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灵王座百度云】为什么《精灵王座》不卖座?

2019-05-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两年前,一部<龙之谷>吹响了国产动画影片崛起的冲锋号,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票房,但却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也让人对国产动画未来多了一份希望和信心.时隔两年,续作<精灵王座>终于迎来公映.在这两年里,<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分别以9.[精灵王座百度云]为什么<精灵王座>不卖座?6亿和5.6亿的票房为国产动画立下了新的标杆,也似乎显示出动画受众面的加宽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这种背景下,不禁让人对<精灵王座>的前景抱有不小的期许.可

两年前,一部《龙之谷》吹响了国产动画影片崛起的冲锋号,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票房,但却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也让人对国产动画未来多了一份希望和信心。时隔两年,续作《精灵王座》终于迎来公映。在这两年里,《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分别以9.

【精灵王座百度云】为什么《精灵王座》不卖座?

6亿和5.6亿的票房为国产动画立下了新的标杆,也似乎显示出动画受众面的加宽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这种背景下,不禁让人对《精灵王座》的前景抱有不小的期许。可惜,现实是残酷的:首映当天排片率仅6%,上映四天档期便几乎告终,上座率惨淡,仅过2000万的票房连前作的一半都不到……这一切在令人吃惊之余也为之惋惜不已。

【精灵王座百度云】为什么《精灵王座》不卖座?

作为亲自去影院看过本片的观众,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虽然这部影片远算不上完美,但可以称得上制作用心,当得起“国漫良心”这个称谓。

她本不该遭受如此不堪的境遇。如今大局已定,《王座》的扑街几乎已成定局,神仙难救。但痛定思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局?这是我们很有必要思考一下的。

【精灵王座百度云】为什么《精灵王座》不卖座?

首先,还是应该为本片送上赞美之词。从画面特效来看,两年前的《龙之谷》已令人眼前一亮,而续作的特效水平更进一步,不仅堪称国内一流,即使放眼海外,也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竞争力。全片画面精美,几个场景如精灵王国、黑暗山谷等的视觉呈现和氛围营造都达到了极高水准。

女王大婚等情景的衣着设定堪称美轮美奂,而动作捕捉技术的运用也使人物动作更为流畅。表情的细腻度虽还不能与真人相比,但相比以往也有了长足进步。

从《精灵王座》以及其他国产3D动画的技术表现来看,可以认为国产动画在这方面已经不成问题,即使与欧美顶级动画工作室相比也不逊色,甚至有自己的优势(说实话,迪士尼等在近真人比例人物和服饰衣物等方面并没有太多可圈点之处)。

不过,大概是长期批国产动画画面烂已经成为了习惯,有些人一上来依旧习惯性批评本片画面不好,人物动作僵硬等,令人感到啼笑皆非。也许在这些人看来,既然国产动画已经烂了这么多年,对其大加贬斥就是显示自己鉴赏水平和品味的不二法门吧。

只是从今往后,这种做法的风险会越来越高,一个不留神只会让自己成为笑柄了。至于编剧,音效等方面,应该承认或多或少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也绝非一些人说得那么不堪入目。

起承转合均已具备,有笑点也有泪点,高潮部分也有数次反转,并不单薄(说实话观影时我还真担心女王第一次使用精灵宝玉困住黑精灵时就此结束的)。在如今的国内影片中,这样的编剧水平也不算弱,当然提高空间还是很大,这也是国产动画将来的努力方向所在吧。

音效方面,有些地方的BGM不如前作,不过薛之谦的主题曲以及其他几首插曲与影片情景的契合度很高,还是显示出了诚意。总体而言,绝对是及格以上的水准。其实,如果只看画面和剧情,本作票房破亿的希望还是很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实际票房的惨败?个人分析下来认为,《精灵王座》在整个制作、发行、宣传的流程中,遭遇了多重不利因素,并最终导致了票房的惨淡收场。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剖析一下。

