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港作品 陈庆港汪修荣谈新作《十四年》

2018-0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8月17-23日,"2011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本届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传承经典,谱写辉煌"为主 题,吸引全国近500家出版机构参展,参展图书品种超过15万种,并将有近300位海内外知名人士出席现场签售.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新浪读书频道全程 跟踪,以视频访谈,微博大屏幕等方式,全面报道本次上海书展.8月20日上午10:00,陈庆港.汪修荣携新书<十四年>做客上海书展新浪直播间.访谈中二人回顾了<十四年>

8月17-23日,"2011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本届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传承经典,谱写辉煌"为主 题,吸引全国近500家出版机构参展,参展图书品种超过15万种,并将有近300位海内外知名人士出席现场签售、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新浪读书频道全程 跟踪,以视频访谈,微博大屏幕等方式,全面报道本次上海书展。

8月20日上午10:00,陈庆港、汪修荣携新书《十四年》做客上海书展新浪直播间。访谈中二人回顾了《十四年》的创作历程和个人体验,并与大家分享了创作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全球的新浪网友大家好,这里是2011上海书展新浪直播间,今天是书展的第四天,本场访谈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杭州日报首席作者,著名摄影家陈庆港先生以及江苏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修荣先生。先请两位跟新浪网友打个招呼。

陈庆港汪修荣谈中国弱势群体现状来源:新浪读书陈庆港:大家好。

汪修荣: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我们访谈最重要的重头戏是在这本书上,就是《十四家》,《十四家》是指十四个家庭。我们知道 《十四家》是您十年磨一剑推出的长篇纪实作品。为此您曾于2000年、2004年、2007年和2010年先后四次走遍西部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 五个省份采访,历时十年,行程数万公里,是什么信念支撑您的这份坚持?

陈庆港:事实上最初进入这次采访是一个偶然,由于第一次去了之后发现了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的事,就是有很 多人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下。我看了之后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想了解他们今后生活是什么样的变化的想法。所以就有了后来一次两次三次的跟踪采访。我一直期盼着有 一种结果,我想看到他们生活有所变化。所以十年后,他们生活有所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我当初想象的那样,没有变化那么大。

主持人:您十年中的采访是不是最关注的就是西部农村的问题。

陈庆港:对,这十年,我们很多人都在向"钱"看,我们崇拜物质,越来越追求成功。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杂 志、网络、电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些成功人的声音或者是他们的故事。而事实上,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还有很多不成功的人,他们生活在一种和我们的生活状 态很远的状况当中。

他们的消息几乎被屏蔽掉了,我们也无意去屏蔽什么,只是说在我们的媒体当中看到的都是成功辉煌的东西。而对于几千万人的贫困的生活状 态,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屏蔽了这种现实。

主持人:汪老师,您对陈老师的这种坚持有什么样的理解?

汪修荣:我是非常佩服陈庆港的,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陈老师可以坚持十年去采访西北,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 坚持下来,我觉得他凭借着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他要把生活在西部的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反应给大家,让我们全社会来关注他们,这已经不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 中国很大的群落,这些问题才是现在的作家要关心的问题。

它不仅反映了贫困,而且还反映了这些人不抛弃、不抱怨,甚至一直在努力的现况,这也体现了我们的一 种民族精神,它是非常打动人的。

主持人:您刚刚看到这部书的初稿到出版社的时候,您有什么样的感觉?

汪修荣:我和陈庆港有两次合作,第一部作品是《真相——慰安妇调查纪实》,第二部是《丽嘉则拉》,都是非常 好的作品。后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他告诉我,他在进行西部的调查,我听了非常感动,我说这个稿子一定要给我。

当时我也知道,一般这样的稿子一般出版社不太 关注,因为他不是当今社会关注的话题。但是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从我们现在发布的样书来看,所有看到的人都说"震撼人 心"。

主持人:我们仔细来谈一下这本书,书中陈老师一直不厌其烦地描述极其详细的细节,尤其是有关收入和支出的数据,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吗?

