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茂光女婿二炮旅长 热血砺剑人——记二炮某旅旅长高津上校(图文)

2018-03-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高津小传:第二炮兵某导弹旅旅长,上校军衔.江苏靖江人,1978年入伍.因指挥部队多次圆满完成重大军事演习和战备任务,先后两次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旅两次受到军委通令嘉奖.并荣立集体一等功.8年前,京郊某营地.即将离任的第二炮兵司令员李旭阁将军视察结束,临行时突然让人找来年轻的导弹营营长高津,深情地对他说:别辜负了国家的重托,第二炮兵的历史也许就从你们这里掀开新的一页!历史果然被将军言中.8年后的金秋.京郊某演兵场.江泽民主席亲临沙场点兵,三军科技练兵成果汇报演练虎跃龙腾,第二炮兵一支新型导弹劲

高津小传:第二炮兵某导弹旅旅长,上校军衔。江苏靖江人,1978年入伍。因指挥部队多次圆满完成重大军事演习和战备任务,先后两次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旅两次受到军委通令嘉奖、并荣立集体一等功。

8年前,京郊某营地。即将离任的第二炮兵司令员李旭阁将军视察结束,临行时突然让人找来年轻的导弹营营长高津,深情地对他说:别辜负了国家的重托,第二炮兵的历史也许就从你们这里掀开新的一页!

历史果然被将军言中。8年后的金秋。京郊某演兵场。江泽民主席亲临沙场点兵,三军科技练兵成果汇报演练虎跃龙腾,第二炮兵一支新型导弹劲旅格外引人注目。透过远程监视系统的电视画面,但见他们于千里之外密林中操纵巨车长箭,连发两弹,准确命中目标,显示了精确打击本领。这支劲旅的领军人物就是当年那个年轻的导弹营长。

8年来,高津和他的战友们呕心沥血,埋头铸剑,终于不负重托,带出一支过硬的导弹部队。这支劲旅仗剑驱车,纵横驰奔,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军事演习和战备任务,成功发射导弹数十枚。用裂空的闪电、撼地的惊雷向世人宣告:共和国的利剑随时能出鞘御敌!

扬眉剑出鞘,挥戈鬼神惊

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首先是一场时间的竞赛,我们早一刻把利剑铸好、剑刃锋利,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就多一分胜算。———摘自采访笔记

夜黑如墨,前来观看某导弹旅全装机动演练的百余名将校军官睁大眼睛仍难以发现即将出发的庞大车队在哪里。正当大家把疑惑的目光投向旅长高津时,他一声令下,蓦地,绿色信号弹腾空,马达轰鸣,由导弹发射车、运弹车、指挥车等组成的钢铁巨龙,霎时从隐藏的山谷中显形,神速编队、疾驶而去。

参观的人忙登车追赶。待他们到达数十公里外的作战地域时,一台台导弹发射车已分别占领阵地,开始起竖……这是发生在今年9月的一幕。像这样的全装备带战术背景的紧急拉动,在这个旅近年已是家常便饭,几乎每月都有。

从这支新型导弹部队组建之日,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便时刻萦绕在高津和他的战友心头:祖国信赖我们,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我们,要尽早铸成“利剑”,听从祖国的调遣。正是这种责任感的激励,使他们创造了导弹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奇迹。

新型导弹尚未出厂,他已带领部队收集整理出上千万字的技术资料,编写了数百万字的专业训练教材和操作规程,掌握了导弹实装操作技能。接装当年部队便具备了发射能力,第二年便列入全军的“拳头”部队,第三年已全面形成战斗力。

高津走上旅长岗位不久,便与“一班人”商量决定:每月组织一次夜间带战术背景的全装战备拉动训练,距离为50公里!消息传出,全旅骇然:巨车长龙,体形庞大,价值昂贵,操纵复杂,频繁拉动,既难且险,万一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但高津却铁了心:训练如打仗岂能无险?宁可平时出事故受处分,也不能将来误战机负使命。老天似乎有意考验他们。首次拉动便出险情,一辆大型导弹发射车滑入稻田,险些倾覆,官兵们都惊出一身冷汗,以为险情会让旅长收心罢手。

哪知第二天晚上高津照样向部队下达了继续拉动的命令。数月之后,高津又把这种例行拉动的距离增加到100公里……拉动的结果,一举多得:既提高了部队快速机动能力,又检验了装备动态情况下的良好程度。

与此同时,他还带领大家改进导弹技术准备作业程序,加快导弹测试升级时间;改革战备物资储备装载方式,把野营、炊事、卫生、伪装、防化等数十种物资科学配套储备,使全旅战备物资装车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12……在不长的时间内,高津带领机关通过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先后发现解决了影响导弹部队快速反应的近百个难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这些改革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快!不经人员物资补充、不经临战训练,就能遂行作战任务。

数载心血,精心操演,反复打磨,果然使这柄“利剑”动如霹雳,疾如闪电。那次,部队按计划长驱数百公里赴某训练场进行实装操作训练。刚刚到达,征尘未洗,突接命令:立即转赴数百公里外的另一区域执行实弹发射演练任务。

