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令飞的儿子 鲁迅长孙周令飞:尽孝是我这些年来最朴素的想法

2017-09-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让鲁迅走出象牙塔,走到社会大众中去--专访鲁迅长孙周令飞"您长得真像鲁迅先生!""您就是他的长孙吧!"9月的一个周末,在距离上海鲁迅故居不远的多伦路现代美术馆,几个老人拉着一个中年男子的手感慨万千.八字胡.浓眉.微翘的耳垂.刚毅的面部轮廓--这都仿佛是鲁迅家族的"标签".在近日开幕的鲁迅之子周海婴早期摄影展上,鲁迅长孙周令飞格外引人注目.在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在鲁迅先生故居附近的一间办公室里专访了周令飞."鲁迅

让鲁迅走出象牙塔,走到社会大众中去——专访鲁迅长孙周令飞

“您长得真像鲁迅先生!”“您就是他的长孙吧!”9月的一个周末,在距离上海鲁迅故居不远的多伦路现代美术馆,几个老人拉着一个中年男子的手感慨万千。八字胡、浓眉、微翘的耳垂、刚毅的面部轮廓……这都仿佛是鲁迅家族的“标签”。在近日开幕的鲁迅之子周海婴早期摄影展上,鲁迅长孙周令飞格外引人注目。

在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在鲁迅先生故居附近的一间办公室里专访了周令飞。

“鲁迅能帮助我们寻找当代的文化坐标”

鲁迅的作品和精神是否过时?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而言,鲁迅意味着什么?作为长孙,刚接班成为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的周令飞有着自己的思考。

“这些年来,我总的感觉是,对鲁迅精神和思想的继承和弘扬,越来越迫切。我们很多人都在谈,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谈‘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人少了,动辄用金钱价值去衡量各项指标,令人觉得不舒服,甚至是厌恶。”周令飞说。

他说:“大家有钱了、富裕了,物质上满足了不少,但不能没有了理想和目标。今天的文化建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需要鲁迅。鲁迅研究界对此也有这样的共识,不能断了文脉。”

周令飞认为,虽然鲁迅是活在20世纪的人物,但他的思想对于梳理100多年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脉络和方向仍具有启迪意义。

“在我看来,鲁迅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他的时代里有一大批杰出的人物,这些生活在上海的左翼文学健将们是一组群像。今天研究鲁迅,能帮助我们寻找当代的文化坐标。”周令飞说。

“尽孝,是我这些年来最朴素的想法”

从2002年3月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成立到2011年4月周海婴逝世,这10年里,中心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在出版专题著作、举办鲁迅论坛、推出巡回展览、开展鲁迅青少年文学奖评选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实我的目的很朴素,父亲人生的最后10年,我陪着他在北京、上海忙来忙去,为宣传鲁迅精神当义工。我做这些,说到底是在尽孝,孝顺应该就是这么一个朴素的东西。”周令飞谈及父亲,他坦言现在觉得“挺孤单”。

“尽孝怎么尽?那就是要保护他们(指鲁迅和周海婴)的遗产,发展他们的事业,完成他们的心愿。”周令飞将自己的努力归结为三个层次。

“保护是出于家属后代的一种本能,当然不仅是指物质上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是要发展祖辈留下的一份事业、一种精神。中国人说‘传不过三代’,如果这种事发生在鲁迅先生的后代身上,我是无法容忍的。传承发扬好他的事业和精神,这是我10年来每天工作的原动力。”周令飞说。

据了解,周海婴去世时曾留下三个有待实现的遗愿:出版1500万字33卷的《鲁迅大全集》;成立全国性的鲁迅文化基金会;办好今年9月的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

如今,《鲁迅大全集》已于近日出版,基金会也已进入验资阶段,周令飞又马不停蹄地在为130年纪念活动做准备。周令飞说,前两件事其实都已筹备了近5年,纪念活动也是1年多前启动筹备,完成好每一件事,最起码是尽了后辈的一片孝心。

“想让鲁迅走到社会大众中去”

“既然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是鲁迅的后代,我就更要高高举起鲁迅的大旗。”周令飞说。

“保护、利用好鲁迅的精神遗产,今天不能仅仅停留在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客上门的被动静态展示,想让鲁迅更贴近社会大众,必须是走到广大民众中间,有成千上万人观看还嫌不够,还要和电子媒体、平面媒体相结合,还要不间断地举行海内外讲座、办流动展览。”周令飞说。

“这些年我所致力的就是让鲁迅走到社会大众中去,他的精神既不能仅停留在少数研究者的象牙塔中,也不能仅停留在展厅内。当然展览也需要那些老百姓所关心的话题和内容,比如告诉大众‘一个热爱收藏的鲁迅、一个懂得生活的鲁迅’,告诉大众‘鲁迅也是食人间烟火的,也是凡人’。”周令飞说。

他认为,鲁迅研究界的一些成果一定要能和老百姓分享,能为社会作贡献,否则研究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2004年起陆续在全国举办的“鲁迅青少年文学奖”评选活动,提出了“尊重母语、学习语文、独立思考、培养韧性”的原则,2011年参与人数已达150万。周令飞设想,今后将评奖扩大到30岁以下的华语人群中,鼓励青少年的文学创作。

在周令飞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他与尼泊尔驻华大使的合影。周令飞解释说:“鲁迅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日本、韩国广为流传,在新加坡、尼泊尔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也有相当的影响力。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德语、俄语等几十种语言,对于今后中国文化‘走出去’仍具有积极意义。”

“对第四代不苛求,但一定要有使命感”

跟随父亲从事鲁迅文化发展中心工作之前,周令飞经历了一段“从离开到回归”的人生之路。上世纪70年代,他参军入伍,曾在《解放军画报》从事摄影工作。改革开放后,他留学日本,后来在台湾组建家庭、生儿育女。近10年来,周令飞回到大陆工作,妻女则仍在台湾生活。

“生在这样的名人家庭,是你的宿命,关键看你是把它当作压力、还是动力。我不希望人们把名人和名人后代等同起来,生活在无数双眼睛的‘监督’之下,我有一段时间选择了‘彻底躲掉’,我甚至还觉得挺悠哉的,但最终还是回来,这份责任永远躲不掉。生前躲掉了,死后舆论躲不掉。”周令飞说。

谈及是否会要求自己的后代“继续扛起鲁迅的大旗”,周令飞说:“对第四代不苛求,但他们一定要有使命感。”

在周令飞的设想中,当鲁迅的第四代成家立业以后,他们不一定要成为鲁研专家,也不一定要从事与鲁迅相关的专职工作,但应当至少有传承鲁迅、维护鲁迅及家族名誉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