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是现在什么地方 寿县千古迷丨 “赵匡胤困南唐”是怎么回事?

2019-06-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唐朝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混乱纷争的五代十国时期,也就是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这十个政权统称"十国".南唐是现在什么地方 寿县千古迷丨 "赵匡胤困南唐"是怎么回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

唐朝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混乱纷争的五代十国时期,也就是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这十个政权统称“十国”。

南唐是现在什么地方 寿县千古迷丨 “赵匡胤困南唐”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此时武官揽政,战乱频仍,百姓背井离乡,食不果腹,整个社会一片萧条。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宋太祖赵匡胤就出生在这个年代。

南唐是现在什么地方 寿县千古迷丨 “赵匡胤困南唐”是怎么回事?

投靠郭威。赵匡胤对自己所喜爱的人和事,有一种执着的追求精神。当时,他对北汉的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节度使:重要地区设置的总管统兵,地方军政长官、封疆大吏、诸侯。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郭威十分钦佩。

南唐是现在什么地方 寿县千古迷丨 “赵匡胤困南唐”是怎么回事?

郭威招兵买马时,赵匡胤为了投靠他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21岁时,也就在与贺氏婚后时间不久,于天福九年(948)离家四处追寻。能够在新婚后不久,为了事业,舍弃爱妻,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赵匡胤是个胸有大志的人。

他历经千辛万苦,以至死里逃生,千里跋涉经过河南、山西、陕西、湖北等地,终于在公元950年返回河北邺都时,遇到了仰慕已久的郭威军队,当即入伍作为一名士兵。这年他23岁。十分凑巧的是,在这个军队中,他不仅又见到了昔日好友石守信和王审琦,而且结识了29岁的柴荣。

后汉乾祐三年(950)十一月,原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郭威进了大梁,取代了后汉,建立了后周,史称周太祖。赵弘殷又在郭威和柴荣手下效力,先后任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检校司徒(检校古代官名,负责审查核对、核实,南北朝非正式官职,隋唐入衔;司徒上古官名,为六卿之一,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司徒,司土,管理土地和农业生产,职位相当于宰相)统率禁兵。

赵匡胤因是赵弘殷的儿子,骑射本领诩在其父之上,又因战功卓著,被提拔为宫中东西班“行首”,负责宫廷禁卫。

柴荣重用。郭威的亲生儿子都被汉隐帝杀光,后来郭威就把柴荣认做儿子。柴荣就成为他的唯一继承人。显德元年(954)周太祖郭威病逝,柴荣继位,即周世宗。

周世宗的继位,为赵匡胤施展才华和抱负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一方面,因为赵匡胤是周世宗称帝前的亲信将领,自然会受到重用;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周世宗是一个顺应历史趋势的英明君主,他后来积极从事的统一全国的大业,为赵匡胤等一批有才华的文武大臣提供了用武之地。

周世宗即位后,赵匡胤随之被调到中央禁军任重要职务。同年3月,北汉对后周发动进攻,赵匡胤随周世宗前往迎敌。双方部队在高平相遇,遂展开激战。战斗开始不久,北汉军队就占了上风,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畏敌如虎,一见阵势不好,竟临阵脱逃。

一时间后周军队阵脚大乱,形势十分危急。周世宗见情况危急,亲率一支骑兵,冲到阵前,亲自督战。此时的赵匡胤却很冷静,在他的建议下,周世宗将身边的禁军分为两部:一部由大将张永德指挥,从左翼抢占制高点,居高临下,以密集的箭矢压住敌人的进攻;另一支由赵匡胤亲自率领,从右翼直扑敌阵。北汉军队抵挡不住突如其来的冲击,纷纷败退,后周军队终于转败为胜。

高平之战险遭失败的教训,促使周世宗下决心改革军政。一方面,惩治樊爱能、何徽两人;另一方面,重赏有功将士,全军口服心服。高平之战表现出周世宗英勇果断的才能,令世人折服。因此,此战不仅保卫了后周政权,而且保障了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后周南唐寿州之战

周世宗来自民间,深知下情。当他在公元954年掌握政权后,积极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多方面的整顿和改革,积蓄力量,为统一中国、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作准备。

声东击西,兵伐南唐。显德二年(955),周世宗向朝臣征求统一天下的方略。王朴献《平边策》,提出“先易后难”的原则,主张把南唐作为第一个兼并的对象。他认为唐周边界近两千里,这地势很容易骚扰对方。骚扰对方应当从没有防御的地方开始,防御东面就骚扰西面,防御西面就骚扰东面,对方必定东奔西走去救援。

东奔西走之间,就可以查明对方的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可以先用少数兵力作扰乱性的攻击,引他来救,消耗对方的力量。

