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萌:我在《国际时讯》的日子

2017-1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中央一套的新闻里,<国际时讯>无疑是一朵奇葩.它以独特的节目定位,精雕细刻的新闻,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固定受众.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只要你具有好奇心和渴求知识的精神,看过<国际时讯>,你就会对它爱不释手.看<国际时讯>自然会看到李梓萌,虽然李梓萌的年纪很小,但也算<国际时讯>里的老兵了.跟着<国际时讯>从开播第一天起走过两年的风风雨雨.屏幕上的李梓萌除了大方.亲和之外,瘦削的脸庞还透着一股干练,有点厉害.屏幕下呢,第一眼看到她,黑色的外衣,暗红的围

在中央一套的新闻里,《国际时讯》无疑是一朵奇葩。它以独特的节目定位,精雕细刻的新闻,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固定受众。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只要你具有好奇心和渴求知识的精神,看过《国际时讯》,你就会对它爱不释手。

看《国际时讯》自然会看到李梓萌,虽然李梓萌的年纪很小,但也算《国际时讯》里的老兵了。跟着《国际时讯》从开播第一天起走过两年的风风雨雨。屏幕上的李梓萌除了大方、亲和之外,瘦削的脸庞还透着一股干练,有点厉害。屏幕下呢,第一眼看到她,黑色的外衣,暗红的围巾,瘦高瘦高的个子,颇具T形台上模特的风范。属于走在人群中吸引目光的那种人。

我们的采访从她刚进《国际时讯》开始。李梓萌讲到她同事收到的一封小观众的来信,信中写道:我真羡慕你每天早晨,开着红色的跑,后面跟着宠物小狗,走进央视的主播台。“读完信后大家都乐了,也许这种想法有些太过天真,可仔细回想,我们在那个年龄的时候也可能有过类似的幻想。”李梓萌一点不讳言自己的普通,学生时代的虚荣,在这一点上,流露出她的率直。

近水楼台先得月吗?

李梓萌的经历很简单,从远在沈阳的高中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又在临近毕业的半年,进入中央台播音组实习,这其中的一些曲折,艰辛,李梓萌一语带过:“和很多高中生、大学生一样,经历过黑色七月,经历过等待分配工作的焦躁不安,没有太多特别的,比较大众化。”

问起李梓萌最初的职业梦想,她不假思索地说——间谍。“这在我们那个年代很正常啦,关于飞虎队,霸王花的影片充斥着我们的视觉,小女孩嘛,比较好奇,比较爱做梦。”

李梓萌是在高三的时候知道北广这个学校,知道自己崇拜的许多“国脸”都在这里度过年轻的时光。而从小到大李梓萌在主持方面一直比较有特长。她做间谍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大开始动摇了。“其实,那个时候印象中的主持人这个职业是很光鲜,很唯美的。”

真正让李梓萌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是在中央台实习的时间。幸运之神开始降临——《国际时讯》要开播了,主持人虚位以待。“《国际时讯》的制片人和主编对于选择主持人是很慎重的,从北京多个名牌院校挑来各路‘精兵强将’轮番试镜,当时我正在上《整点新闻》,播音组的老师觉得我业务能力还可以,就推荐我去试一试。

结果经过反复磨合,在老师的鼓励下、领导的信任下我很幸运地和《国际时讯》一起走过了开播的第一天和日后的风风雨雨。

”在问起怎么看待自己的幸运时,李梓萌给了一个很理性的回答:“我觉得幸运与坎坷并不矛盾。”话外面的意思是,天道酬勤,幸运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我的幸运有两点:一个是我进入中央台在播音组实习、工作,一个是我有机会和《国际时讯》的同仁们合作。可能听起来会有些冠冕堂皇,但我确实是这么想的。首先在播音业务上播音组的老师对我的帮助毋庸置疑是非常大。

和这些成功人士在一起,会学到很多做事、做人的道理,知道对待工作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人要谦虚谨慎、热情真诚。其次,《国际时讯》里高手云集,其中很多人的年龄都跟我相仿,大家都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也激励我更加刻苦学习、勤奋向上。”

李梓萌讲到她刚去播音组实习的第一天,坐在办公室里面,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刚巧李瑞英老师进来,她当时下意识地像弹簧一样站起来,把李老师吓一跳,说:“你站起来干吗?快坐下。”一句话让李梓萌感觉特别亲和。“环境真的很重要,整天与前辈们在一起,我受益匪浅”。

