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何家大院 【邛崃田野调查笔记】典雅古朴的何家大院

2019-04-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为一个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邛崃过去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街巷民居.水利设施.交通设施.文物古迹.名人足迹.风俗掌故等历史遗存,构成了邛崃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系.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正面临消失的危险,亟待进行抢救性挖掘,以更完整地梳理邛崃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镇远何家大院 [邛崃田野调查笔记]典雅古朴的何家大院杨辉祥.凡丁.陈善兵.周小波.董伟等热心市民自发成立了邛崃田野调查小组,先后深入邛崃镇乡村组,通过走访调查,将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历史遗存重新纳入我们的视野.本平

作为一个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邛崃过去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街巷民居、水利设施、交通设施、文物古迹、名人足迹、风俗掌故等历史遗存,构成了邛崃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系。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正面临消失的危险,亟待进行抢救性挖掘,以更完整地梳理邛崃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镇远何家大院 【邛崃田野调查笔记】典雅古朴的何家大院

杨辉祥、凡丁、陈善兵、周小波、董伟等热心市民自发成立了邛崃田野调查小组,先后深入邛崃镇乡村组,通过走访调查,将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历史遗存重新纳入我们的视野。

本平台已开设《邛崃田野调查笔记》专栏,陆续推出田野调查小组的调查笔记。因为年深月久,受到历史遗存的散失、调查对象的记忆、文献资料的缺乏等采访条件的限制,田野调查小组的调查研究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呼唤有更多热爱邛崃的文化人士参与到邛崃田野调查队伍中来,更深入更准确更全面地挖掘、考证、梳理邛崃的历史文化遗存,助力提升邛崃文化自信,为建设“精美-邛崃”提供文化支撑。

镇远何家大院 【邛崃田野调查笔记】典雅古朴的何家大院

本专栏今天推出由市老科协文脉巷调研课题组提供的《典雅古朴的何家大院》,以飨读者。

——编者

典雅古朴的何家大院

市老科协文脉巷调研课题组提供

南街232号是一条逼匝巷子,属文脉巷片区。过去,该巷内住着何姓大家族,故称何家巷。从空中鸟瞰何家大院周边,这是一片遗存已经不多的鳞次栉比的小青瓦房古建筑群,何家巷在其中时隐时现。我们看到的几个院落中,何家大院最为抢眼。从何家巷进入,步行几十米,即到何家巷附2号的砖门,入门走过两栋平房间的过道左转,一座典雅古朴的大院子出现在面前,这就是“何家大院”。

镇远何家大院 【邛崃田野调查笔记】典雅古朴的何家大院

△ 何家大院

典型的川西传统民宅

何家大院坐西向东,以大院的主屋为横轴,在其前后(即东西面)建了两个院子。前院面积大,是个三合院,后院是个小四合院。大院内的大中小三个天井呈品字形围绕在大院中间正房(主屋)的东、西、北三面。

大院房屋建筑为木质穿斗(榫卯)结构建筑,除龙门子厅房为歇山式小青瓦盖顶外,其余均为悬山式小青瓦盖顶。整座大院为长方形,东西长42.3米,南北宽30米,占地面积约1269平方米。与龙门子相连的南北两边厅房,整栋厅房长30米,进深6.1米。穿过龙门子即是长20.9米、宽18.1米,面积约378平方米的大天井。这个大天井和四周的房屋、墙垣,构成了何家大院的主体建筑。

在大天井之北,坐落一排长20米的五间厢房;厢房的进深和木排架构建与厅房相同且等高,并衔接成大天井东北房屋转角,其面积约120平方米。

在大天井之西,是长五间正房(主屋),居整座大院中部,其长22米,进深9米,由五柱二加大肘的木排架构建;两端微突1米的主屋,与龙门子、厅房、厢房共同烘托出整座大院的高阔与气派。

在大天井的西北角,一道斜门设置在正房与厢房间的转角,入其内便是正房北的小天井,介于正房、厢房与后院偏房之间,靠正房侧又是通往偏房及后院的通道;小天井南北长7.1米,东西宽3.7米,其间靠偏房侧掘有水井一口,水井三边近2米的木条围栏和井架上的辘轳保持着老屋的原姿态。

穿小天井南,经正房北与偏房之间约1.5米宽的过道就进入正房西面(后面)的中等天井;这个天井长13.7米、宽4.4米,北沿的三间三柱一的排架偏房与西、南两面的小青瓦房围天井而建,与正房又合围成一个四合院,成为何家大院的后院。

