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说葫芦电子书 王世襄说中国葫芦

2019-06-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一九七三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发现葫芦子,可知我国种植葫芦已有七千年历史.甲骨文已有"壶"字,像葫芦之形,是先民用葫芦作水浆容器之证.其后虽以陶.铜等各种物质为之,仍名曰壶,且逐渐成为容器之专用名称.千百年后,"壶"之本义为葫芦反日益淡漠矣.王世襄说葫芦电子书 王世襄说中国葫芦       "葫芦"一称,唐代始流行,古则称之壶.曰瓠.曰匏,均见<诗>三百篇.<豳风>"七月食瓜,八月断壶&qu

        一九七三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发现葫芦子,可知我国种植葫芦已有七千年历史。甲骨文已有“壶”字,像葫芦之形,是先民用葫芦作水浆容器之证。其后虽以陶、铜等各种物质为之,仍名曰壶,且逐渐成为容器之专用名称。千百年后,“壶”之本义为葫芦反日益淡漠矣。

王世襄说葫芦电子书 王世襄说中国葫芦

       “葫芦”一称,唐代始流行,古则称之壶、曰瓠、曰匏,均见《诗》三百篇。《豳风》“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烹)之”;《邶风》“匏有苦叶”是也。

《诗》郑笺:“壶,瓠也”。许慎《说文》,“瓠,匏也”。又曰“匏,瓠也。”三者可互训,故李时珍谓“古人壶、瓢、匏三名,皆可通用,初无分别。”宋代以后,葫芦品种繁衍,元王帧《农书》言及有大、小、长柄、亚腰等不同形态之葫芦(见后引文)。

王世襄说葫芦电子书 王世襄说中国葫芦

《本草纲目》壶卢条则称:“后世以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瓠,瓠之一头有腹长柄者为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葫芦。各分名色,迥异于古。”所言为明代葫芦品种及名称。

王世襄说葫芦电子书 王世襄说中国葫芦

        清代以还,北京以身细而长者为瓠,体硕腹大者为匏。破匏为二,可以挹水者为瓢。细腰(亦称约腰或亚腰)者为葫芦(或写作壶卢)。葫芦亦用作匏、瓠等各种葫芦之总称。今本书以葫芦名篇,即取此义,因所收实物备赅不同品种,亦缘此称通俗易懂,尽人皆知也。

        葫芦可供食用,于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适足证古为主要园蔬,其有益民生,居园蔬之首,《农书》言之尤详:“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作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

小者可作盒盏,长柄者可作喷壶,亚腰者可盛药饵,苦者可治病。”又日:“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种得其法,则其实硕大。

小之为壶构,大之为盆盎,肤瓤可以喂猪,犀瓣可以灌烛,举无弃材,济世之功大矣。”此外匏为八音之一,自古即用作签、竽等乐器,至今苗族仍广泛使用。裁匏成轮,车床旋转,为治玉抛光不可或缺之工具。其功更莫大于系以涉水,所谓“中河失船,一壶千金”,实即堪托死生之救生圈。

        考古植物学家游修龄曾撰《葫芦的家世》一文,列举多种用途,并谓“加与各国比较,全面利用葫芦莫如我国者,可谓举世无二。”唯笔者以为尚有十分重要一面罕经人道,即葫芦有特殊之体质,美妙之色泽,故可制成观赏价值极高之艺术品及工艺品。

本书所收百数十器,盘、碗、瓶、壶、炉、罐、盂、盒之外,堂上陈设,案头清供,闺房佩饰,乐器音槽,无不有之。

他如簪花注水,贮药盛烟,呼鸟饲鹰,畜虫系鸽诸具,亦足以赏心悦目,养性怡情。其中尤以范制葫芦,自然生成,而造型结体,文字画图,悉随人意,真可谓巧夺天工,实为我国独有之特殊工艺,而西方人士讶为不可思议者,诅不应大书特书。

此外复有多种装饰方法,使之生色增辉。绳网勒扎,交互呈文,仿佛花苞欲绽,彩结成球。燃香火画,可缩名山大川于盈寸之间,移嘉卉奇葩于指掌之上。坚刃研押,浮雕隐起,恍如竹刻之薄地阳文。针划墨染,细若游丝,观到瓷尤为纤密。煮红刀刻,流畅快利,与宋磁州窑同一民;司意趣。故葫芦之美,美不胜收,不妨称之为葫芦艺术或葫芦文化。

        葫芦之天然美、人工美,前人虽有言及,惟片言只语,遗阈尚多,今为表而出之,乃有斯篇之作。本书上卷分篇叙述天然及诸般人工雕饰葫芦,下卷谈贮养鸡虫葫芦及其饰件。所收实例,均有彩图,并附简略说明。间加插图,件供参照,有关文献,非随手可以拣得又未录全文者,收入附录,以备查阅。

        葫芦至此,已尽欲占。顾不能自已,又信笔所之,写成捉虫、育虫、养山等篇。良以葫芦静止,有史则灵,声出于中,愈增其美。言葫芦而不遗鸥虫,亦犹爱屋之及乌也。

更以葫芦畜虫,由来己久,为博视听欢娱,破寒冬寂寞库多人之心力,寄无限之情思,长期研习,世代相传,乃形成特殊之耽爱。鸣声务求其悦耳,器用不厌其妍华。凡此虽得低之为玩物丧志,亦喜其可冶性陶情。毁誉纵殊,终不失为我国独有之民间习俗。鉴于明清以来,鲜有形诸笔墨,故不辞琐屑,缕缕述之。知我罪我,皆非所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