陈庆港:确实里面充满了日常琐碎的东西。如果说不在那个环境当中生活的人的话,感觉这是很繁琐,很鸡毛蒜皮 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生活的起步。他们的生活平淡如水,没有大起大落,他们生活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今天吃什么,能不能找到东西吃,今天怎么样可 以挣到两块钱或者是几块钱给孩子买点什么吃的,他每天充满了细小的东西,就是为了吃饭,为了很简单的事情来盘算。

而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发愁, 而他们在为这个事情发愁。今年一年地里要投入多少种子,买多少化肥,可以收回多少粮食,这些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

主持人:这些数据都是通过和他们聊天得到的吗?

陈庆港:通过十年的时间,我对他们家庭帐目上的开支还是比较熟悉的,一年家里收入有多少,可以得到多少粮食,还是比较清楚的。资料的获得就是通过几年的积累,他们告诉我的。

主持人:《十四家》写完之后,您还会继续关注这十四家人吗?

陈庆港:通过这么长时间的交往,我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比较可靠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已经成为了朋友,甚至 有一种超过朋友的关系。比如说他们有什么事情会给我打电话,你不想联系都不可能了。他们遇到什么事情,过年过节都会给我打电话,家里有什么事情也会和我联 系的。我一定会持续的关注下去。

主持人:两位有没有想过,这本书的出版会给他们的命运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

汪修荣:对他们的个人命运来说,很难带来什么改变,但是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一本书,可以让社会关注到这一层级 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如果可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想可能会引起更多人来关注这一群体。他们每天吃的东西都是很不够的,里面还有很多的细节,包括一个民办 教师干了一年的活,一分钱没有拿到,到年底只是给了他一根方木。

他没有办法,他知道孩子不教就会成为文盲,但是教了大队又没有报酬给他,但是他还是坚持 着。还有一个老太太没有饭吃去讨饭,后来病死在街头,他的儿子去把老太太的尸体弄回家,因为没有钱,他们只能把老太太尸体放在包裹里放在车上弄回来,任人 踩踏。

他只是反应了这些人的真实状态,他用事实、数据,真实的反应出他们的一点点的进步,他们在生活状态下的挣扎,从来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我觉得有这 样一本书,让全社会关注他们,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我希望有更多人去关注这个巨大的群体。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

主持人: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再去多帮助一些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让他们上得起学,吃上饱饭?

陈庆港:我们国家给了很多的政策给予西部地区来提供帮助,到目前为止,有所改变,但是改变并不是很大。我觉得西部的问题不是靠今天一个捐款,明天一个运动来做的。而是要建立长效的机制。

主持人:对捐款这样的方式您支持吗?

陈庆港:我觉得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解决根本问题要从体制和机制上给他们以保障。

主持人:从《真相——慰安妇调查纪实》、《丽嘉则拉》、《20世纪末中国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状况调查》、到《细菌战调查》、《外省人——农民工生存调查》,再到《十四家》,陈老师,您的视角很特别,下的功夫也几乎到了极致,可以自己做个总结吗?

陈庆港:这些年我一直在做一些调查类的深度报道。法国的一个摄影师说他自己的作品,基本上就是人类生活的记录。如果说要总结的话,我愿意用这句话来表达。实际上我的作品就是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记录。

主持人:汪总编您有什么样的感想,您也是这部书的第一批读者。

汪修荣:我觉得陈庆港和一般的作家不太一样,可能是因为他作为记者出身,他非常关注底层人的命运。他体现了 作为一个记者和作家的社会良知和责任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他做这个,我觉得更多体现了他的责任心和良知。如果说为了钱,他不可能要跑几万公里,花 十年时间去写这一本书,我觉得他更重要的是要整个社会关注到这个群体。我们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也体现了我们的社会责任。

主持人:陈老师,无论是文字还是摄影,您的镜头始终对准弱势群体——为什么?

