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多少派 中华文化笔记22 大乘佛教两派解析之二

2019-02-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唯识派针对中观派的"空"理论,提出与之相反的"有"理论,认为物质世界虽然是空的,但宇宙还是有缘起的,认为"诸法实相".唯识派的提出是因为中观派的理论过于无法捉摸而无法落脚,只破不立不利于发扬.唯识派在中观派所建立的现实世界是空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如来藏"佛性理论,其出发点类似于儒家气学批判心学一样,但却并不十分成功.大乘佛教多少派 中华文化笔记22 大乘佛教两派解析之二和气学最终陷入考据训诂一样,唯识派最终陷入类似<盗梦

唯识派针对中观派的“空”理论,提出与之相反的“有”理论,认为物质世界虽然是空的,但宇宙还是有缘起的,认为“诸法实相”。唯识派的提出是因为中观派的理论过于无法捉摸而无法落脚,只破不立不利于发扬。唯识派在中观派所建立的现实世界是空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如来藏”佛性理论,其出发点类似于儒家气学批判心学一样,但却并不十分成功。

大乘佛教多少派 中华文化笔记22 大乘佛教两派解析之二

和气学最终陷入考据训诂一样,唯识派最终陷入类似《盗梦空间》造梦师造出的繁复的梦境构造之中。

玄奘之时,世面流传的唯识派里有许多繁复且自相矛盾的说法。为了解决此种矛盾他选择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探寻,结果也让他非常失望。回来之后玄奘创立了法相宗,斩断了多余的部分,解决了唯识宗世界观里根本性的矛盾。

大乘佛教多少派 中华文化笔记22 大乘佛教两派解析之二

唯识派其说针对中观派不生不灭的说法,提出了“三性”说:世界只是认识的反映,也就是由“识”构成的,是“识”的变现。但是类似薛定谔的小猫,不考虑观察之前的“中道”是个啥样(这点与中观派不同),一旦发生观察和认识(“识”)的过程就小猫就有生有死,这就是“虚妄分别”。

大乘佛教多少派 中华文化笔记22 大乘佛教两派解析之二

由于事物是互相依赖的,所以一旦观察互相依赖的种种就会被固定住,类似于波函数的一个一个的坍塌,就产生了现实世界,这就是由“识”编织出的世界。这种观察(“识”)就是“遍计执自性”,是空的(和中观派的观点类似)。

与之相对的,种种被编织出来的世界因为是因为互相依赖而存在,不能独立存在,这就是“依他起自性”(关于这两点心学解释的更加通透,这两者的关系就是“看花开时花便与心一同分明了”)。

与中观派一样,唯识派认为这两种自性都是空(两派都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假设,就是对世界本源的定义:本源是可以不依附外物的独立存在),但不一样的是唯识派认为离开了这两种自性,他们的背后剩下的就是本源,是实际存在的,叫做“圆成实自性”,找到它就能成佛。

王阳明说,“尔未看此花时,它便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颜色则一时明白起来”,这就是“遍计执自性”和“依他起自性”

进一步,为了达到这种“圆成实自性”就要研究它是怎么来的,唯识派认为它是一种高级的“识”所达到的,因为世界万物都是认识的映像,都是由“识”构成的,都是“识”的结果。低级的“识”有眼耳鼻舌身五种,再高级点叫“意识”,类似于心理学“自我”的概念,统帅前五者。

意识是依赖外境而起作用,“意识”之上是“末那识”,类似于心理学潜意识或“本我”的概念,不依赖外境起作用。这个“识”的作用就是寻找真正的自我,也就是寻找最高的“识”。而最高的“识”叫“阿赖耶识”,类似于心理学的“超我”的概念,也类似于牛顿所问的“第一推动力”,亚里士多德所求的“形而上”。

心理学中的“自我”、“本我”、“超我”,类似于“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前六种识所反映的世界就是现实世界,唯识宗认为两者都是空的,不真实的。前六种识就是“遍计执自性”,构成的世界就是“依他起自性”。前六种识所反映的是外在的世界,而“末那识”所反映的世界则是内在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依赖外界而存在,所以是真实的。

而这个真实的世界因为是内在的,所以本质上也是一种认识,就是“阿赖耶识”。前六种识而以“末那识”为桥梁,都依赖于“阿赖耶识”而存在。所以是“阿赖耶识”构成了一切,只有“阿赖耶识”才能通向“圆成实自性”(类似一种循环自证:A种认识所感受到的世界是B,因为AB是相对的互相依赖才能存在的,所以两者都是空的不是本源;那么将两者都取非,得到~A和~B,那么否命题为:~A感受的世界是~B。

这两者才是真实的,是世界本源。A是前六识也即“遍计执自性”,B就是“依他起自性”,~A是“末那识”,~B就是“圆成实自性”也即“阿赖耶识”)。这就是“阿赖耶缘起”。有点类似《盗梦空间》,是做梦的过程或者是进入催眠状态,让潜意识去勾画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就是“阿赖耶识”产生的(潜意识会认为梦境是真的,佛家称这种“末那识”的执着为“我执”)。

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所构造的世界才是真实的,类似于造梦师造出的梦境,醒来却不记得了

“阿赖耶缘起”的具体过程是由“阿赖耶识”通过“种子”这个途径来构成内心所反应出的世界的。“种子”是类似于量子场论中能够涨落的规范玻色子的一个概念。“阿赖耶识”与其他七种识通过种子发生关系,其他七种认识构造了世界(类似于量子场论,四种基本力的传递是由规范玻色子作为媒介来传递的,四种基本力构成了宇宙中全部的互相作用。小猫之所以被观察影响了生死,是因为观察本身就在传递规范玻色子)。

奠定杨振宁物理学地位的标准模型认为,两个物体之间之所以有力的作用其实是他们之间在交换规范玻色子。构成宇宙中相互作用的最基本的四种力,是由四种规范波色子来传递的,好比阿赖耶识和其他识之间作用是通过“种子”来传递的

“阿赖耶识”里面藏着所有的种子,这些种子在适当的“因缘”(临界阈值条件)之下成为其他诸“识”以及世界。而其他七种识一旦构成世界之后就会产生种种妄念,这些妄念就会反过来影响到藏在“阿赖耶识”里的种子(类似于量子纠缠效应),这时候就说种子是被“熏染”了,被“熏染”的种子叫做“漏”的种子。

一对互相“纠缠”的量子,不论相距多远,如果改变其中一个的状态,另外一个立即自动发生对应的改变,这就是“量子纠缠”效应,好像两者之间有“网线”联着一样

“漏”的种子也能产生其他七种识,不过这时候产生的就叫“漏”的识,会产生更多妄念,妄念又会“熏染”更多的种子,这就是六道轮回的过程(这个过程就产生了种种命运,也就是种种“业”,小乘佛教只追求去除“业”,所以为大乘佛教看不起)。

这个过程简单理解为:“阿赖耶识”——“种子”——其他七种识——妄念——“漏”的种子——“漏”的七种识——更多妄念——更多“漏”的种子——更多“漏”的七种识——轮回不止。那么要想解脱达到涅槃成佛就要摆脱轮回追求“阿赖耶识”(类似道教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修炼过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漏”的种子变回“不漏”的,这个过程叫“转染成净”;另一种是把“漏”的识变成“不漏”的识,叫“转识成智”。

这两种都能成佛。唯识派里由玄奘创立的法相宗其世界观就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