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平实悟严经讲义】萧平实楞严 萧平实《楞严经讲记》精读笔记

2019-07-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接触佛教,老实讲大陆刚改革开放,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有佛无教,想读一些关于佛教方面的真知正见实属不易.直到2000年起因一个偶然的机缘,知道台北有一个萧平实,对佛法有独到的见解,不与大众为伍.之后遂只要他的书都读.他的<宗通与说通>.<禅,悟前与悟后>.<楞伽经详解>.<公案拈提>等都让我读得不忍释手.[萧平实悟严经讲义]萧平实楞严 萧平实<楞严经讲记>精读笔记   对于<楞严经>一般学佛的都比较熟悉,古往今来

   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接触佛教,老实讲大陆刚改革开放,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有佛无教,想读一些关于佛教方面的真知正见实属不易。直到2000年起因一个偶然的机缘,知道台北有一个萧平实,对佛法有独到的见解,不与大众为伍。之后遂只要他的书都读。他的《宗通与说通》、《禅,悟前与悟后》、《楞伽经详解》、《公案拈提》等都让我读得不忍释手。

【萧平实悟严经讲义】萧平实楞严 萧平实《楞严经讲记》精读笔记

   对于《楞严经》一般学佛的都比较熟悉,古往今来的大德都对这部经典有解释。有些解释得非常好的,但也不乏炒冷饭者。当得萧老师在讲《楞严经》,心里一直痒痒的,直叹自己福薄。后来知道他们将之印成书籍,开始发行,才觉得有份。

【萧平实悟严经讲义】萧平实楞严 萧平实《楞严经讲记》精读笔记

前几天起开始阅读,因为这本讲记有十五册,读一遍不是很容易,所以一开始就发心精读,因为对这部经比较熟悉,一些基本的观点就略过,只是对萧老师有独到见解的做出笔记,能发些议论的就发表议论,另外,因为本人比较醉心于唯识,所以讲记中凡是唯识部分,本人会多做笔记。

【萧平实悟严经讲义】萧平实楞严 萧平实《楞严经讲记》精读笔记

又因为以前做的很多笔记事过之后会不知所踪,所以这次索性将笔记直接贴上新浪微博,一来不会再丢失,二来也可以让有缘者评评。

   萧老师的《楞严经讲记》共分十五册,每册约250页,摞起来有尺把高,所以读起来有一定时日,笔记也应当会分很多次写出并贴出,希有缘者共勉。

   今起开学萧平实的《楞严经讲记》。萧平实在本讲记中对十八界等有很翔实的描述,所以本笔记主要对萧平实在讲记中关于意识等十八界多做摘记、笔记。萧平实在本讲记中唯识方面的也多做摘记和笔记。笔记对内容的出处会有明确的记录,比如第几册,第几页都会有记载。

   在解释大佛顶的“大”时,是说遍十八界,而意识只能与前五识相应,只有真如遍十八界,才能称为“大”(其实十八界都出自真如)。——P10

   意根随心真如不间断地现起运作,未来意根可以断灭,却不是必定灭。——P12

   意根:意根在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意根是必须、也是会被灭除的。——P13

   尽智:尽智是声闻极果圣者所证十智中的第九智,也就是证得解脱而灭尽自己五蕴十八界的智慧;——P14

无生智:无生智是声闻十智中的第十个智慧,表示他已经具足解脱知见。——P15

   下面一段萧平实解释意根断灭的意义及方法:“慧解脱阿罗汉们,正是由于证得蕴处界无常故空的解脱知见,正是基于非断灭空的解脱知见,就知道意根是可以坏灭的——用尽智或者无生智灭祂。

虽然没有神通、也没有具足四禅八定,不能象证得第四禅的凡夫一样坐脱立亡,但是舍报时意根将不会再现起而会永远消失了;意根既然不现起了,剩下如来藏——心真如——离见闻觉知而不再出生中阴身,不再入胎出生五阴,就出离三界生死的一切痛苦了。

出三界时意根也就永断了,意根断除了,其实就是你的乌云自我消失了;全部的自我已经消失了就是入无余涅槃,所以说你其实并没有出三界,是你的如来藏不在三界中示现了。”上面这一段,简单说是有没有真实功夫,当只有慧解脱时,可以灭除意根而出离三界。——P16

