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绥德李家寨李氏宗谱

2018-04-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形成共同体时期血缘共祖,是几千年民族大融合的缔造者.中华民族,因为轩辕黄帝而有了共同的文化传承,在中华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形成共同体时期血缘共祖,是几千年民族大融合的缔造者。中华民族,因为轩辕黄帝而有了共同的文化传承,在中华民族多数历史记载中都有明确记载与黄帝的血脉渊源。五千年来,-次次改朝换代,几乎所有的执政者都依国之大典的最高规格来祭奠黄陵。一方面宣称是"受命于天",另一方面还要以远古血统来证明自己是华夏民族嫡系之正统而居之。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李氏来自五帝时颛顼之裔孙皋陶,皋陶为李(

)。皋陶尧帝时为理官,因官命族为理"五帝时帝位禅让,没有世袭,但后裔享有贵族优待"。皋陶后裔一直为理官,历经尧、舜、夏、商,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沉湎酒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理征,直言进谏,结果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

理征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带着年幼儿子利贞外出逃走。契和氏本是隐国人,想回娘家又怕连累家族,于是往西出奔,当逃到伊候之墟。伊候没有人烟无粮食充饥,母子二人疲惫不堪,几乎饿到奄奄一息。

这时幸好契和氏发现树上结子,于是便采下来充饥。母子二人靠吃野果子保全生命,渡过难关。之后逃往陇西地带,安家落户。上面两种原因:一是皋陶为李,后裔理征贬官恢复原姓;二是利贞母子吃树"子"得之活命改为木子李。

这两方面原因哪一方都有因,总之,利贞是李姓的始祖。利贞落户陇西地带,娶妻生子,长子昌祖。胡此,天下李姓根在陇西。春秋时期出了一位名人,李利贞后裔,姓李,名耳,字伯阳,又老聃,绰号老子,楚国苦县,他是当代思想家,最早的哲学家,道家创始人。

战国时期名将李昙为老子后裔,字贵远,因屡建战功,被封为柏人候等。昙生四个儿子,李崇、李讥、李辩和李昭。李崇为陇西郡(即今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临洮,战国后称"狄道")首任郡守。赵国大将军李牧是李讥次子。

二、绥德李家寨李氏始祖(李广寨李氏)

周朝末年春秋战国时期,陕北北部蒙人霸占,蒙人与汉人水火不容。秦始皇灭六国时收回、蒙、汉以长城为界,当时称为霸上,所住人口,均为士兵,将领蒙恬,扶苏两将镇守。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改郡治为上郡,置郡绥德龙湾。

秦始皇灭六国时一文一武两位李姓名人(老子后裔),李信为大将军,李斯为宰相,二位对秦国兴盛起到绝对作用,兴有李斯建议,建立郡治,统一国家直属权,建立封建社会,取缔诸候国联邦,结盟战争局势。败有李斯苟且赵高,假拟圣旨,赐死扶苏、蒙恬(二位坟墓现在绥德城内),以赵高为首立胡亥为秦二世。

天下大乱,全国群雄激起。秦朝灭亡,新兴汉朝,汉朝皇帝刘邦建都长安。国内暂无战争,但匈奴趁机捣乱夺汉民财物,到了文帝时匈奴大规模进攻。

文帝时将老兵衰,国家不富裕,文帝思叹"秦朝将军李牧也’’ ,如今只能招兵。公元前166年,陇西郡有两名少年以平民身份从军,此二位是同祖兄弟,正是李崇后裔,秦朝大将军蒙恬老搭挡,李信子孙,李广、李蔡。二位一切源于家传优良传统,感时思报国,拨剑起蓄莱。

将门出虎子,出于将门之子,二位智谋双全与匈奴作战功劳显赫,文帝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任命李广、李蔡为中郎、秩六百石,末过多久两少年兄弟获得武骑常侍的加街,秩八百石。