众所周知,前作《龙之谷》是根据盛大代理的同名MMORPG改编而来,其续作自然也给人游戏改编动画的印象。然而影片制作已到中期,却传来盛大与米粒影业解约的消息。这对影片可说是造成了多重的打击。一方面,剧本,场景和登场人物都要进行相应修改,许多前作人物如阿尔杰塔等因为版权问题而无法登场,降低了整体剧情的完成度;另一方面,由于游戏相关元素的抽离,也使得游戏爱好者群体对本片失去了认同感,不再支持本片(如果你去龙之谷贴吧逛一圈,就会发现这种情况是十分普遍的)。

对于一部以游戏改编为定位的动画作品,这样釜底抽薪式的打击即使不是致命,也是足够沉重的。关于这次解约的内幕,坊间多有传闻,有人说是双方因剧情改编的分歧过大,也有说因盛大未能收回投资,或因其已出售盛大游戏而导致解约,在此不再一一分辨。但无论情况如何,其结果都是授权方、制作方、游戏爱好者和电影观众的“多输”局面,令人叹息。

版权的失落,意味着本片无法以游戏玩家期待的热血冒险类别为定位,而米粒的最后应对是将其定位于“青春爱情”主题的西方魔幻题材片。说实话这也不是不可以,虽然精灵和人类的禁忌之恋是个老梗,但讲得好也可以成功。在剧情的煽情和虐心程度上,从观众反馈来看并不失败,然而问题在于如何让定位观影群体知道这部影片并走进影院呢?在这一点上,本片也确实做了一些宣传,包括请薛之谦等歌手献唱,发MV预告,一亿路面广告等等,但从结果来看,宣导程度还是远远不够,或者说没有用对地方。

比如在我自己的观影过程中就发现,本来作为目标观影群体的18-25岁的青年观众,数量反而不如儿童家长类观众多。除了推广不力,这也折射出本片定位在遭遇传统动画“儿童向”定位时的尴尬。

而当这些家长发现影片主题“儿童不宜”时,提前退场也就在所难免了。至于奇幻风格,这些年来在《魔戒》《霍比特人》的洗礼下虽也有不少拥趸,但其是否会为一部国产奇幻片,而且是动画片买账还是一大疑问。于是,本片的定位难免落得一个数边均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精灵王座》和《大鱼海棠》的发行方均为光线影业,然而两相对比,发现无论是在前期推广,资源占用,还是档期安排,两部片子的相差都十分悬殊。《大鱼》占据暑期档开始,排片充足,话题制造充分,一路顺风顺水;而《王座》只能挤在暑期档末,缺乏热点话题关注,排片少得可怜,其结果不言而喻。

面对这种厚此薄彼的状况,也难怪有网友感叹光线影业“不是《王座》亲爹”,因其在彼岸天中持有股份,在米粒中却没有。也有人认为光线将今年的筹码全都押在了《大鱼》的身上,而《大鱼》的成功也使光线今年度业绩无忧,于是《精灵王座》就成了被牺牲的“弃卒”,任其自生自灭。

事实也许没有网友渲染的那么不堪,但发行方未能一碗水端平也是不争的事实。商家追逐利益最大化或无可厚非,但这种弃卒保车的做法对于用心做动画的从业者乃至中国动画都是巨大的打击。

从档期上看,《王座》选在8月底,暑期档已是强弩之末,国庆档遥不可及,整体市场的低迷令情形难言乐观。就算有些许家长还想赶在开学前陪孩子看场电影,恐怕也会选同期上映的,更为儿童向的《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王座》的票房完败于前者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种情形下,良好的口碑可说是最后一线生机。《精灵王座》口碑如何?从豆瓣上看,虽然初期遭遇一星大军(一些如上所说的“习惯性批评者”,或是竞争对手的抹黑。关于后一点我一直还不太相信,不过这几日仔细看了下一星的ID,发现还真有专程打马甲来黑的。

