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萧景琰太子妃】从《风起长林》来看 萧景琰是个好皇帝吗?

2019-07-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历来评价帝王,无非是文治.武功.后事安排这么三项来看.那么从剧情(还有原著)给出的信息来看,景琰陛下算得上是个杰出的皇帝.1.先说文治.大梁朝局维持了近五十年的清平之治.而考虑到萧歆的体弱多病和性情温平,他任期内的改革和整治应该不多,大都是武靖朝留下的底子.所以萧景琰的文治应该是相当不错的.虽然说到了孙子辈又出了外戚搞掉亲王.边缘宗室造反这种大乱子,但这赖不了武靖爷.帝王之治,能维持两代几十年的安稳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唐太宗如此雄主,也没防得了武后之祸和安史之乱啊.[琅琊榜萧景琰太子妃]从<风起长

历来评价帝王,无非是文治、武功、后事安排这么三项来看。那么从剧情(还有原著)给出的信息来看,景琰陛下算得上是个杰出的皇帝。

1、先说文治。大梁朝局维持了近五十年的清平之治。而考虑到萧歆的体弱多病和性情温平,他任期内的改革和整治应该不多,大都是武靖朝留下的底子。所以萧景琰的文治应该是相当不错的。虽然说到了孙子辈又出了外戚搞掉亲王、边缘宗室造反这种大乱子,但这赖不了武靖爷。帝王之治,能维持两代几十年的安稳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唐太宗如此雄主,也没防得了武后之祸和安史之乱啊。

【琅琊榜萧景琰太子妃】从《风起长林》来看 萧景琰是个好皇帝吗?

2、再说武功。从《风起长林》里的交代来看,景琰一朝在武事方面,起码干了这么两件大事:

第一,任期内应该是通过大大小小的战役,暂时实现了边境安稳、军队强盛的局面。萧庭生说过,长林军初建时,他自己也是和兄弟们从头做起、一路爬冰卧血过来、慢慢建立军功的,而这些显然离不开萧景琰壮年时期在军事上的建树,否则不会谥号“武靖”。

【琅琊榜萧景琰太子妃】从《风起长林》来看 萧景琰是个好皇帝吗?

至于有些评论说的,大梁边境依然外患未除的问题,这显然并非一代人可以解决的事。汉朝为了解决匈奴、唐朝为了解决外患,也都要赔上几十年时间、几代人的积累,更何况萧景琰接手的大梁,明显不如汉唐那么强大,他能做到这样已经是极限了。而萧景琰对于边境问题,最好的安排,也只能是留下一支强大的军队,寄希望于后两代人来解决,而他正是这么做的。

【琅琊榜萧景琰太子妃】从《风起长林》来看 萧景琰是个好皇帝吗?

第二,在外患未平的情况下,景琰陛下算是彻底吸取了前朝军权落在外戚和外姓之手、以至于君臣猜忌、最后酿成大祸的教训,亲自建立了长林军镇守最重要的北境,并亲自培养了一个儿子(名义上的养子、血缘上的侄子)担当重任。

而长林军也确实不负众望,在两代长林王舍身忘死的征战下,不仅保了整个萧歆一朝的北境安稳,并且在萧平旌手里,完成了再次斩落大渝皇属军的边境利好。而这,与萧景琰当年对子孙后事的布局是分不开的,详见以下。

3、对子孙后事的安排。

根据剧里的交代,武靖爷一朝发生了这么一件大事:莱阳王军中贪腐案。莱阳王是萧景琰的嫡次子、萧歆的弟弟,但最后是被景琰陛下亲自赐死的。

这真的不是景琰心狠,试想下,莱阳王一个嫡系亲王,他为什么要去贪腐?如果是正常的开销,一个亲王是完全用不着。除非是像1里太子和誉王那样,因为要搞党争、要搞夺嫡,所以再多钱也不够,只能打歪主意。

同时莱阳王勾结贪腐的阵营,竟然是长林军这样一个萧景琰精心打造、萧庭生接手执掌的地方;而他直接勾结的,竟然有长林王的义弟、路原这种高级将领。这更表明,莱阳王也没辜负他爷爷、叔叔们的隔代遗传,这也是个手辣腹黑、战斗力强的狠角色。他不止是贪腐,而且早就暗戳戳地搞起了党争和夺嫡,并且目标极其明确,差一点就成功了。

试想,如果不是路原最后良知未灭,选择向萧庭生交了底,并且保留了重要证据让萧庭生告发莱阳王,那么事态又会如何发展?那莱阳王不但自己贪腐得无声无息,同时还腐化了长林军将;而一旦贪腐事发,没了人证和物证,莱阳王也很容易把自己摘清楚。

而首当其冲的,反而是萧庭生,因为路原是他的义弟、而长林军是他管辖的。最后很可能首先被搞掉的不是莱阳王,而是长林王;而没了长林王支持、自己又羸弱无子的太子萧歆,还能不能顺利继位就要另说了。

所以这事真的不是贪腐案那么简单,而是萧景琰早年夺嫡一幕的重演。而事情一发,所有的矛盾挑在了明面,太子、莱阳、长林,三子之间的兄弟之情也早就荡然无存,也就是太子和长林王抱团对抗莱阳王了。如果景琰不亲自处理掉后患,那么将来问题就只能留给萧歆。