而常侍可直入禁中,随时倍伴皇帝左右。文帝驾崩,景帝即位初年,李广提拨为陇西都蔚。李广二十出头就当上了一郡最高军事长官,秩比二千石,这是家之幸。李广到陇西不久很快被调回京师任郎骑将,秩比二千石。

逢遇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李广正是选三十六将之一。李广生平就爱打仗,周太尉乃爱才识才之人,李广担任光荣的先锋职。反攻开始屡战屡胜,给予叛军致命的-击。梁王刘武,对周恨之入骨,可对李广年轻有勇有谋非常欣赏。梁王解围后没宴接见李广,并私下授予将军印信。

李广年轻、头脑简单,触犯军纪。皇帝爱才功过相抵,不予追究,调任上谷郡太守。上谷太守不长调为上郡太守,到上郡时间最长约二十几年(家一直居住此地)。上郡原于蒙人所占,蒙人走后镇守将领士兵居住,土地肥沃水石相连,是储兵,畜粮物之地,大兵住别的山寨,李广住现名李家寨,当时称为李广寨。

上郡城建绥德龙湾地形特殊,正面几十米石崖,后面大山小沟,崖高几百米,不易偷袭,站在城塞-眼看三川,枢纽地段,是易守难攻之城塞(如今日站到扶苏墓顶-眼看清)。

匈奴几次来袭都被李广打得落花流水,损兵折将,后不敢再来掠夺。汉武帝时公元前129年,匈奴单于大规模出兵进攻雁门,武帝调李广出雁门讨伐匈奴,广带四千骑兵直入单于营中。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身受重伤,单于命兵,将李广两马之间绳网为担架。

李广苏醒后装死,偷看护送匈奴一将骑-匹好马,跃身而起,掠马、弓箭向南逃去,匈兵百余追击,末追上而死伤大半。单于曰,真神也,飞将军。李广回汉营,因损兵折将残重,按律当斩,后用钱物赎回,贬为庶民,回到上郡李广寨为民。

公元前128年韩将军迁徙右北平劳累而死。天子说非李广莫属,二次启用,召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前128年一一前123年为右北平太守六年。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年,不敢入右北平侵犯。

公元前119年,李广一次战役中因迷失道,延误期限违反军纪,广说:岂非天哉!且年六十佘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刎。据资料介绍;公元前181一一119年,前后任七部郡太守,从军四十几年,身经七十佘战未封侯,墓于天水石马坪,何时建墓史无记载。另有李蔡,是李广兄弟,后封山东乐安侯,广死第二年也死了。

广有三子,长李当户,战死于广前,生长子李陵;次子李椒为代郡太守,也先于父前而死;三子李敢常随军出征,以校尉身份随霍去病击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甚多,战功显赫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石。之后李敢代李广为郎中令,不久被骠骑将军霍去病到甘泉官狩猎暗箭射死。

当时霍去病正是武帝所宠,不了了之。树倒猢狲散,李广家境变为不堪只有孤儿寡母,老少三代。随从人员自然而散,三代人独居李广寨,李广为官清廉,与士兵同甘共苦,赏钱都是均分。

所致,以后的生活靠妻、儿媳、孙三代人自己维持。好在此地带人稀少,水石相连,土地肥沃。完全可以自足生活。因出身名门,教育后代,习文练武继承祖传将门之风,化家为国,不忘桑梓,祖籍,此寨名人辈出(据绥德县志记载都称陇西籍李广寨归陇西)。

汉末北周李明剌史,以陇西籍。五代时记为绥德籍有;李愕敏、李仁福二剌史。汉朝后期国家寡分,各诸侯称王、称霸、称帝。这里说道李陵西汉时战败,被俘招于单于驸马,历经二十多年,后得到单于信任,统兵南下进攻汉朝为名,准备回汉,汉皇帝不知内情(朝中有人陷害)杀了李陵全家。