几次之后,对方兵疲力竭,我方就可以一举而下江北各州。江北既已到手,江南自然并不难取。南唐亡后,岭南、巴蜀必然惊慌失措,可以传檄而定。南方解决了,燕地必望风而附,即使不来,攻取也不困难。只有河东北汉刘氏,是周朝的死敌,非用强兵猛攻不可。好在高平战役以后,刘氏已经丧失进攻的力量,不妨放到最后解决。日后的情形与王朴预见也相差不远。

周世宗见李谷久攻寿州不下,决定下诏亲征。在途中听说李谷准备退守浮桥,立即派人制止,并着大将李重进引兵直趋正阳。这时,南唐的军队也正在往正阳赶,“旌旗辎重数百里”,看起来浩浩荡荡,其势甚威。但其统帅刘彦贞“素骄贵,无才略,不习兵”,所部诸将又皆“勇而无谋”。

听说李谷退兵,以为是怕自己,便想以速战取胜。因此,有时士卒连饭也顾不上吃,就被督促进军。结果,两军在正阳东相遇。刘彦贞表面上气壮如牛,实际上色厉内荏,胆小如鼠。

他在阵前横布“拒马”,在上面安放利刃,再用铁绳系在一起;同时,又刻木为猛兽之状,立于阵前,号称犍马牌;想依靠这些布置来阻挡周兵。周兵望见他这一番布置,无不笑其胆怯,于是锐气倍增,人人奋勇争先,一鼓作气,冲破刘阵,大败唐兵。

这一战刘彦贞部下被斩首的达一万多人,伏尸三十里,军资器械,损失无数。自经此败,南唐兵大恐,刘仁赡死守寿州不出,皇甫晖也从定远退保清流关(今滁州西北),南唐军更加被动了。

周世宗于正月二十到达正阳,审度形势的发展,决定将浮桥移到下蔡(今凤台),集中主要兵力攻打寿州。他亲临寿州城下,在淝水北岸扎营,下令从淮北诸州征调民夫数十万前来攻城。但城中守军在刘仁赡的指挥下,“固守甚坚”。周军虽数道齐攻,昼夜不息,填堑陷壁,攻打了一个多月,仍然未能攻克。于是,周世宗改变战略,除主力继续围攻寿州外,分兵攻取南唐的江北各地。

殿前都虞侯赵匡胤于正月底,大破唐兵于涡口(今怀远县),斩都监何延锡,夺得战船五十八艘,乘胜南下,于二月初大破唐兵于清流关,直抵滁州城下,皇甫晖迎战被擒,滁州被攻克。不久,韩令坤又攻下了扬州、泰州。在西部战场,周军先破唐兵于盛唐(今六安);三月初,又相继攻下了光、舒、蕲、黄等州,寿州更加孤立了。一时之间,战争似乎有很快就可以结束的模样。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淮南人民本来怨恨南唐的横征暴敛,见周兵入境,都很欢迎,有的还备了酒肉,慰劳军队。不料后周将领根本没有吊民伐罪的意思,到处掳掠财物,虐害百姓。淮南人民大失所望,纷纷避入山岭湖泊之中,建立堡垒,把农具做兵器,拼叠纸片用做铠甲,披在身上,同周兵对抗。这种自发的农民武装,当时号为“白甲军”,力量相当雄厚。周军屡次受到他们的打击,有些已经到手的州县,因此又被南唐军夺了回去。

除了“人和”这个基本因素,“天时、地利”也对周军不利。周军从冬季开始进攻,拖到夏天,炎热潮湿的环境,使北方的军队感到很大的不便。攻寿州的部队,因连日大雨,营中积水数尺,士兵和攻城的器械漂没的都不在少数。唐军陆战虽屡受挫折,水军却远非北军可及,他们凭着这个特长,扼守江淮。

刘仁赡的忠烈之举,感天地,泣鬼神。寿州军民泣泪相吊、以死相祭。史料记载说:州民“相率巷哭”,“偏裨以下感德自刭者计有数十人”。南唐李璟,闻仁赡死节,恸哭尽哀,追赠其为“太师、中书令”,予谥“忠肃”,后又追封其为“卫王”,妻薛氏为“卫国夫人”,立祠致祭。

宋代,亦将其列入祭典,加谥“忠肃”。明代,于寿州城内建造了“忠肃王庙”,香火久久不绝。刘仁赡的壮烈义举,被人们世代相传、口口相因,流传至今。对他那“死节守城,大义灭亲”的壮举,有诗赞道:“孤臣拼死与城亡,忠节堪争日月光。试看淮南隆食报,千秋庙貌尚流芳。”

周军胜利的原因:

周世宗伐南唐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主要是他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改革,进行了充分准备,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周世宗精明强干,很有志气,想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有一番作为。