陈庆港:我的作品不仅仅是关注弱势人群的,但是大家看到的更多是关注弱势群体的作品,我觉得可能弱势人群和我的生活更加近一些。而今天的社会到处充满了强势的声音,弱势的声音听不到,他们需要发声,我们需要听听他们的声音。我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弱势的东西,也是因为这个吧。

汪修荣:我觉得是这样的,弱势群体确实需要关注。

陈庆港:中国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和声音我们是不太常听到的。我们媒体更热衷的是一些明星、专家、一些成功 人士的东西。哪怕是他们非常小的事情,也可以有很大的版面。我们国家几千万人生活在西部的生活状况,他们究竟怎么样活着,他们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在养活别 人,养活自己,我们根本不了解。

这本书当中的很多故事,我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别人觉得不可思议,这样的事情还会在今天的中国发生吗?其实在西部广袤的土地 上,这样的事情非常多。

主持人:您的描述当中除了文字还有摄影,您觉得通过摄影的方式可以怎么样地去表达他们的生活状况。

陈庆港: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是我传达信息的方式。我觉得这个东西适合图片传播我就会使用图片,适合用文字传达我就会用文字。我的最终目的是把我想说的事情最准确的说出来。至于说用文字还是图片,哪一个更好用我就用哪一个。

主持人:您有比较多的摄影作品为人所知,并且在国际上获奖,为什么这一次要选择用文字为主的表达方式?是因为题材的特殊性吗?

陈庆港:我觉得这次的东西,用文字表述更加精准。

汪修荣:这里面也有大量的图片,而且非常令人震撼。

主持人:是以文辅图还是以图辅文呢?

陈庆港:图片起到了一种旁证的作用。我一开始给别人看文字稿的时候,人家问,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吗?然后给他图片看了之后,他说,原来真的是这样的。

汪修荣:里面有一个作品是一个两岁的孩子,一大早就对着马铃薯。并不是他爱吃马铃薯而是因为他只有马铃薯,而且哪怕是马铃薯他也不够吃。

主持人:你的作品《中国慰安妇》,2005年获首届国际新闻摄影大赛金奖;《秘密森林里的母系氏族》,2006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第五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大奖。你怎么看待这些奖项,未来会为奖项打造作品吗?

陈庆港:我在拍摄这些作品或者是做这些创作之前,根本没有想到以后会不会获奖,之所以它可以获奖,是因为我 这些作品正好符合他们评奖的标准,我并没有说为奖项刻意创作。比如说《十四家》,我不可能为了某一个奖项花十年的时间做这样一个东西,没有任何一个奖项值 得我去这样做。

我觉得更值得我做的是事实,包括《慰安妇调查》,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调查,如果说仅仅为了了一个奖项,我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还是事实 本身,会让我去做。

主持人:你的作品常常让人想起"记者的良知"这句话,您怎么看待当代中国记者的良知这个问题?

陈庆港:我觉得当代中国是一个矛盾非常多。社会关系非常复杂的一个时代。作为一个记者,应该真实的记录和反应我们的当代社会生活,而不应该去粉饰现实。我觉得这是最起码的记者的职业道德。在今天这个社会,我觉得一个记者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当然有的时候也很难。

汪修荣:这个社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仍然还有非常大的人群,包括像农民,至少有几千万人甚至更多还在贫困线之下。现在我们的镜头更多是对准成功和表面的富裕。我觉得这个成功,更需要作家去关注,只有他们进步了,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的进步。

主持人:您下一部作品将会关注哪个方面?

陈庆港:我现在正在做一个东西,可能在今年或者是明年会把它做完。

主持人:有关什么方面的?

陈庆港:也是关于一群人的生活,可能是都市人年轻人的一个大的记实。

主持人:非常感谢陈庆港先生和汪修荣先生。《十四家》真的是一本非常难得而宝贵的书,他可以让我们当下的很多人暂时去忘掉那些表面的浮华,去关注在中国最贫困的一群人的生活状态,以此也希望可以唤起对中国生活在西部的贫困人群的关注。非常感谢二位作客新浪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