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洪金任人唯亲 任贤有亲未必任人唯亲

2017-06-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说到任人唯亲,有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亲"者表现得好通常被认为是正常的,一旦表现不如人意,十有八九就是"任人唯亲",相反,非"亲

说到任人唯亲,有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亲”者表现得好通常被认为是正常的,一旦表现不如人意,十有八九就是“任人唯亲”,相反,非“亲”者表现得不好,却大抵是情有可原、未必不能接受。这种心理多半是出于人们对于一些领域内选人用人乱象的愤慨,又或是一种嫉妒心理的反映,与真相其实大有出入。

在有的岗位上,有一些干部,功利心太重,把别人的进步视作自己晋升道路上的阻碍,平时工作生活爱说怪话、使怪招,背地里诽谤他人的成绩来路不正。时间一长,难免有些同志偏听偏信。也有一些人,嫉妒心太强,见到别人比自己进步大了、职位高了,就偏激的认为别人有靠山、后台硬,拿“关系户”来安慰自己。

还有的看问题不全面,发现身边同志和上级关系近了一点、交流多了一点 ,就全然不顾别人的努力和能力,片面的把别人的提升进步归结于领导的关心和照顾。看待这些现象,理解不够深入,不一分为二来认识,就容易得到伪观点、假结论。

辞海对“任人唯亲”解释是:用人不问其德与才,只选跟自己关系亲密的人。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亲”者一定是不具备胜任的德行和能力的。;二是,任人者用一个人主要是考虑个人利益最大化,或是假公济私,或是有不宣之密。

对于后一点来说,比较好理解,“亲”者的角色是作为任人者追逐其个人利益时可以依赖的工具,不论德才高低,以是否达到“目的”为标准。显然,这是典型的任人唯亲。反观第一条,出于公心,如果任用之人确实具备德才,那他就不在这个成语所描述的范畴内了。

襄公三年,晋平公问中军尉祁奚谁可做他的接班人,祁奚推举他的仇人解狐,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解狐死后,祁奚又推荐自己儿子祁午做了继承人,晋平公问他为什么推举自己的儿子,祁奚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评价道: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孔子的意思是说祁奚站在“为公”的角度,提拔有德才的人而不问人才的出身和与自已的关系深浅,对国家来说是好事,更是益事。

还有一个故事,东晋大司马恒温死后,面对前秦的虎视眈眈,国内没有能征善战的将军了,于是文官谢安向朝廷举荐了自己的侄子谢玄。朝堂上下一片哗然,

都认为谢安在因公徇私,拿国运开玩笑。后来谢玄上任,组建了北府军。他抓紧操练,并设置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大大提升了军队战斗力,一举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任人唯亲必将给国家给军队招来祸患,但举贤不避亲、任贤有亲,与国与军未必就不是好事。“亲”者和无德无能不能划等号,任贤有亲并不等于任人唯亲。德才兼备才是选人用人的根本依据,而不能只看是否任人有亲。如果只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浅近而不顾人的德才,实际上是掉进了片面主义,死板主义的陷进。

选什么人是风向标,如何选人也是风向标。对那些有责任、能干事、肯实干的干部,就算出身再低、关系再“浅”,也要提拔重用。而对那些凭关系、靠投机、才能低下又爱搞亲亲疏疏谋取高位的干部,非但不用,还要让他们头撞南墙,吃到苦头,从哪儿来回哪去。长此以往,才能树立起公平公正、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标准,强国强军路上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贤才加入进来,强国强军梦才能有实现之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