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凤霞的作品 “评剧皇后”新凤霞评剧经典

2019-03-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凤霞(1927年-1998年),原名杨淑敏,祖籍江苏,生于苏州,被人贩子带到天津.新凤霞是著名的评剧演员,评剧"新派"创始人,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6岁学京剧,13岁习评剧,15岁任主演,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凤霞怀着对党深厚的感情和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党的艺队伍中,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艺术道路.1955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任演员.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新凤霞的作品 "

新凤霞(1927年-1998年),原名杨淑敏,祖籍江苏,生于苏州,被人贩子带到天津。新凤霞是著名的评剧演员,评剧“新派”创始人,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

新凤霞6岁学京剧,13岁习评剧,15岁任主演,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凤霞怀着对党深厚的感情和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党的艺队伍中,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艺术道路。1955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任演员、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

新凤霞的作品 “评剧皇后”新凤霞评剧经典

新凤霞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并被剥夺了做演员的权力,这对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残。1975年,她因脑血栓发病导致偏瘫而不得不告别为之奋斗的评剧舞台。1979年,新凤霞得到了彻底的平反。

新凤霞的作品 “评剧皇后”新凤霞评剧经典

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这得益于她在戏曲艺术上的天分和颖悟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得益于她对新社会的热爱而焕发出的艺术创作力。新凤霞在艺术上从不保守,她敢于吸收、敢于创新,博采姊妹剧种表演之长,虚心学习各种唱法,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

新凤霞的作品 “评剧皇后”新凤霞评剧经典

在中国评剧院这一国家剧院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新凤霞的艺术创作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新派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新凤霞和吴祖光

新中国成立初期,吴祖光从香港回来。老舍介绍他和新凤霞认识。表面上看,两个人十分不般配,吴祖光出身于诗书世家,而新凤霞出身贫民,她的父亲是卖糖葫芦的,母亲不识字,她要靠唱戏养活一家人。

然而,喜欢听戏的吴祖光第一次见到新凤霞就对她有好感,后来,还专程给她做过一次采访。他欣赏她甜脆的嗓音,在舞台上表演时的脱俗扮相。那时,吴祖光并不知道,在他们见面前,新凤霞已久闻他的大名了。

她演过他写的《风雪夜归人》,十分仰慕他的才华。新凤霞心里想嫁的男人,就是吴祖光这样的。面对外界的压力,她说: “评剧是我的生命,吴祖光是支撑我生命的灵魂,不能两全,我宁要祖光”。

这场简单朴素的婚礼,在1951年底的北京文艺界,是一件盛事:主持人是郭沫若先生,介绍人是老舍先生,男方主婚人是阳翰笙先生,女方主婚人是欧阳予倩先生,梅、尚、程、荀四大名旦都到齐了。新凤霞不忘约来当年在天桥一道撂地的穷朋友:侯宝林、孙宝才……周总理临时有事不能去,过了几天,特别请这对新婚的小夫妻去西花厅做客,作陪的是另外两对夫妇:老舍夫妇、曹禺夫妇。

结婚以后,吴祖光用在香港做电影编导挣来的钱,在王府井大街买了一座四合院,他为新凤霞购买了小书桌,教他读书认字,一字一句给她改戏。新凤霞说,我从小没念过书,就是要找个有文化的丈夫。她如愿以偿。

1957年,风云骤变,吴祖光被打成右派。文化部的一位领导把她叫去,说只要她同丈夫离婚,就可继续她正值巅峰的演艺事业。她却说: “王宝钏等薛平贵等了十八载,那么我可以等祖光二十八载!”

吴祖光永远不会忘记1961年从北大荒回家的那天,新凤霞带着三个孩子把家里布置得焕然一新,贴满“欢迎”字样的剪花、剪字,喜气洋洋的光景。没过几年,伟大的“旗手”接管了文艺界。有一次,她去看新凤霞演出,戏没终场便离座而去,只留下一句话:“新凤霞不会演戏!”接下来的十年,新凤霞开始了长时期的体力劳动,其中有七年,是在地下十几米深处挖防空洞。

1975年的一天,新凤霞感觉头晕。第二天天一亮,新凤霞背着收拾好的行李,还没走出卧室,就一下摔倒在床边。新凤霞左半身瘫痪了,再也不可能回到一生钟爱的舞台,她每天以泪洗面。

一向温柔的祖光,此时,很严厉地说,“不许哭!”他要为妻子重新设计未来的人生。

瘫痪以后,祖光对凤霞说:把画笔再拿起来!新凤霞画好一张,吴祖光就给她题一张字。吴祖光还鼓励妻子写作,“就像当年你学文化时交作业那样,想到什么写什么!”新凤霞真的拿起笔就写,写的都是大白话,可都是从内心里流出来的,遇到不会写的字,她就画了符号代替。夫妻俩一人一间书房,写完一篇,新凤霞就用左胳膊夹着,送去给祖光检查。新凤霞没有上过一天正经学校,在残疾以后的二十三年里,她留下了几千张画和四百万字的作品。

1998年4月,在随吴祖光回老家探亲时,新凤霞突发脑溢血去世。女儿吴霜说,“没想到母亲去世对父亲的打击会这么大。父亲一生经历的种种坎坷、风波很多,但他总是如履平地,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而我母亲去世,父亲就觉着像天塌下来了似的,内心无法平静。”

他习惯了与她相伴的日子,习惯了他们在各自的书房里快乐地忙碌。可有一天,她突然病故。她的离去,让他无法相信,此后,他一直住在她的书房里,到死也没有离开。他总觉得她只是离开他一小会,有一天还会回来。他等她,等得意识都消失了。

而原本他井然有序的书房全然荒芜,他甚至失去所有灵感,写不出任何东西。直到五年后的同一月,他追随她而去,他们终于永远也不会分开了。他们用一生的忠诚,忠于彼此,不离不弃。他们用不求回报的付出,成全了一场绝世的爱恋。

或许,这就是天荒地老该有的样子。

二、评剧经典

1.《花为媒》(1963)

《花为媒》是评剧经典剧目,喜剧。最初由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改变为舞台剧,后由著名剧作家吴祖光改编,1963年拍摄为戏曲电影。吴祖光编剧,新凤霞、赵丽蓉等主演。

推陈出新的传统评剧《花为媒》是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新凤霞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出剧目拍成电影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东南亚各国放映后,新派艺术又一次风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全国各地的评剧女演员纷纷向新凤霞拜师学艺,评剧新派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扬与传播。

好花哪怕众人讲,经风经雨分外香。画又画不就,生来的俏,行动风流,行风流,动风流,行动怎么那么风流。猜不透这位好姑娘是几世修?美天仙还要比她丑,嫦娥见她也害羞……世界上这样的女子真是少有,这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新凤霞太美了。

2.《刘巧儿》(1956)

本片根据1943年袁静剧本《刘巧告状》和说书演员韩起祥的说唱《刘巧团圆》改编。

《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刘巧儿》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新凤霞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

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新凤霞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帮助,新凤霞和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

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呀,他的名字叫赵振华,都选他做模范,人人都把他夸呀。

从那天看见他我心里头放不下呀,因此上我偷偷地就爱上他呀。

但愿这个年轻的人哪他也把我爱呀,

过了门,他劳动,我生产,又织布,纺棉花,

我们学文化,他帮助我,我帮助他,

争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呀。

来在了桥下边我用目观看哪,河边的绿草配着大红花呀。

河里的青蛙它呱呱呱地叫哇,树上的鸟儿它是唧唧喳喳呀。

我挎着小筐儿忙把桥上啊,合作社交线再领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