正当人们担心部队能否经得住连续快速机动的考验时,他们已急行军一天一夜撤回驻地,投入导弹测试升级、装备技术准备、开设野战通信枢纽等一连串准备中去。旋即又神速机动到预定区域,走打结合,干脆利落完成了多波次实弹发射演练。

在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向东海、南海海域那两次震惊世界的导弹发射训练中,他们更是“剑”随令出,用精确的发射显示了我军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和能力,给台独势力以极大震慑。

“道高”长一尺,“魔高”增一丈

迎接世界新军事革命挑战实质是一场知识的比拼,谁在掌握高技术战争规律上“识”高一筹,谁就能在未来的较量中占得先机。

———摘自采访笔记

山峦叠嶂,林幽谷深。高津带领他的导弹旅已在丛林深处隐蔽待机数日。此时,他正陪着第二炮兵某研究所伪装专家一处一处查看大型装备伪装的情况。官兵们仿佛成了魔术师,一夜之间,那些巨车长龙已与山林融为一体……由第二炮兵领导机关组织的这场演练有一个重要课题,叫“伪装与揭露”。导演部将使用各种先进的高科技侦察手段对全旅的伪装进行严格的检验。

为了与高技术侦察斗法,全旅上下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做了不少伪装的文章。见旅长来检查,一些战士胸有成竹地说:旅长放心,天衣无缝。看到战士们自负的神情,高津微微一笑。凭着近年来对高技术侦察问题的研究,他已看出不少破绽,但他不想马上指出来,而是希望通过实际演练更深刻地教育大家。他转身对同来的伪装专家说:你可千万别留情面,到时一定要用你们那些高技术侦察宝贝帮我们好好揭露一下问题!

作为一名高技术部队的指挥员,高津比其他人更为关注世界军事革命的风云变幻,更注重研究与导弹作战相关的重大问题。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的录像,他不知看了多少遍,多国部队飞机四处寻找攻击对方导弹发射架的场面深深刻在他的脑海里。如何尽快提高部队防侦察、防空袭、防精确打击能力,成了他昼思夜想、寝食难安的问题。

演练结束不久,高津便急切催促那位伪装专家尽快寄来通过红外、热成像、雷达、航拍侦察获得的资料。当高津把这些资料摊到官兵们的面前,大家头上冒冷汗了:或由于对高技术侦察手段特性不了解、或使用伪装材料不当、或变形不合理……自以为“天衣无缝”的伪装在高技术侦察下露出大量的破绽。事实使官兵们看清了对高技术战争研究的差距。高津又趁热打铁把专家请到部队来给大家上课,全旅对“三防”问题的研究很快上了一个新台阶。

高津认为:迎接世界军事革命的挑战,观念和知识的准备比物质准备更重要。因此,这些年,他敏锐的目光始终盯在世界军事变革的前沿,思索着未来作战新的课题。他把专家教授请进军营,介绍国际航天、精确制导技术的最新发展,开拓官兵的眼界,启迪思维;他走进电子对抗部队,了解学习电子战知识,研究未来作战的电子防护、电子伪装、电子攻击的招法;他撰文呼吁、向领导机关建言、积极参与科研部门攻关,加快了导弹作战机动指挥通信系统的研制,实现了旅作战指挥通信的自动化,提高了指挥效能;他积极探索常规导弹部队计算机仿真训练新路,在院校的帮助下,带领官兵先后研制成功了导弹旅战术指挥模拟训练系统和全仿真发射阵地操作模拟系统等现代化训练器材,全旅训练迅速走向模拟化、网络化;他跟踪军事理论最新发展,组织部队开展战法研究创新,在导弹突防、导弹封锁、协同作战、野战生存等一系列重要课题上取得突破,并撰写出一批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指导部队训练……超前的学习和研究,使高津在军事斗争准备和部队现代化建设上总能想在前、走在先,把握主动,站在军事变革的潮头。

雄师列方阵,显威赖良才

越是高技术装备,对人才要求越高。武器与人才犹如一把宝剑的剑身和剑柄,只有精心把它们打造为一体,才能运用灵动,锐不可当。

———摘自采访笔记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二炮兵“拳头”部队战斗力建设成果研讨会上,高津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因为,当主持会议的领导让旅里从正规发射分队挑两套发射班子进行导弹实装发射操作演练时,他竟在大操场上一下排出比编制数量多将近一倍的数十套发射班子,让与会人员随意抽点。

难道高津会施“魔法”?仔细辨认,大家才发现原来排列在操场上的除了正规的发射连队以外,还有担任导弹运输任务的转运分队、修理分队及司政机关组成的发射班子。他们也能发射导弹?该不是“东郭先生”滥竽充数吧?于是分别由转运分队、修理分队和旅政治部组成的3套发射班子被临时抽点出来,和正规的发射分队同时登上了4台导弹发射车开始了实装操演。

结果证明,他们发射导弹的本领比正规发射分队毫不逊色。

高津深知:要打赢高技术战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高素质的军事人才两样都不能少。人才是战斗力之本。他通过调查发现旅机关和各保障分队不少官兵学历很高,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利用这潜在的智力资源,多培训几套发射班子。

