍发现了很多"好苗子",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今都已经成为沪剧队的"台柱子"了。

    副队长吴银芳是小昆山人,她就是吴月萍在无意中发掘的"台柱子"。吴银芳早年和吴月萍有着相似的经历,一样是在田头的大广播里学唱沪剧,也同样在成年后加入了文艺工厂。文艺工厂解散后,吴银芳先后在乡办企业、合资企业工作过,沪剧自然只能成了业余的爱好,尽管心底的热爱始终不变,但演出的机会却极少。

    就是在这些极少的演出机会中,吴银芳被吴月萍"瞄"到了。"我远远地听到他在唱,心里就赞叹这个人的音色真不错。"吴月萍说,她暗暗记下了这个名字。后来,区文化馆沪剧沙龙有意吸纳新成员,吴月萍便推荐了当时还只有一面之缘的吴银芳。

    几年前,吴银芳下岗了,在家待业了一年,内心焦虑苦闷。让他没想到的是,吴月萍仗义相助。原来,当时,文化站恰巧有一个岗位推出,吴月萍又一次想到了吴银芳,鼓励他来应聘,吴银芳就此实现了再就业,也顺理成章地成了筹备中的永丰沪剧队的一员。

    多年的专业熏陶,让吴月萍具备了挑选演员的专业眼光,她最看重沪剧演员的音色和长相,也十分自信自己的眼光,因此她甚至敢"启用"多年没有登台唱过的演员。今年43岁的储丽萍就是这样一名演员。

    说起来,吴月萍认识储丽萍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储丽萍是张泽人,有一回吴月萍到张泽,"有人跟我说,这个小姑娘也会唱戏。"后来,吴月萍还在舞台上见过储丽萍,这个长相俊美、音色不错的小姑娘给吴月萍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筹建沪剧队时,吴月萍想到了十几年没有联络过的储月萍,辗转打听到了储丽萍的联系方式。接到吴月萍的电话时,储丽萍十分意外也十分高兴,跟十几年前一样,储丽萍依然热爱沪剧,但是几乎没有再站上舞台,因此对于吴月萍的邀约,储丽萍"受宠若惊",反而是吴月萍对她很有信心。

而像这样没有舞台表演经验却颇有潜质的演员还有沈忠、陈三芳等,都在吴月萍的指导和队友们的相互帮助中成长起来了。

考功力倾心排演《雷雨》

    成立6年来,永丰沪剧队日渐成熟,作品逐渐丰富,涉猎了小戏、小品、故事、曲艺、诗朗诵等多种表演形式。每年要排出两台戏曲专场节目,送戏近社区、村、企业、学校和部队演出,深受欢迎,每年演出60多场次,观众3.5万余人次。

    吴月萍总是说自己是一名业余演员,但在很多队员们看来,受过专业熏陶的吴月萍俨然是"准专业"演员。对于队员们来说,吴月萍既是队长也是指导老师。储丽萍等新演员虽然一心想要唱好沪剧,但毕竟缺乏舞台经验,表演功力稍逊,但在吴月萍的指导下,表演功力渐长。沪剧讲究咬字清楚,但就如王桂英这样的老演员也常有咬字不准的问题,重新加入沪剧队后,在和吴月萍的切磋中,咬字也精准不少。

    而常常让队员们惊喜的是,吴月萍还总能为他们请来沪上的沪剧名家为大家现场授课,"这在以前的我们看来,可是想也不敢想的美事。"吴银芳说。至今,吴月萍已先后为他们邀请到了马莉莉、汪华忠、徐伯涛、王珊妹和洪立勇等上海沪剧院的演员为队员们授课、指导,让他们这些业余演员有了和专业名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近两年,随着队员们演出技艺的日益精进和彼此间的配合默契,吴月萍和队员们不再满足于小戏小品,他们有了更大的想法。在永丰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这个"大想法"在去年9月成为现实——大型沪剧《雷雨》首演。

    事实上,《雷雨》的筹备经历了一年多,了解沪剧的人都知道,《雷雨》是一部很考验演员功力的戏,对于一支业余沪剧队来说,排《雷雨》是需要足够勇气的。但永丰沪剧队不仅有勇气挑战,并且做到了。

    《雷雨》首演前,吴月萍没敢过于"声张",因为她知道,爱看沪剧的人很多,爱看《雷雨》的沪剧迷就更多了,"就怕小剧院不够坐。"但《雷雨》上演的消息还是在沪剧迷中间传开了,首演当天,永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0多人的小剧院里被沪剧迷们挤了个水泄不通。

很多戏迷激动地说,已经记不清,上一次看现场版的《雷雨》是哪一年的事情了。甚至是首演之后的一周里,还不断有沪剧迷冲着《雷雨》而来。

    吴月萍说,对于她和沪剧队的队员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能够站在舞台上唱自己钟爱的沪剧更快乐的事情了,也没有什么比观众的认可更能鼓舞他们的事了。春节后,永丰沪剧队将带着《雷雨》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正式巡演,恰如当年轰动松江的《三朵花闹婚》一样,这场他们倾心排演的《雷雨》一定也会收获更多松江戏迷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