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 – 丰城市政府网

2018-03-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 现将市气象局制定的<丰城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丰城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市气象局1 总则1.1编制目的为了加快我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证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科学.高效.有序开展,制定一套具有我市特色.符合我市实际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推动我市市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突出为三农服务工作重点,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灾害防御规划也势在必行.1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 现将市气象局制定的《丰城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丰城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市气象局1 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加快我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证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科学、高效、有序开展,制定一套具有我市特色、符合我市实际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推动我市市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突出为三农服务工作重点,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灾害防御规划也势在必行。
1.2 工作原则
1.2.1 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强化制度建设,使得灾害防御工作有章可循,全面提高群众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2.2 坚持防灾工作常态化,以预防为主,防灾与救灾并重,做好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1.2.3 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整合全市各组织和各部门力量,充分发挥灾害发生地干部、群众作用,加强各有关部门协作,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1.2.4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和发挥各有关部门、人员、设备、物资、信息等的作用,实现统一指挥和调度,形成防御合力。
1.2.5 依靠科技,科学应对。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依靠专家,实行科学决策。
1.3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丰城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1.4 适用范围
1.4.1 本规划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或我市相邻区域发生但对我市有重大影响)的气象灾害:由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雷电、雪灾、冰冻、霜冻、低温冷害、大雾、高温、连阴雨、渍涝等天气气候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如地质灾害、作物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1.4.2 在丰城市范围内开展的区域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遵守本规划的各项规定。
2 灾害防御体系组成
2.

1 组织指挥体系
本规划组织指挥体系归属于丰城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整合市应急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及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资源,各相关组织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服从人民政府的安排,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2.2 灾害前期预防体系
2.2.1 气象灾害信息预测与预警
2.2.1.1 参照《丰城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部门为灾害信息的预测、预报、监测及汇总上报部门。成立天气预警指挥中心,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预警,及时提供警报、实况监测和气象灾害情况。

在我市境内开展常规气象服务工作,包括全年常规天气的预报预测;从备春耕生产期间至封冻前在我市开展土壤水分监测;每次降水的各区域降水量实时监测;夏季灾害多发季节的雷电、冰雹预警及防雷、人影设施安全检测;冬季寒潮、降雪及大雾天气的预警与监测。根据以上开展的业务工作,建设并完善我市的气象设备设施。
2.2.1.2 水利、林业、民政、农业等相关部门和其他组织及各属地气象灾害信息员或其它个人有义务对气象部门提供灾害信息报告。能够提前发现灾害出现的征兆时要及时向指挥部、相关部门报告。
2.2.2 气象灾害信息审核、上报
2.2.2.1 我市气象灾害信息员要切实履行职责,尤其所属地气象灾害信息员要及时向气象部门上报灾害相关信息。

气象部门对收集到的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审核,符合气象灾害预警标准的,报送上级气象机构和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2.2.2.2 有关部门应认真收集气象灾害信息,上报气象部门,经气象部门审核符合气象灾害预警标准的,及时报送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便科学决策,及时应对。
2.3 灾害应对防御体系
2.3.1 决策信息体系
2.3.1.1 决策信息收集体系
灾害发生时,有关部门要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尽量做到实时上报,使指挥部随时掌握灾害发展信息,以便做出科学决策,合理应对。气象、水利、农业、国土资源、林业、环保部门:及时提供气象要素、水文、水库、干旱、地质灾害、森林火险、环境监测等信息;灾害属地区域人民政府及气象灾害信息员应及时收集灾害相关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及时上报,实时上报。

有能力的各相关部门应在各地建立灾害信息收集的平台或网络,以便更好地开展灾害信息收集工作。
2.3.1.2 决策信息发布体系
灾害发生期间,所有相关灾害信息实行归口管理,除指挥部或其指定的部门外,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发布相关信息,严防信息不实造成恐慌。气象部门做为灾害信息的主要出口部门,应承担指挥部分配的信息发布任务,架构实时信息发布平台及发布终端,保障信息发布范围能够做到全区域、全天候覆盖。联通、移动及广电部门要积极配合,第一时间为指挥部做好信息宣传工作。

依托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推广手机短信、小区广播、农村有线广播直播系统、移动掌上气象台,气象应急广播车,农村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等发布渠道,开展乡镇信息直通系统服务,解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村和户。各地气象灾害信息员应在属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发挥自身作用,及时向所属范围内的领导和群众传递灾害相关信息。
2.3.2 灾害防御体系
2.3.2.1 灾害发生前期就要做好日常的保障服务工作。并根据需要,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做好相应的日常工作。气象部门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做好以下体系建设工作:
综合监测体系:完善我市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工作,保证每个乡镇及重点防护区域能够有多要素加密自动站。

设立气象灾害实景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在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建立加密视频实况监测点。在农业示范园区开展农作物旱涝墒情监测业务。着眼业务拓展需求,合理安排各地监测站站点布局,加强重点区域的部署。
安全检测体系: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重点做好灾前的安全保障及安全检查工作。针对不同的灾害,建立相应的安全检测体系。各有关部门建立联合的针对暴雨洪涝灾害及可能造成的地质气象灾害的安全检测体系;针对森林火灾的安全检测体系;针对雷电灾害的安全检测体系;针对冰雹灾害的安全防御体系;针对大雾及霾的环境气象灾害的检测体系;针对雪灾及道路结冰的道路交通安全检测体系;针对高温及寒潮灾害的安全保障体系;根据需要,建立针对其它灾害的检测防御体系。


