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导演的电影】李翰祥为什么叫李黑?

2019-08-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翰祥是香港著名的导演,也是中国电影界中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大导演,不过在很多人眼中,李翰祥就是一位三级片导演,这可是对李导的一种误解,李翰祥对中国电影界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他导演的很多电影都是经典之作.现在李翰祥导演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影响力还是在的.[李翰祥导演的电影]李翰祥为什么叫李黑?李翰祥为什么叫李黑?李翰祥是香港著名电影导演,1926年生人,外号"李黑",高大威猛,眼睛小小,时常被人认为没睁眼,其实他该看见的都看见了,不该看见的也一个不落.他博览群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

李翰祥是香港著名的导演,也是中国电影界中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大导演,不过在很多人眼中,李翰祥就是一位三级片导演,这可是对李导的一种误解,李翰祥对中国电影界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他导演的很多电影都是经典之作。现在李翰祥导演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影响力还是在的。

【李翰祥导演的电影】李翰祥为什么叫李黑?

李翰祥为什么叫李黑?

李翰祥是香港著名电影导演,1926年生人,外号"李黑",高大威猛,眼睛小小,时常被人认为没睁眼,其实他该看见的都看见了,不该看见的也一个不落。他博览群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清史如数家珍,以擅长拍宫闱片、历史片闻名。

【李翰祥导演的电影】李翰祥为什么叫李黑?

李翰祥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传奇人物。在他诞辰90周年之际,后浪图书公司重磅推出了他的代表作《三十年细说从头》。虽说他早已离世,书中所写都是几十年前电影界的往事,但如今读起来,那一幕幕仍然无比鲜活。假如他老人家今天回魂再世,开个公号,每天来上这么一段儿,那绝对也是被万千大众追捧的超级网红、段子手。

【李翰祥导演的电影】李翰祥为什么叫李黑?

要谈这本奇书,就得先谈李翰祥这位奇人。李翰祥一生在多地为不同的电影机构拍片,之所以能写出《三十年细说从头》这样的作品,首先在于他本人就是中国电影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李翰祥生于1926年,锦州人,在北京长大,青年时期正值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他读过国立北平艺专,曾是徐悲鸿的门生。上世纪40年代末在上海电影文化南迁的历史步伐中,他经导演沈浮推荐,到香港讨生活,从此开启了不一样的电影人生。

他的导演处女作是1956年在"远东"独立制片公司拍摄的《雪里红》,片中充满京腔京韵,饱含浓浓思乡之情;在香港邵氏影业公司,他拍摄了《貂蝉》《杨贵妃》《王昭君》等作品,其中花13天就拍出的黄梅调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当年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引领了潮流;1963年,他赴台湾组建国联公司,培养大批人才;70年代,邵逸夫爱惜李翰祥之才,又重新将其招至麾下。

当众人以为他可以"安分"下来时,他又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回大陆,拍摄《垂帘听政》和《火烧圆明园》等影片,震惊中外——尽管慈禧太后的故事在邵氏摄影棚里早就搭景拍过了,但他仍嫌不过瘾,一定要到真的紫禁城去拍。

有人说他狡猾得像一只老狐狸,最擅长"见风使舵",有着敏感的嗅觉。确实,他的性格中存在着精明油滑的一面。这从《三十年细说从头》中的行文中便可以看出来,这绝对是一个阅尽人世、潇洒自得的老男人才能写出来的。通俗而不低俗,风流而不下流,各种八卦野史、小道消息,到了他的笔下,立马熠熠生辉。

读他的书,还能感受到他古道热肠的豪情。外号"李黑"、人高马大,自称"黑旋风李逵后人、而非诗仙李白后人"的李翰祥,开席请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与文人墨客天南海北侃大山的日子,必定如家常便饭一般。

他把在席间宴后谈论的轶事,夹杂自己的所思所悟,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地包装一番,于是就有了《三十年细说从头》里的很多故事——你不要把它当正史,只当作是一部有历史价值、又夹杂太多私货的"野狐禅"就可以了。

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李翰祥回归内地之前在邵氏拍的最后一部电影,就叫《三十年细说从头》,把电影里的嬉笑怒骂与文字映照起来读,可以窥见别样的趣味。

李翰祥的电影极富文化内涵和东方美学,古色古香。他也是一位民间清史大家,很多电影中的细节连历史学家看了,也挑不出毛病。像他这种经历复杂、作品丰富,沉醉于传统文化的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已经几成"绝唱"。

李翰祥导演过哪些电影?

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1996年12月17日),外号"李黑",是香港电影名导演,曾在香港、台湾、中国大陆执导电影。

作品中以宫闱片、历史片闻名,曾多次获得亚洲影展、金马奖等。参与创作上百部电影,是香港电影史上的杰出人物。代表作品有《西施》,《梁山伯与祝英台》,《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

李翰祥自1952 年到1996 年44 年间, 共导演76 又1/4 部电影。他的电影导演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 年进香港长城公司任美术广告员, 1952 年协助严俊导《翠翠》, 独立执导《雪里红》,尔后进邵氏公司, 到1963 年, 李翰祥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风靡港台, 10 年间他导演的26 部电影, 包括写实片、爱情片、悬疑片、恐怖片、武侠片、古装片、民俗片、宫闱片, 对这些电影技法都作过摸索和试验,颇有斩获, 尤其古装片成就非凡, 可谓是李翰祥电影的探索期。

第二阶段自1963 年在台湾组国联公司, 到1972年的8年间, 在台湾自导11又1/4 部电影:《七仙女》《状元及第》《西施》《冬暖》《四季花开》《扬子江风云》《鬼孤外传》《喜怒哀乐》中的《乐》《八十七神仙壁》及《缇萦》等, 监制国联及挂名总导演20部影片, 为李翰祥电影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是李翰祥1972年重返邵氏公司, 喜剧片《大军阀》一片重新奠定其在香港市场地位。李翰祥自1972年回到邵氏到1982年来大陆拍片前夕的1 年间, 为邵氏公司共导了39部片子, 平均每年3 部以上。影片类型大致可分为喜剧片、风月片、宫闱片、稗史片。尤其为香港引领喜剧、风月、清宫类型风潮, 《大军阀》《北地胭脂》《骗术奇中奇》都显现了强烈的犬儒态度, 对人性彻底鄙夷及嘲弄。

后期, 他的《金瓶双艳》《声色犬马》《洞房艳史》《骗财骗色》属于杂锦式风月片, 更是洞悉饮食男女, 对道德风俗嗤之以鼻。70年代中期以后, 他仍然未放弃对中国思古的向往, 但以他所熟悉的清宫正史、野史的诠释为重点, 至1996年拍了清朝背景的故事片多达11部。

其中主要作品有:《倾国倾城》《瀛台泣血》《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火龙》《八旗弟子》《西太后》(二、三集)《敦煌夜谈》等。《火烧圆明园》在香港取得港币2000 万元的高票房。90年代在韩国拍过三级片。

他在1995 年的《情人的情人》则是集奇案、感情和社会问题于一身的写实电影。1996年李翰祥导演的《火烧阿房宫》, 是李翰祥第一部电视剧长篇。1972年至1996 年25 年间, 李翰祥共导39 部电影, 为李翰祥电影的鼎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