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音乐会】“永远的信天游”陕北民歌音乐会走进上海徐汇

2019-10-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古老的黄河与黄土,培育了璀璨的陕北文明,高亢.明亮的信天游在千沟万壑中传唱至今.12月16日晚,"永远的信天游"陕北民歌音乐会走进徐汇区的上海梅陇文化馆,现场的演出团队集结老中青三代民歌手,<脚夫调><揽工调><赶牲灵><船工调><打夯歌>等近20首演唱曲目,将黄土高原上的古老生活一一诉说.[陕北民歌音乐会]"永远的信天游&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古老的黄河与黄土,培育了璀璨的陕北文明,高亢、明亮的信天游在千沟万壑中传唱至今。12月16日晚,“永远的信天游”陕北民歌音乐会走进徐汇区的上海梅陇文化馆,现场的演出团队集结老中青三代民歌手,《脚夫调》《揽工调》《赶牲灵》《船工调》《打夯歌》等近20首演唱曲目,将黄土高原上的古老生活一一诉说。

【陕北民歌音乐会】“永远的信天游”陕北民歌音乐会走进上海徐汇

这也是徐汇区品牌项目“国乐雅韵”民间音乐推广平台第31期活动。

永远的信天游

青年歌唱家杜朋朋演唱《船工调》。

民歌是农民的第二语言

陕北民歌发端于山高沟深的地貌环境,形成较早,如信天游产生于西周中期而稳定发展于汉代,是陕北历史发展中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目前约有近万首不同题材、风格的陕北民歌流传于世,是中国大地上较为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2008年,陕北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民歌音乐会】“永远的信天游”陕北民歌音乐会走进上海徐汇

“三月的太阳红又红,赶骡子的人儿咋就这么苦。”舞台上,绥德县文化馆馆长、陕北民歌陕西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雒胜军用一曲《脚夫调》,唱出高原上古老职业“脚夫”的日常悲喜。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之前,在陕北一带,“脚夫”们靠赶着骡、驴、马等牲畜帮人运输;“脚夫”们的生活很困苦,走南闯北,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一走就是十几天或至数月、数年,全凭两只脚谋生糊口。

【陕北民歌音乐会】“永远的信天游”陕北民歌音乐会走进上海徐汇

“在家的时候不想走,在外的时候思念家,这是《脚夫调》所唱的。

尽管现在,脚夫这个职业已经没有了,但《脚夫调》大家依旧喜欢。”雒胜军说,受父亲和村民的影响,他从小喜欢唱民歌,一唱30多年,“陕北民歌就是我们的生活,方言有句话说,男人有愁唱曲子,不论多贫穷,只要有调子唱,我们就有精神。”舞台下,观众座无虚席,既有头发花白的老人,也有牙牙学语的孩子。“他们的演出不需要伴奏,就足够明亮,原汁原味的陕北风格,十分动人。”有观众说。

绥德县文化馆馆长、陕北民歌陕西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雒胜军

“陕北民歌是农民的第二语言,打夯有歌、犁地有歌,民歌唱的是陕北农民的生活习俗。”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李兴池从事民歌研究多年,他是当晚的“讲解员”。“‘国乐雅韵’通过专家解说与民歌手演唱相结合的方式,让现场观众能更全面地了解音乐类非遗的历史与保护现状。”徐汇区非遗办负责人金志红说。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李兴池从事民歌研究多年,他是当晚的“讲解。

陕北民歌由传统民歌和革命历史民歌两部分组成。传统民歌以信天游、小调和号子为主,内容反映当地百姓婚、丧、嫁、娶及宗教等各个方面,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劳动人民生活情感的自由表露。近代革命的历史发展,对传统的陕北民歌产生了很大影响。

李兴池说,民歌能以最简单、直白的方式,表现百姓心声,“红军打到哪儿,民歌唱到哪儿,陕北民歌之所以在全国、全世界影响很大,与近代革命历史不无关系。”陕北民歌的歌词简洁质朴,直抒情怀;曲调优美动听,气息悠长。代表性作品有《脚夫词》《赶牲灵》《东方红》《兰花花》《三十里铺》《走西口》《黄河船夫曲》等。

在年轻一代中传承发展

随着陕北经济的好转,民歌手的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面孔。“劳作方式的转变,使得陕北出现了很多职业歌手。保守估计,陕北有上千名年轻人以唱民歌为职业,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李兴池说,“加上政府引导、资金投入、传承人口传心授,陕北民歌的传承保护与新生代的成长,有了比较良性的发展。”

2014年,“80后”青年歌唱家杜朋朋将陕北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唱到了中央电视台马年春晚,这是他学唱民歌的第十年。2004年,杜朋朋在当地剧团跑龙套,偶然间认识了一位老师,对方认为他嗓音很好,适合学唱民歌。

“当时没多想,只是觉得学民歌可以改善收入。但十年后,民歌已经在我心里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我们全家的收获都是陕北民歌赋予的。”2015年,他参演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2016年参加了《永远的长征》音乐会;今年2月,又以陕北民歌手的身份登上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舞台越大,对陕北民歌的未来发展会更好。

”杜朋朋说,除了爱好,唱民歌更是一份责任,“我一天天在思考,还能为民歌做点什么。

”去年,他赴北京,自费录制了49首陕北民歌,明年6月前,还将再完成49首民歌的录制,“陕北民歌有近万首流传下来,但不少内容不完整。我现在掌握了近百首,未来还希望继续录制下去,通过搜集、整理、清唱,把民歌传下去。”

西安音乐学院陕北民歌班学员张丽有着同样的信念。2006年,17岁的张丽在当地的艺术团工作,第一次在团里听到老艺人唱民歌,“那时候才知道有陕北民歌,了解了它的传承状态。”受老艺人的影响,4年后,张丽报考了鲁迅艺术学院,专门学习民歌,2014年又进入西安音乐学院陕北民歌班学习,“我希望陕北民歌能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