2.3.2.2 灾时减灾防御体系
针对我市多发、易发及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建立分灾种的针对的应对体系。
暴雨洪涝灾害防御体系:
加强暴雨预报预警和临近防御,做好暴雨的预报警报工作,根据暴雨预报及时做好暴雨来临前的各项防御措施。认真检查防洪工程,发现隐患,立即整改,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要采取预排空措施,防止城市内涝。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在洪涝高风险区,提高水利设施的防御标准,降低暴雨洪涝发生的风险性。居住在病险湖泊下游、山体易滑坡地带、低洼地带、有结构安全患房屋等危险区域人群应转移到安全区域。

对防洪工程开展综合治理,修筑提防,整治河道,合理采取蓄、泄、滞、分等工程措施。
加强农田堤坝防护,做好大田作物和设施农业田间管理,遇洪涝灾害及时做好排涝。
干旱防御体系:
加强干旱监测预报,重视并做好干旱的监测与预报,开展土壤墒情干旱跟踪监测,建立与旱灾相关的地面气象资料、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和干旱灾害数据库,对我市干旱灾害高风险区,开展干旱预测,实现旱灾的监测预警服务。
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对出现旱情的地区进行调查,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减少干旱引起的损失。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先进的喷灌、滴灌、地下水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

开展滴灌工程建设。采取集中灌水提高水分利用率。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修建水库,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在重视大型水利工程的同时,着力发展各类投资少、见效快小型水利工程建设。
加强防旱植被建设,对于干旱发生的高风险区,加大绿化力度,在平原农田的道路、沟渠两旁和河流的两岸绿化,形成农林绿化网,减少农田水分蒸发。因地制宜推广耐旱作物或树种的种植。
雷电防御体系:
建立防雷管理机制,有关部门和乡镇建立从设计、施工、验收到检测维护一整套完善的农村防雷管理机制。
加强乡镇雷击防御,各乡镇和有关单位应根据雷击风险等级,提高预警信息覆盖率,采取定期检测制度,发现雷击隐患及时整改,减少雷击灾害事故。


加强科普教育宣传,依托各种媒体或面对面授课方式,全面介绍雷电科普知识和防雷减灾法律法规,讲解雷电发生时的防护要领,实现雷电防护知识进村入户,提高群众防雷减灾意识。增强群众自我防护和救助能力,有效减轻雷电灾害损失。
加强雷电监测与预警,按照布局合理、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规划和建设雷电监测网,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御能力;及时发布、传播雷电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加强监督服务与检测,规范和加强防雷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雷击风险评估、防雷装置设计技术性审查和防雷装置检测工作。
加强雷击灾害的调查分析,做好雷击灾害鉴定工作,提供雷击灾害成因的技术性鉴定意见,为雷击灾害事故的处理及灾后整改与预防提供科学客观的参考意见。


冰雹防御体系:提高冰雹监测和预报水平,运用气象雷达跟踪探测技术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天气模式在监测预报上的应用,制作冰雹临近预报,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
积极开展人工防雹,通过人工作业,在冰雹云中加入催化剂产生人工雹胚,争夺云中的水分,使得雹胚的成长受到遏制。采用催化剂防雹法和炮轰法来人工防雹,使过冷却水滴尽快降落,以断绝雹粒增长的原料,促使过冷却水滴尽快冻结成冰粒,增加雹粒个数,减小体积,减轻危害。
雪灾防御体系:
做好大雪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对于容易产生降雪的天气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准确预报。对于雪灾高风险区进行密切监测,当有较大降雪量时,做好暴雨预警信号的发布,对相关部门做好防御指引。

开展雪压预报,为设施农业服务。完善雪灾应急预案,制定冰雪灾害专项应急预案,落实防雪灾和防冻害应急工作。强化部门联动,加强气象与建设、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的协作和联动,开展雪灾防御工作。
做好敏感行业雪灾防御,要因地制宜组织农业、林业、交通、电力进行抗雪灾工作,重点做好农业设施、输电设施、钢构厂房的抗雪压标准化建设,防止因雪灾遭受损失。
低温冰冻的防御体系:
提高预报准确率,开展电线覆冰和道路结冰预报,做好低温冰冻天气预报服务和预警信息的发布,提醒相关部门和公众按照防御指引做好各种防冻保暖措施,尽量减轻低温冰冻带来的不利影响。