   大乘解脱知见:证得无余涅槃的“心真如”的人,会想办法断除烦恼障。证得解脱果的人,仍会留一分思惑永远不断,而受生人间成就八地解脱及无生法忍,最后成就究竟佛道,这样叫做大乘的解脱知见。——P16

   萧平实说“当你可以现观如来藏出离三界的境界时,你即使没有出三界,却又反过来说如来藏没有出三界,因为祂本来就在三界外,何必再出三界?由此可以清楚了知做主的我——意根,是可以断灭的,是无始而有终的。”这样的解释应该有待参究。——P17

   慧解脱阿罗汉及优劣:“只要实证了解脱道的极果,你就可以成为意根的终结者,这样你就是慧解脱的阿罗汉。但是证这个阿罗汉果——证这个解脱果——其实并没有证者,只是你将来死后完全消失掉了,自己全部灭尽而不再出生后有了;是把你自己灭尽了所以叫做‘度’,因此《金刚经》就把这种解脱境界叫做‘灭度’,而不叫做‘生度’,在二乘法中专修解脱道的人,度到生死彼岸时是没有一法不灭的,一定是灭尽了自己五蕴全部才能得度,所以称为灭度。

   度生死的差别:菩萨度生死,是在了知了心真如——如来藏本来不生不灭的基础上来度的,因为如来藏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而不回心阿罗汉的度生死入无余涅槃离生死,是他们不知自己的心真如是无死无生的。——P18

   见闻觉知的来源:十八界法中的六尘,是指内六入的六尘,这才是阿罗汉们入涅槃时所灭掉的六尘。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并没有接触过外六尘,把接触过外六尘时产生的外六入,转变为内相分六尘而使觉知心获得内六入,是色阴五色根,意根与心真如阿赖耶识(萧在本讲义中直接将心真如称作为如来藏,又称作阿赖耶识)的事,所以不是由觉知心来接触外六尘,一切有情每一世的觉知心所接触到的都是内相分六尘,而这个内相分六尘是如来藏所变现出来的,所以六根六尘的根源都是如来藏,祂既是六根六尘的根源,又是六识的根源,所以是十八界法的总根源。

   如来藏自身无所谓解脱与系缚:阿罗汉入涅槃后,见闻觉知不见了,断灭了,仅存阿赖耶识如来藏,并不了知自己的独住与解脱,怎么可以说祂有解脱呢!也正因为第八识不知道自己本身的生死涅槃,所以如来藏才能称为缚脱不二,清净自在。——P24

   一切种智尚未圆满之前叫做道种智,具足一切种智时就叫佛。——P27

   八个识的转与不转,动与不动:所以前七识被称作为七转识,是因为前七识在成佛之前一直随着境界在转,而只有第八识阿赖耶识不随境界转;只有成佛后前七识才不会随着转。第八识是对六尘离见闻觉知的。——P41

   五种心所法:即欲、胜解、念、定、慧五种。

欲:如看见欢喜的事,想要保持;看见讨厌的事,想要赶快离开,这种保持或讨厌的想法或欲望,就是欲。

胜解:如当遇见一个恶人,或喜欢的人,突然生出厌恶的心火欢喜的心,那是因为立即就知道那是恶人或是朋友,已经有念心存在,这种念心就是一种胜解。

   念:为什么会有“欲”、“胜解”,是因为对于以前的事能忆持不忘,这就是念。

   定:坐下来打坐得定。

   慧:因定得慧。——P47

   “如”的品味: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中的“如”,萧平实解释有本觉位与究竟觉位二种意思。第一种本觉位时的如只有第八识是如如不动的;究竟觉位时连意根和见闻觉知等六识心也全部都“如”。即前七识都不叫做转识了,都“如”了。——P48

   如来藏的两面性:一方面如来藏如如不动。而另一方面,祂一直在变现着内六尘,使见闻觉知不断领受着各种善恶业,但即使祂在变现各种善恶业被见闻觉知领受,祂仍旧是如如不动的。这也说明在因地时,如来藏种子是染污的,有漏的,不净的。所以如来藏具有不垢不净,非垢非净的特性。P——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