萧歆这人羸弱心慈,萧庭生也是外刚内柔,这两兄弟一旦心慈手软(参考这哥俩后来对萧元启的处置),搞不好会再次酿成祸端。所以萧景琰赐死亲子,应该不是激怒之举,而是不得不为之的无奈举措。

所以景琰陛下晚年的心情,可能是比较凄凉的,嫡子获罪、子孙不继。后事上他可以选择的范围也不多。但他还是尽了一个帝王和父亲最大的努力,给儿子留下了一个堪称最好的局面——

文臣方面,荀氏的崛起应该不是萧歆一朝才出现的,早在给太子选妃时大概就布局好了,这是要留给萧歆的文臣班底。

长林王和长林军的崛起也不是偶然,这更是萧景琰长期培养的结果,目的就是要给子孙留这么一支完全为宗室所用的军队,同时南边的穆王府延续旧制、东面的军事部署跟长林王无关,这也是必须的;因此可以说,萧景琰给萧歆留下的班底,是一个文臣和武将各成一系、宗室和外戚互相制衡、谁也没法一家独大的稳定朝局。

而萧歆也非常保守稳健地,将这个局面维持了自己一朝。至于后来皇后失德、外戚逾矩、以至于平衡被打破,宗室和军事的屏障出现了危局,在孙子辈酿成了大祸,这个结果是萧景琰没料到的,但也是两代以后的事了。

这里顺便谈谈萧景琰对于萧庭生一系的培养和定位。这要说得功利点,萧景琰等于是拿侄子(养子)这一支血脉,给自己嫡系子孙的江山鞍前马后了。同时这支血脉还因为真实身份没公开,离正常继承权又很远,除非将来嫡系全部死光,否则皇位也绝对轮不到庭生一脉染指,这简直算得上是相当精明的打算了。

当然这么看问题,未免显得皇家亲情太虚伪,事实上景琰父子对长林王也是真有感情的。所以长林王的崛起,和长林军权的交托,应该算是萧梁皇室的内部,从亲情到利益、从宗室到军队,在萧景琰手里完成了一体化的“捆绑”。

而并非如荀太傅这种水平的外戚所理解得那么狭隘。事实上后来的局势发展证明,萧景琰布下的这一棋也是相当高明的,长林王一系,的确在嫡系子孙羸弱、边境战乱四起的年代里,为萧梁江山起到了对外屏障的作用,直到景琰的孙子辈萧元时,也还在吃这种“宗亲抱团、兄弟互救”的红利。

以上,从文治、武功、后事安排来看,萧景琰作为帝王,显然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英明的一代英主。

———————————————说点题外话————————————————

想到《榜1》里几子夺嫡的风云起伏,和梅长苏等人的苦心孤诣,萧景琰后来对大梁江山的治理,也算是对得起他早年的亲人和朋友们。唯一可能有点对不住的,也就是是祈王——庭生这一支血脉吧。

作为萧家和林家唯一仅存的后代,萧庭生父子几乎完全沦为了为萧景琰的嫡系子孙浴血疆场、收拾山河的存在,最后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和认可。但这不能怪萧景琰,后来的事态发展也不是他所能预料的,他应该也是尽了最大努力想兼顾好一切,否则不会把先帝令牌这么一个大杀器赐给萧庭生,只是庭生自己不用罢了。

而对于这个事实,他的继任者萧歆也是心知肚明——他知道长林王一系的真实定位,不但不是“功高震主”的权臣,反倒是十分委屈的正宗皇脉,不但替自家干了脏活累活、还要腹背受敌、饱受猜疑.....否则萧歆不会临终还在念叨,如果保不住长林王兄,自己也就没脸去见先帝了....

所以《风起长林》,其实写的是萧梁皇室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选择内部抱团,结果却被外戚和外敌钻了空子,以至于差点玩完的故事。

更新:

—————————为景琰夫妇辩驳:关于挑媳妇的眼光问题——————————

看来大家都耿耿余怀的是,景琰夫妇挑儿媳妇出了毛病的问题。嗯,这个问题,我认为其实大家有点冤枉景琰陛下和柳皇后了。

第一,历来太子的婚配本来就是首先考虑家世和政治联姻的成分,对女子本人的品德,十多岁的年纪哪里看得出呢?前文分析过,既然荀家作为文臣世家,是要留给太子日后治理朝政的重要班底,那么从荀家选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何况荀家也教养出了荀飞盏、荀安如这样的靠谱子女,应该说家教还是不差的,偶尔出了个不识大体的货色,就刚好被选成了太子妃,这只能说萧梁皇室运气太差了。

第二,为啥说萧梁皇室运气太差呢?还有莱阳王妃(太夫人)这个存在。这是东海塞过来的人,肯定要么就是作未来妃嫔、要么就是作皇子正室的,这根本没法选。

第三,事实证明,如果不受诸如政治联姻、他国联姻这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景琰夫妇挑选媳妇的眼光并不差。比如,他们给庭生选的长林王妃就很好嘛,甚至可以说是选得相当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