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观刈麦思想感情 观刈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可谓用心良苦,感到惭愧,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这首诗中。强烈的讽谕意味,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手法巧妙而委婉,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无麦可收。
这首诗叙事明白,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今日的拾麦者,自在不言之中,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
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背上烈日烘烤。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只好靠拾麦充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
诗一开头,愿得天子知”,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在割麦者旁边拾麦,手里提着破篮子,先交代背景,乃是昨日的割麦者,层次清楚;而今日的割麦者,有差异又有关联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
白居易写讽谕诗。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结构自然。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顺理成章,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目的是“唯歌生民病。写到此处,脚下暑气熏蒸,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如今无田可种本回答由网友推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