),评分一度被压低至6.5分,但随着影片上映,其分数逐步回升到了7分以上,说明多数观影者还是认可本片的。然而,过短的档期和过少的排片令口碑效应难以真正显现,也让本片失去了如《大圣归来》那样上演绝地反击的机会。

情况究竟有多离谱?以我前去观影的华士达影城为例,《精灵王座》的排片仅有4天,而每天仅有1场,还是下午场!而且这还不是个别情况,而是各主要院线的普遍现象。

即使上映首日,本片的排片率也仅6%。这简直已经不是什么不公,而可以用“刻薄”来形容了。碰上这种排片,别说是《王座》,就算是齐天大圣,就算是变形金刚,也一样要扑街。也令人不得不怀疑,匪夷所思的排片背后,是否还另有不可告人的内幕?

本片上映前,就有人评论“中国人放着自己家的好题材不做,去做什么西方奇幻!”这很能代表一部分人的意见,即使没有说得那么露骨,也会惋惜“如果用来做一部中国风的动画可能会更好”。言下之意,中国出品就应该有中国元素。

这种狭隘民族主义的电影观会在有意无意间影响影院的排片和观众的购票意愿,也是本片在文化上所遭遇的尴尬。对此,难怪出品人张青也禁不住感慨“有些人可以接受外国人做的熊猫,却不能接受中国人做的精灵!”而与这种国风情节形成对照的是,就在《精灵王座》惨淡下线前,来自国外的《冰河世纪5》第一日上映,便占据了40%的排片率。

虽然该片在美国上映评价并不好,被指为蓝天工作室不思进取,黔驴技穷的狗尾续貂之作,IMDB和豆瓣的评分也十分低迷,但刚刚还吝于为《王座》哪怕多排一场的各大院线,却仍然愿意为《冰川》排出40%的片场。

两相对比,令人倍感苦涩。对前者,重视民族传统固然无错,但这不能成为故步自封的理由。迪士尼可以做一千零一夜,也可以做花木兰,为什么中国动画就只能抱着封神西游不放?对后者,其自是奉行“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的逻辑,体现了一些人根深蒂固的崇外心理。

所以说“崇中”和“媚外”,表面上截然不同,可骨子里透着的,其实都是缺乏自信的民族自卑感。

中国动画要真正发展,就应该走兼容并蓄的多元化道路。其实这也正是中国动画现在正在走的路,我们有《大圣归来》这样立足传统的改编,有《大鱼海棠》的浓郁中国风(虽然流于浅表),有《秦时明月》《画江湖》这样的武侠,也有《纳米核心》《双月之城》这样的科幻。

这本是喜人的局面,然而《精灵王座》的遭遇,还是反映出中国观众依旧缺乏兼容并包的观影心态。分析了这么多,其实也无法改变《精灵王座》的命运。

在哀其不幸之余,也只能希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制作发行的角度看,如何吸取这次惨痛的教训,在如今技术水平已逐渐不成问题的情况下,找准影片定位,完善推广途径,培养观影人群,提高编剧水平,提升影片深度,都是其应该面对的课题。

而对观众而言,还是应该更多对国产动画保持宽容态度。如今有一种论调认为“对国产动画不能降低标准,否则就是让它们骄傲自满”,这甚至成为许多打低分者冠冕堂皇,义正言辞的理由。

可事实究竟如何?的确,国产动画如今也有了《大圣归来》这样的大IP和高票房,但相比欧美日,中国的动画产业仍处在艰难的起步期,其需要的更多还是宽容和鼓励,而不是自诩客观的苛刻乃至恶意黑。否则,《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的成绩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应该承认,中国动画在编剧水平,后期推广等各方面与迪士尼、梦工厂等动画大厂相比都还有差距。但是否就因为这样,它就真的只值一星二星?就没有可取之处?没有一点值得肯定的闪光点?我想,对于真正明白“客观”二字含义的观众而言,答案应该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