这样不就可以做到“常年战备有替补、战斗减员有备份、部队扩编有人才”了吗?于是,一个专门的小组成立起来,负责对机关干部和保障分队官兵文化程度、专业知识全面摸底、逐个登记,然后根据他们的特点和新型导弹战位编制情况,进行科学编组、分工定位,实施严格训练。从专业理论、实装操作再到故障排除,一课一课学,一动一动练……就这样,发射人员的数量成倍地增多了。

今年,高津和党委“一班人”的另一举动也在全旅引起了强烈震动,那就是对指挥和技术干部实行专业考评答辩制度。旅长、政委、总工担任主考,并特别规定所有发射连长必须参加。考评开始后,高津发现有三位连长没有参加。

他立即派人把他们叫到考评现场问道:“为什么不来考评?”“还没准备好。”“那就是说你们现在没有达到‘两个不经’、随时都能带兵打仗的要求?”三个连长内疚地低下了头。见状,高津派人把全旅的发射营连长都叫到了考评现场,问大家:“战时你们的岗位在哪里?”答:“在导弹发射阵地。

”又问:“你们应该具备什么素质?”答:“精通专业,指挥有方。”“好!”他提高声音对大家说道:“这就是今天为什么要如此难为大家,因为明天的战争要拜托你们。

国家利益不容有丝毫闪失!”言毕,他斩钉截铁地命令那三位连长:“再给半个月复习,参加考评,通不过,调离指挥岗位!”半月后,一个仍然没能通过考评的连长果然被旅党委“无情”地从军事主官岗位上拿了下来。

高津认为:再先进的装备交给庸才也只能是一堆废铁,只有配上第一流的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近年,他和旅党委“一班人”为培养尖子人才费尽心血。他们在第二炮兵部队率先建立了“优秀后备指挥人才库”、“技术尖子人才库”,科学管理保留人才;设立了人才奖励基金,鼓励和选送优秀干部外出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高津自己也成为全旅第一个在职攻读军事指挥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军事主官。

他们还积极发现、大胆提拔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

曾经当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闻名全军的“硕士连长”沈方泉就是高津慧眼识才,方脱颖而出的。几年来他们培养的大批常规导弹作战技术人才不仅满足了自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为急需人才的其他导弹部队输送了数百名技术骨干。

精钢百回炼,利剑千次磨

对于跨世纪的中国军人来说,清醒地看到我们与世界军事发展的差距,比津津乐道某些“成绩”更重要。———摘自采访笔记

与高津接触,不少人都会发现他对很多问题的思维异于常人:

旅里组织研制的“导弹旅战术指挥计算机网络模拟训练系统”、“全仿真导弹发射阵地操作模拟训练系统”技术先进,创新性强。上级领导和机关的同志看了都说好。可是成果搞出一年多,只见他忙前忙后组织部队搞训练,却不见他张罗报奖。有人问:这么好的成果,咋还不赶快报个奖?他答:咱搞这些是为了训练,提高战斗力。报奖急啥?

部队出色完成一项重大演练任务,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高度评价。大家都很高兴,总结经验、评功评奖……可他却偏偏抓住导弹技术准备过程中暴露的一件小纰漏,大会小会讲,逼着立即总结教训,制定改进措施。有人劝他:演练任务完成得好,领导都肯定了,一点小毛病,又没造成不良后果,何苦老自揭疮疤。他却说:功不掩过,小问题不揭,要误大事。

武器研制单位的专家下到旅里给官兵进行科技知识讲座,顺便说到新装备的种种先进性能。正讲到兴头上,在旁作陪的高津却插进来讲起部队训练中新装备暴露的缺陷和不足。专家当时虽感尴尬,事后却也承认:高津提出的意见对改进武器装备很有帮助。

上级机关组织军事学术成果研讨,有人拿着准备好的介绍学术成果的讲稿侃侃而谈:“短短5年,我们就取得了……”坐在下面的高津情不自禁问道:“短短5年?5年短吗?军事斗争准备还能有几个5年?我们现在取得的和打赢未来战争所要求的相比,够吗?”那神情像在质问别人,更像在质问自己。

见过高津的人,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冷峻的神情。检查部队训练、战备工作,完成再好,也难见他面露喜色;与人谈话讲述最多的不是以往的成绩,而是部队当前还有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走在路上,总见他脚步匆匆,似乎有抓不完的工作,干不完的事儿;偶有闲暇,常见他坐在荧屏前,反复观看近年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录像资料,表情凝重,充满忧思……

走近高津,人们能从许多细微处感受他内心的忧患意识。高津向来办事果决,不喜雕饰。可他却在家中的客厅里摆了一套特殊的“装饰组合”:一个巨大的炮弹壳上安放着一盆美丽的鲜花,起名为“战争与和平”。他要用这种对比强烈的组合提醒自己朝夕不忘:军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责任……今年初,他又突然出动吊车从数十公里外的深山中运回一块颜色铁青、沟痕深裂的巨石,请人刻上两个朱红大字:“砺剑”!立于军官训练中心的楼前。

石以铭志。每当有队伍走过,那刺目的大字似乎都在告诫官兵:面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中国军人决不能有一时一刻的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