李陵得知自刭(苏武记载)。西凉国武昭王李暠 ,李广之后裔,十六代子孙,对唐朝建立起决定性前题。李暠西凉王朝政权时,河西一带所西凉管辖, 暠和好东晋,接受东晋的封号。

后归后魏北周时李广后裔子孙,李明刺史。汉朝灭后隋朝兴起。李暠裔孙李渊被封山西太原太守。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他和匈奴接触条件方便可用。李渊父亲李昞,母亲为隋文帝独孤皇后之姐,致特见亲重。

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李广后裔李渊起兵灭隋,李渊平定十八路义军时调匈奴铁骑,正是李陵之后裔。建立唐朝,唐朝史无前例鼎盛国家,中外名声显赫,功绩伟业文明全世界。前李广寨的风云人物难易说清,因为统一都以陇西成纪人记载,名人称是李广后裔。

朝代兴衰,社会更迭,李氏家族迁徙。唐代兴盛时是李姓荣耀风光时代,到后期五代十国,唐朝皇帝和好西部节度使党项人,赐姓于李姓。北宋初形成西夏授于定节度使(西夏以夏洲得名,今日横山)1038年唐赐姓子李元昊变发式,正式称帝,改国号西夏为大夏,占于米脂等地。

党项人是游牧民,牧与农水火不容,不许耕田种地,采取三光政策。我李姓逃难延长母生塬定居,夏扩大管辖后迁移山西枸杞畔定居(当时山西南部宋朝管辖汉人区),当时到山西南部难民有陕北、山西北部、河北北部等多数汉民。

山西南部人态多无法生活,国家以工代赈,山西人修平塬,陕北形成森林地段(现在存在)。北宋由唐朝形成很多国家,皇帝难得收复,陕北一直没有归宋,到后来蒙古成吉思汗灭金、灭夏。这里蒙古人占领,时以进入南宋。

宋灭元兴,元朝后期,汉丞建议农,牧分开以长城为界。这时山西汉人,因受不了当地人多等多方面欺凌,部分汉人回到陕北,陕北早已无人烟,成了森林地带,回来的汉人成了庄主。据流传元末也有起义军,人也有流外地避战乱的。

元朝灭亡,朱、刘兴大明王朝统-中华,洪武初年,由于唐、宋、[夏]、元山西成为人口最多的地方,开始大迁移,这就是全国各地人口记载发源于大槐树的原因。当时大槐树处领公文,有的记载为发路资,迁徙全国各地。

同时朱元璋为了安定,将南方富豪财产、房屋划分给迁徙户,"迁徙户名为客家族",将富豪及家人迁徙北方(绥德有-家就是明初迁来)。陕北李广后裔迁徙山西逃难众多,元末明初迁徙全国各地,山西境内,如孟县,平遥等有谱记。

回陕北李氏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不便失去联系,相识不相知,昭穆难分,共称李广后裔,陇西籍。我李氏族是明初,从山西迁回延长母生村,当时迁回兄弟三人,长为李涛居住延长母生塬。次为李简,字琮,回绥德李家寨(原名李广寨)。

三子李洪,江苏做官,现在后裔南方居住点很多,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台湾等地,称李广后裔,绥德派。始祖李简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榆林地区、米脂、子洲(子洲原名米脂县西川),横山、定边、绥德(始源地)、靖边、榆林各县。

延安、宁夏、山西等境内,人口繁衍,村子就有近二百多,具体人口目前不易统计准确。明、清、民国、现代辈出名人(史有记载)。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传承千年。史记国家兴衰、更迭;志有地方之风土人情,包括碑记、口碑世代祖传、名胜古迹;谱记有渊源姓氏记载,史祖祖籍,世代口传,不忘桑梓及祖籍始源等。

知源为忠,识祖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不知祖,不足为人,不知古,不足以开来。作为先祖传承血缘的子孙,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姓氏历史,悲欢离合。在寻根同时,领略姓氏文化博大精深,促进国家的统一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