做好农作物防冻工作,加强田间管理,积极采取防冻措施。选育抗寒良种,提高农作物抗寒能力。加强电网低温冰冻防御对于电线覆冰高风险区,优化网络结构,提高建设标准,从源头上减少冰冻造成的损失。
大雾防御体系:
积极做好大雾天气预报和服务,加强对大雾天气的研究,提高大雾预报准确率,及时将预报预警信息传递到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因地制宜制定应急预案,制定一套适合本地特点、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在大雾出现以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正确调度,避免或减轻因大雾而造成的损失。电力部门需改进输电线路网抗污强度标准,合理安排线网清扫周期和改善清扫方法,加强对雾滴附着瓷瓶的导电率研究及瓷瓶质量监测检查等,并且针对大雾天气增加特殊巡视、及时清理凝结污物。

加强交通大雾防御,气象和交通部门应加强合作联动,加强大雾预警,遇大雾天气,及时对受影响公路进行管制,减轻因大雾引起的交通事故。
森林火灾防御体系:
做好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在冬春林火多发期,制作全市24小时森林火险天气预报,并通过广播、短信、电视等多渠道方式对外发布。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工作,在森林防火特殊期,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严密监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及市气象台有关森林火险的警报,及时告知有关领导和单位,为扑救森林火险提供准确的位置,适时开展人工增雨。
加强宣传教育确保意识到位,广泛宣传森林消防法规、制度和防扑火知识,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及扑火人员的安全意识。


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保障到位,建设森林灾害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并设有监控中心一个。建立森林消防物资储备库,为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提供保障。
加强火险隐患整治,每年开展森林火险隐患整治月活动,对一般隐患落实巡查人员进行循环检查,对重点隐患落实专人看守。
加强检查督查确保措施到位,在森林火险发生的高风险区和易发的时间段,及时组织督查人员到乡镇、村进行检查指导,进一步加大巡查密度、宣传力度,严控火源管理,严管火种进山,减少火险隐患,最大限度遏制火灾的发生。
2.4 灾后救助体系
2.4.1依托市政府领导,民政、医疗卫生、公安及当地政府积极行动,对受灾地区民众进行安置转移、医疗救助、物资救援及生活保障必要的救助。

设立灾民安置点及应急避难场所。
2.4.2社会救助体系
2.4.2.1 依托民政部门、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公益性社会团体和组织,广泛动员和开展互助互济和经常性救灾捐赠活动。积极吸纳对口支援地区、兄弟市(县、区)相关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救助款物。
2.4.2.2 由市政府组织,设立气象灾害救助基金,积极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捐助救助基金。基金的来源、使用情况应当定期向捐助人和社会公众公开。
2.4.3灾害保险体系 发展各种形式的气象灾害保险,扩大灾害保险的领域,提高减灾的社会经济效益。


3 监督保障体系组成
3.1 监督体系
3.1.1指挥部应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根据各条体系建设的需求,确保各体系建设保证时间、保证质量的完成。明确各职能机构及部门在各灾害防御中的职责,保障其能够在我市的灾害防御工作中发挥自身作用。
3.1.2在灾害应对过程中,监督检查其工作落实情况,保证每一个环节能够落实到位,杜绝动作缓慢,应对不力,工作推诿等现象。确保每一个机构及部门确实完成灾害防御任务。
3.2 保障体系
3.2.1要充分认识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性,把气象灾害防御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市政府领导,气象、水利、建设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统一决策实施气象防灾减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紧紧围绕防灾减灾这个主题,把气象灾害防御培训作为一个基础性工作来抓,为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夯实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3.2.2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和气象行政管理。切实履行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依法管理涉及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气象基础设施保护和对气象探测、公共气象信息传播、雷电灾害防御等活动监管的力度,确保气象法律、法规全面落实。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气象法制和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将气象法律法规纳入普法范围,不断增强全社会了解气象、认识气象、应用气象的意识。


3.2.3稳定的经费投入是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保障。要紧密围绕人民群众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切实加大对气象灾害防御的财政投入,要将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纳入市级财政和各乡(镇)、部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保气象灾害得到及时有效的防御,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要在实施全市重大科技计划中重视气象灾害防御领域的科学研究,给予大力稳定财政支持。加大对气象防灾减灾高新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
3.2.4出台各部门合作联动机制,成立合作联动组织,确保各部门、各单位之间能够进行积极有效的协商及协作。各部门、乡镇应加强合作联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信息的实时共享,促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不断提高,利用交流合作契机,丰富防灾减灾内涵。

加强与周边市县合作。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气象科技队伍,积极扩大气象科技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2.5加强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家队伍、应急救援队伍、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气象灾害信息员分为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联络员。在乡镇设置乡镇气象协理员职位,明确乡镇气象协理员任职条件和主要任务;在每个行政村(社区)设立气象信息联络员,在重点部门、行业、关键公共场所以及农村人口密集区建立气象志愿者队伍。

不断优化完善协理员队伍培训和考核评价管理制度。加大对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
3.2.6为避免或减轻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受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依据国家《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开展规划与建设项目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评估,编制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并将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纳入规划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
4 奖励与责任追究体系
4.1 奖励
对在参加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4.2 责任追究
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或气象灾害发生后,由于玩忽职守、谎报灾情或者知情不报、拒不配合、阻碍、干涉灾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市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5. 附则
5.1 规划修改与发布
市气象局应当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适时对本规划进行周期性评审与修订,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发布。
5.2 本规划由丰城市气象局负责解释。
5.3 本规划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