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坐忘歌】司马承祯“坐忘”的七个阶次

2019-1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司马承祯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步骤是"坐忘",具体又可分为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阶次.首先是敬信,即敬仰与信奉大道之理.司马承祯认为:"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司马承祯坐忘歌]司马承祯"坐忘"的七个阶次其次是断缘,即断绝有为俗事之缘.司马承祯认为:"弃事则形不劳,尤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迹弥远俗,心弥近道."(司马承祯:<坐忘论· 断缘二>,<道藏>第

司马承祯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步骤是“坐忘",具体又可分为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阶次。

首先是敬信,即敬仰与信奉大道之理。司马承祯认为:“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

【司马承祯坐忘歌】司马承祯“坐忘”的七个阶次

其次是断缘,即断绝有为俗事之缘。司马承祯认为:"弃事则形不劳,尤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迹弥远俗,心弥近道。”(司马承祯:《坐忘论· 断缘二》,《道藏》第 22 册,第 892 页。)

第三是收心,即不使心执著千一物,抑"妄心”而显“真心”。司马承祯认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司马承祯:《坐忘论· 收心三》,《道藏》第 22 册,第 892一893 页。),故须慎重对侍之;又说世人多不悟现实虚幻而“欣迷”于其中,故学道之初的要务乃是“收心离境,住尤所有",进而“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司马承祯坐忘歌】司马承祯“坐忘”的七个阶次

(司马承祯:《坐忘论· 收心三》,《道藏》第 22 册,第 893 页。)

在“收心“过程中,需要防止四种偏差:一为不问是非,当心神起动时即灭除不怠,如此“心起皆灭,不简是非,则永断觉知,入于自定”;二为放任心动,“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夫元来不别”;三为“唯断善恶,心尤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尔”;四为“遍行诸事,言心无所染者,于言甚善,于行极非”。

正确的修心方法,应是“息乱而不灭照,守静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定”,即似“除病”一般除去烦觉乱想,勿使心受“毁誉之名、善恶等事,'"所有闻见如不闻见,即是非善恶不入于心”;这样,心即可得虚静安宁,“心不受外,名曰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

心安而虚,道自来居”。当然,欲真正达到“虚心”和“安心”的境界,需要一个逐渐训练的“积习“过程,所谓“蔽日之千,起于毫末,神凝至圣,积习而成”。(司马承祯:《坐忘论.收心三》,《道藏》第 22 册,第 893 页。)

第四是简事,即不求分外之物、不为分外之事。司马承祯认为人生各有其“分”、事物各有其“当“,人应知此理而“不务分之所无”、“不任事之非当"; 否则,“任非当则伤于智力,务过分则弊千形神。身且不安,何能及道?”对于修道者而言,就是要尽量减少生活所需, ”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之用有余者,亦须舍之”,尤其是对隋唐许多道士所热衷追求的财物与名位,更是应当舍弃,“财有害气,积则伤人,虽少犹累,而况多乎?”“以名位比道德,则名位假而贱,道德真而贵;能知贵贱,应须去取,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

总之, “若处事安闲,在物无累者,自属证成之人”。(司马承祯:《坐忘论· 简事四》,《道藏》第 22 册,第 894 页。)

第五是真观,即运用“将离境之心观境”的方法来看待俗世的种种事物和现象。司马承祯虽主张断缘、简事,但又认为:“修道之身,必资衣食;事有不可废,物有不可弃者。”又说人事衣食犹如我借以渡海(解脱)的“船舫"'渡到彼岸之前是不可废舍的。

不过,应做到“虽有营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有事无事,心常安泰;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参见司马承祯:《坐忘论· 真观五》,《道藏》第 22 册,第 894—895 页。)

第六是泰定,即“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这是经“真观“清除了修道过程中的难治之症后而进入的境界,也是“坐忘“修性之最后一个步骤。司马承祯认为:“心”乃是“道之器宇"'"定”乃是“出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只有达“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之“泰定”境界,方可令心“虚静至极”,进而令“道居而慧生”。(见司马承祯:《坐忘论· 泰定六》.《道藏》第 22 册,第 896 页。)

第七为得道,即达到“形随道通,与神合一”的境界。司马承祯认为“道”乃是一种“神异之物”,它“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不测,影响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通生无匮";而“神”则是一种禀“道”而来的“虚气"'它“体无变灭”,因居于人心之中,故又可称“心体”或“真心”。

人经过上述几个修炼心性的步骤,便可“虚心谷神,唯道来集","凝神宝气,学道尤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得道”之人,不仅可以超出生死,而且可以拥有各种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