情人节的故事

《国际时讯》采用直播的方式,在直播的状态下,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为了将错误率降到最低。初出茅庐的李梓萌面对许多压力。

提到犯过的最严重的一次错误,李梓萌仍心怀愧疚。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用心的编导们用丰富的素材和巧妙的编辑方式以及精彩的语言,呈现给观众朋友们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节日气氛。在直播台上的李梓萌也不例外地被感染,所以当镜头切到李梓萌身上时,她自然而然地说了一句播报稿上没有的话:祝大家情人节快乐。

出了直播间,李梓萌发现制片、主编都在用“恶狠狠”的目光看着她,直至此时,她意识到犯大错误了:“我把自己放在观众的角色中,而我在播音台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声音,情人节不是中国的法定节日,这属于原则性的错误。”

“可是这样不也体现了节目的人情味吗?”我不解地问道。李梓萌很直接地说:“错,人情味是我们节目一直追求的目标。但绝不是通过由于年幼无知,经验不足,用几句煽情的一时冲动的话去体现。”她提起自己的错误时是毫不客气的,“错了就是错了,不需要掩饰。要接受批评,更要及时改正。”

而在李梓萌眼里真正有人情味的新闻。她津津乐道:“例如,在玩具泰迪熊迎来了它的一百岁生日的时候,我们的编导们除了煞费苦心的编辑好内容外,还特意跑到家里,拿来一只玩具泰迪熊。那天的节目是我和泰迪熊搭档一起主持的,节目播出后,反响特别大。”说着说着,李梓萌露出调皮的表情。

我感激每天遇到的每一个人

  李梓萌一直强调自己是个比较中庸的人,最头疼的是回答“最”的问题,当问到在《国际时讯》的日子里有没有特别感激的人或事,李梓萌两手一伸,头微微一仰说:

“太多了。从开播前录样片的时候,《国际时讯》的制片人和主编就对我字字叮咛、句句嘱咐。在日常工作中也是时时提醒。可以说没有《国际时讯》给我这个机会、土壤,没有播音组老师对我的关心、爱护,没有领导对我的鼓励、信任,没有观众对我的支持、宽容,今天的我也不会是现在这样。

”末了,李梓萌很认真地加了一句,“我感激每天遇到的每一个人,他们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人生都有一定的启发,帮助我成长和成熟。”

看观众来信是李梓萌生活中的一部分。观众的目光是最好的镜子。有两封来信李梓萌至今未忘怀。一封出自一个高三女孩之手,她在信中说:我每天都看《国际时讯》,由于现在要高考了,我住在学校里面,没有电视,所以拜托老爸帮我录下来。已经坚持半年了,现在再回头看录过的带子,仿佛在看一部百科全书……

李梓萌讲到这里,用了两个特别:“我特别特别地为我的同事们感到自豪,做新闻的目的是要给广大受众及时提供最新的信息。而《国际时讯》不仅要做到一个信息的传递者,更要给观众以享受、以启迪。观众觉得《国际时讯》不仅吸引人,更教育人,甚至把它当成了百科全书,这对我们来说真是莫大的肯定和激励。”

另一封信是《国际时讯》刚开播10天左右,一位观众写来的,刚看到信,李梓萌的第一反应是:“啊,还有人给我写信?”换言之,她没有想过自己的影响力这么大。信的内容很简单,在鼓励之余,指出了她不够老练,不压台。

播节目的时候身体动的比较多,让她多向播音组的老前辈们学习。李梓萌虚心接受了。“其实,我现在主持的时候,身体还会动,虽然没有以前厉害了,但一投入到节目中,就忘了自己到底动没动过。”正是通过这样一点一滴地改进,我们在屏幕上才看到今天大气,从容,不乏时尚的李梓萌。

平时闲下来,李梓萌愿意翻看一些播过的带子,即陶醉于内容的丰富,又不断地检讨镜头上自己的表现。有一段时间,她会问自己:“《国际时讯》的内容这么丰富,是不是我在镜头上出现的时候反而有些打折扣?”

李梓萌身上带着沈阳人的爽朗,喜欢笑。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她谈的最多的是《国际时讯》的内容,是制片人和编导们的敬业,是批评过关爱过她的有心人,对于自己很少涉及,“我并不是想把自己搞得很神秘,只是觉得我个人的喜好于我的工作无关,我会很职业地很勤奋地去干好份内的事,大家能接受我屏幕上的形象,我就很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