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慢疑】多是凡俗子 贪嗔痴慢疑(上)

2019-10-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佛学分成大乘小乘,严格的讲,小乘又分两个,一个是小乘,另一个比小乘高一点,叫中乘.小乘又叫声闻,比声闻高一点叫独觉,也叫缘觉.在佛的弟子里,像阿难.须菩提等算是声闻,再高一点就是独觉佛,独觉佛又叫做辟支佛,辟支是梵音.独觉就算生在没有佛没有文化,甚至没有佛教的世界,自己也能开悟;虽不算大彻大悟,可还是一个了不起的超现实的圣人,这个属于独觉,也叫做缘觉,仍属于小乘.[贪嗔痴慢疑]多是凡俗子 贪嗔痴慢疑(上)所谓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小乘又分四果罗汉,果是果位.初果罗汉叫须陀

佛学分成大乘小乘,严格的讲,小乘又分两个,一个是小乘,另一个比小乘高一点,叫中乘。小乘又叫声闻,比声闻高一点叫独觉,也叫缘觉。在佛的弟子里,像阿难、须菩提等算是声闻,再高一点就是独觉佛,独觉佛又叫做辟支佛,辟支是梵音。独觉就算生在没有佛没有文化,甚至没有佛教的世界,自己也能开悟;虽不算大彻大悟,可还是一个了不起的超现实的圣人,这个属于独觉,也叫做缘觉,仍属于小乘。

【贪嗔痴慢疑】多是凡俗子 贪嗔痴慢疑(上)

所谓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小乘又分四果罗汉,果是果位。初果罗汉叫须陀洹,二果罗汉叫斯陀含,这都是梵文译音。三果罗汉叫阿那含。四果罗汉叫阿罗汉。罗汉不一定是出家人,无论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罗汉。

佛家讲,佛修到四果罗汉,必须能够断掉了见惑、思惑。这里南师对“见惑”“和“思惑”有非常具体的讲解。他讲到,“见惑”有五个,是思想上,学问上,观念上的问题;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

许多宗教家、哲学家、大学问家,都脱不了见惑的范围;或者落在身见,或者落在边见,思想学问愈高的人,这个五见愈厉害。邪见、戒禁取见,多数是属于宗教信仰方面的,认为非这样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则就犯戒了。

有些教一定要吃什么东西才行,这些都属于戒禁取见。见取见是说自己的心得修养,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或者见光了,认为这个光才是道,你没有得到光就没有道,这就落在见取见上,都是思想观念的问题。“思惑”也有五个,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也是人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

什么是贪?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

这里南师讲述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法师一辈子做好事、做功德、盖庙子、讲经说法,自己虽没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太大。年纪大了,就看到两个小鬼来捉他,那个鬼在阎王那里拿了拘票,还带个刑具手铐。这个法师说:我们打个商量好不好?我出家一辈子,只做了功德,没有修持,你给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成功了,先度你们两个,再度你们老板,阎王我也去度他。

那两个小鬼被他说动了,就答应了。这个法师以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万念放下了,庙子也不修了,什么也不干了,三天以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光明。

这两个小鬼第七天来了,看见一片光明却找不到他了。完了,上当了!这两个小鬼说:大和尚你总要慈悲呀!说话要有信用,你说要度我们两个,不然我们回到地狱去要坐牢啊!法师大定了,没有听见,也不管。两个小鬼就商量,怎么办呢?只见这个光里还有一丝黑影。有办法了!这个和尚还有一点不了道,还有一点乌的,那是不了之处。

因为这位和尚功德大,皇帝聘他为国师,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和金缕袈裟。这个法师什么都无所谓,但很喜欢这个紫金钵盂,连打坐也端在手上,万缘放下,只有钵盂还拿着。两个小鬼看出来了,他什么都没有了,只这一点贪还在。

于是两个小鬼就变老鼠,去咬这个钵盂,卡啦卡啦一咬,和尚动念了,一动念光没有了,就现出身来,他俩立刻把手铐铐上。和尚很奇怪,以为自己没有得道,小鬼就说明经过,和尚听了,把紫金钵卡啦往地上一摔,好了!我跟你们一起见阎王去吧!这么一下子,两个小鬼也开悟了。就是这一个故事,说明除贪之难。

这里南师讲,这个“思”念,也叫思惑,是在思想观念里的东西,这一点解不开就免不了贪。他特别提醒,知识份子喜欢看书,照样是这一“思”念,贪恋于书也是贪,不要认为这个不是贪,没有哪一点不是贪。贪是人性根本,范围是非常非常广的。有人自认不贪,什么都不要,年纪越大,功名富贵看得越通透,但真有功名富贵摆在前面,他照样的去了。

其实,“贪”和“欲”是密不可分连在一起,常说贪欲。纵观自己和身边的社会大众,基本人人皆有贪欲。正因为欲壑难填,所以贪念难去。“水能覆舟亦能载舟”,正是合理的贪欲让我们不停歇追寻的脚步,自己的人生命运在奋力追赶中不断充实进步,人类世界也在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贪欲牵引中不断发展进步。实事求是的说,有点贪欲是一切成就的必经之路,重要的是要控制贪欲,而非被贪欲所奴役。

“嗔”,即嗔心嗔念。很多人以为自己没有嗔心嗔念,其实这也是普遍存在的。南师讲,脾气大,恨人、杀人、怨天尤人,都是嗔,是非分明也是嗔。或者你说什么都不会生气,就是爱干净,看到不干净受不了,也是嗔,一念的嗔就是厌恶。念佛再虔诚,打坐再认真,如果“嗔”这个思惑,这个心理行为没有一点转变,就免谈学佛。

通过南师的解释,结合实际,深感嗔心嗔念真不是好东西。一“嗔”百处害,深藏于内,“嗔”不得排解,易损己身心;表露于外,“嗔”念肆虐,言行暴戾,则易伤及他人。制“嗔”,应从念起开始,消其于萌芽,内,需要淡定平和的心境,外,需要遇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俗话说“见己不是,万善之门 见人不是,诸恶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