在何家大院的大天井里,厢房安装了传统而简练的井字形木格窗棂或雕刻精美的花窗,窗户下木板镶嵌的墙裙与窗户上面石灰夹墙都是川西民宅常见的墙壁装修范本。四周墙裙下设置多个红砂石镂空小钱孔和砖切的十字通风口,使住宅房间和地板下空气几方流通;既解决了木地板的通风防潮,又能减少室内湿度。隔窗、夹壁、木墙裙和地板通风等原始古朴的精巧设置,正是何家大院承继川西传统民宅建筑的一大特色。

△ 何家大院的水井

寓意深刻的香椿树和鱼龙变化

在何家大院里还有两样很有意思的东西:香椿树与太平缸。

在大天井南面围墙边,有一株两人牵手才能合围的香椿树,估计此香椿树是原建此大院的主人所植。香椿树,高大乔木,邛崃方言叫椿颠树。这里的“颠”为音译,有尖状突出,嫩芽的意思。邛崃民间常把发迹后修建的高、大、豪华的房屋称为“椿颠楼”。人们认为,香椿树有辟邪、镇宅、保平安的功能,所以又叫辟邪木。家里有了香椿树或者用了香椿木的材料,就可以保佑全家平平安安。

大院正房堂屋前天井里的一口太平缸(古时消防设施),正对龙门子缸壁一面书有“鱼龙变化”几个大字。“鱼龙变化”原来出自宋代刘克庄《水龙吟》词。意思是指鱼变化为龙,比喻世事或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后来“鱼龙变化”成为民间流传的吉祥语言,人们用它来比喻读书人金榜题名前后的境遇变化。房主人将“鱼龙变化”雕刻于此,是在鼓励读书的子弟们,增强寒窗苦读的信心和希望。

何家大院主人的变化

为确切了解何家大院的变化,我们找到了居住在此70多年的91岁老人张子萍。她告诉我们,她是1947年从东岳镇(今前进镇)嫁到何家的。她听祖辈们讲,大院原来是骆姓人家的,是何家祖辈从骆家手里买的,距今已有100多年了。她进何家时,何家大院只有前院和主屋侧后的小天井西的偏房。祖辈买下这座院子后,分给了四弟兄。

张子萍老人告诉我们,以前龙门子前面没有天井,正房后面也没有天井,那里原是一片菜地。后来逐渐修建房屋,围成了几个天井。再后来,三伯家的媳妇迁到乐山去了,把他家分得的房子卖了;其他两兄弟的后代也先后把房卖了。

几经转手的何家大院曾被住户将大天井院坝大石板撬掉、挖松院坝变为菜园。前段时期,政府进行背街小巷改造,大天井才复其原貌,铺上了石板地面。她说,几十年来,何家大院里面各房的主人,不断发生变化,虽然名义说是何家大院,其实只有我家和龙门子那户卖烟的是何姓人家,其余的住户都是其他姓了。

张子萍老人说,何家大院环境好,天井宽,房子高大。解放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很多邛崃县级领导干部和他们的家属都住在这里。如邛崃南下干部,曾经任县委书记的柴景山就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

△ 何家大院

何氏家族以制茶致富

据张子萍老人讲,何家的祖辈都做茶叶生意,在市上收购零星散户的十几二十斤的鲜叶或初加工茶叶回来,进行宰、柔、捣等精加工,制成成品茶,打包销往成都及周边地区,渐渐做大了生意。由此积攒了财富,才购置了何家大院。

她的丈夫何崇义分得了偏房,但却未承继祖上的茶叶生意,一生从教。张子萍老人嫁到何家后,代夫续承了收购茶叶、加工茶叶的家业。当时,家中请了两三个轮换工人做茶叶加工,自己也干些捣茶、晒茶的轻活。她家做的成品茶有好几个品种,其中以销往藏区的砖茶为主。

这次对何家大院的调查走访,我们看到了一座具有典型明清风格的川西四合院,它极大程度地保留了传统穿斗木排架的构建和木裙板、石灰夹墙、花窗装隔、地下通风防潮的民宅元素,透露出大院古朴典雅的风貌;雕刻精细、精美的木格花窗和檩子搁基彰显出清代精湛的传统木刻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