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语文课程重构 读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有感

2017-10-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寒假期间,断断续续反反复复地地读了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被王教授的深刻见解深深打动,作为一名教龄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师,目睹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常有不知如何进行教学的感慨.明知问题及课题,但思考深度与研究力度总浮光掠影.读了<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后,我才清晰地知道什么是"语文教学研究",感觉受益匪浅.阅读该书,本是去年下半年的计划,可是因为理论知识的贫乏,边读边梳理,进度十分缓慢.为保证自己读进去,读懂,常常回读,有的地方还不知回多少次,就这样,还是觉得

寒假期间,断断续续反反复复地地读了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被王教授的深刻见解深深打动,作为一名教龄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师,目睹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常有不知如何进行教学的感慨。明知问题及课题,但思考深度与研究力度总浮光掠影。读了《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后,我才清晰地知道什么是“语文教学研究”,感觉受益匪浅。

阅读该书,本是去年下半年的计划,可是因为理论知识的贫乏,边读边梳理,进度十分缓慢。为保证自己读进去,读懂,常常回读,有的地方还不知回多少次,就这样,还是觉得不少地方仍读的不明不白。

现实教育中,搞语文教学研究的人比比皆是,这类的文字数不胜数,这方面的书刊可谓汗牛充栋,但是真正具有“科学品质”的恐怕为数并不多。不知因文人相轻,还是自我悦纳,似乎人人都认为自己的言说是“唯一正宗”的“终极真理”,而王教授的,确实胜出一筹,让我心生敬意。

该书层次清晰。开篇提纲挈领,从建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体系入手,从纵、横两个纬度建构出语文教育研究的属体系,分辨出语文教学研究的七个层面(人—语文活动、人—语文学习、语文科、语文课程具体形态、语文教材具体形态、语文教学具体形态、语文教育评价)和五种类型(事实研究、价值研究、规范研究、多元视野、学派立场)。

主体部分,由“破解语文科的‘性质’难题”开始,对“思想性(人文性)”“工具性”袭用分析框架进行批判性分析,提出语文课程目标“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然后分章节深入分析研究。

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几乎重新梳理、辨析、界定了每一个语文教学的研究概念,并进行了比较精当的科学归类。这为语文教学研究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树立了榜样。

该书好评如潮。钟启泉、韩雪屏称该书“所涉及的论题皆为本学科领域的前沿课题”,倪文锦赞其是“一部填补我国语文课程论空白的力作”,王尚文说该书“以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框架为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这些至高的评价,也是吸引我重下决心啃完这本书的动力。虽然由于理论水平的限制,至今还很多地方没有完全读明白,但给我的启示已经很大。他提出的不仅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往往积聚着人们认识上的偏颇和实践上的失当。我想,语文教师都该精读这本书。

该书创见叠出。

无论是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构建,对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还是对选文的四种评定,都闪射着理性的光芒,让我折服。

一、对语文课程框架模式的分析。“思想性”、“人文性”、“工具性”的地位问题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分析认真,论证引经据典,由此构建的学科框架——层叠蕴涵分析框架,透出了王教授学识的渊博和治学的严谨。在分析“整体感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时,王教授指出:“由于未能及时地研制出‘分析’的替换性方法和工具,更由于舆论的强音是根本上就抵触分析,因而造成的结果实际地掏空了阅读教学原来程序中的‘分’,‘整——分——整’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整——整——整’。

表现在教学方法,‘分析’则被以‘诵读’为主干的‘感知’所替换。”王教授不仅说出了教学存在问题的关键,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不是全部的课文都必须 “整体感知(把握)”。

第二,“整体感知(把握)”不等于感知、把握整篇课文,它与段、句、字词的关注不但没有冲突,相反主要体现在对段、句、字、词的关注,除非那些字词是“非关紧要’的。可以说这样的话语是字字千钧,掷地有声。

“整体阅读”和“局部剖析”的关系,理论上一直缺少准确的阐释,于是,在很多课堂上,语言的体悟、语意的揣摩、细节的玩味消失了,只剩笼统的感悟,语文的“味”丧失了,蕴涵在语言深层的文化意味也就没有了。这种对“整体阅读”的“误读”诊断让我更加心生敬意。

  二、对教学模式的反思。王教授这样大声疾呼:“对课文‘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达方式、写作特色’的‘肢解模式’实际上进行着甚至强有力地进行着(反)‘思想’、(反)‘人文’、(反)‘德育’(反)‘态度’的教育。

我想王荣生先生之所以敢于摇旗呐喊,也是基于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清晰认识。前些年,我们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试图让教学质量“脱贫”,兴师动众学洋思模式,效果不够显著,强力推行教研室老师拟定的教学模式,几年仍不见成效,便又研究杜郎口、后六中学的模式,弄得许多教师一味跟风走,风过了,怎么教竟不知所措。

这几年,本地高考成绩是每况愈下,领导逐层施加压力,局长千方百计寻求灵丹妙药。借市教师考试的东风,“逼”教师读书;依据省“五严”,禁教师补课;利用职称评聘,诱导教师搞教学研究,提升内涵。

教师整日背着考试、校本课程研发、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等压力教学,忙的晕头转向,在这种情况下谈何个性化的体验,个人的发展呢?我真的明白:要想从根源上认识教育的实质,没有理论支撑是不行的,这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三、四种选文类型的提出极富创造性。这是本书理论的最精华所在,同时也是对层叠蕴涵分析框架中“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与“选文学习目标”之间关系的具体化。他指出我国当代的语文教材,对“选文”处置的怪异:“例文”的框子,“定篇”的姿态,“样本”的企图,“用件”的误植。期待新出版的下学期教材,能像王教授倡导的那样,分清定篇、例文、样本、用件,让我们一线教师易于把握。

教授的教育思想我会进一步反刍、消化、吸收,将所得的思考和启示用于反思调整日后的教学,相信将会带给我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