他曾经说:希望做皇帝三十年,用十年时间开拓疆土,用十年时间使老百姓休养生息,用十年时间把天下治理得太太平平。他留心农事,让人用木头刻了农夫、蚕妇的形象,放在殿庭上,以便能够天天看到它,给百姓减轻痛苦。

有一次,他和文武百官在皇宫里会餐。他说:“这两天很冷,我在宫中吃好的饭食,不觉得冷。对百姓没有功劳,坐享天禄,实在感到惭愧。既然不能耕田自食其力,就只有亲临战阵来为民除害,这样心里也许安稳些。”这番话,固然是说他自己,也是勉励那班文臣武将的。

他发动的这场统一战争,不仅得到了本国人民的支持,而且也受到南唐人民的欢迎。何况,周世宗在战前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显德二年(955)三月,他接受王朴的建议,决定要兵伐南唐,但直到十一月才正式命将出征,进行了八九个月的充分准备。

例如,汴水自唐末溃决,自埇桥(今宿州北)东南“悉为污泽”,便组织民夫进行疏导,东至泗上,为进军创造了条件,而且为战后通漕也提供方便。其他,“精练士卒”、“蓄积实边”更是不需细说。

在择将用人方面,周世宗通过深入的了解,做到了知人善任,用其所长,大胆放手,用人不疑。所用李谷是当时有名的干才,在群臣中颇有威望,被任命为前营都部署,是寿州战役的总指挥。最初在寿州城下、山口镇、上窑等地的几次战斗,都打得很好。

后来唐军增援部队赶至正阳,欲断浮桥,李谷恐腹背受敌,决定退兵,这个意见虽然周世宗不满而加以制止,但并没有因此对他不信任,而且随着战事发展的需要,把他原来的官职“知寿州行府事”,改为“判寿州行府事”,提升了一级。

不久李谷患疯痹疾,卧病不起,周世宗还经常派人前往询问国家大事,采纳了他许多有益的意见。又如,周世宗离开寿州时,命李重进继续围攻,命张永德在下蔡扎营声援,但他二人内心不和,配合不好,唐人又从中挑拨离间,想把事态扩大。

李重进有二心的风声,不胫而走,引起了周军中许多人的忧恐。然而,周世宗不信谣言,信任如故。不久,李重进便主动到张永德营中,开诚布公地交换了意见,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为以后的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创造了条件。

整个战役既有预订的周密计划,又灵活执行,不受陈规的约束,打得十分主动。一开始,把寿州作为突破口,集中全力攻打,遇到刘仁赡坚守又改为“围点打援”。后又收缩战线,集中全力攻打寿州,终于胜利。赵匡胤、张永德和向训都发挥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统一大业自古就有,但结果不尽相同,为什么?与淝水之战相比,寿州之战决策正确,时机适当,主攻方向选择恰当,都是科学决策的结果。要想实现目标和结果的统一,必须依靠科学决策。

南唐失败的原因:

南唐,虽为南方大国,但在李璟的统治下,政治日趋腐败,丧失民心,国力削弱,无法抵御周兵。李璟初即位的时候,虔州的农民,就参加了从南汉逾岭而来的张遇贤起义;此后,上江地区又有赵晟的起义,庐陵地区又有吴先起义。到953年“盗贼群起”、“人不堪命”,加之农业歉收,使南唐统治者丧失民心,国力削弱,无法抵御周兵。

战争打起来后,用人问题上又常出差错。先命刘彦贞援救寿州失败,后又任命其弟李景达和陈觉援救,畏缩不前,造成战争形势十分不利于自己。

抓不住战机,处于被动地位。战斗过程中,又没有抓住战机,对来犯的敌军以及时的打击,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固守孤立据点,互不联系,坐而待毙。

由此可见,南唐之败既有政治、经济的原因,又有战略战术的原因,确实不是偶然的。

战事反复的原因:

人心所向是周军最初军事进展顺利的重要原因。周世宗发动的这场统一战争,不仅得到了本国人民的支持,初攻寿州时,还得到了沿途亳、陈、颍、徐、宿、蔡州人民的支持,丁夫数十万协助征战,而且南唐人民也表示欢迎。正如周世宗在《赐江南李璟书》所说,这场战争是“上顺天心,下符人欲”的,因而“兵不告疲,民有余力”,要取得胜利,是有几分把握的。结果两军交战时,便出现了“及周师至,争奉牛酒迎劳”的情况。

周军某些将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任意破坏纪律,失去了民心。已经到手的州县,因此又被南唐军夺了回去。

周世宗发现了这个情况,立即下令整肃军纪,对淮南地区人民进行安抚,又争得了民心。根据实地得到的经验教训,周世宗采取了两项积极的措施。第一是宣布赦免淮南各州的囚犯,取消南唐政府的各种不合理的赋役。这是解决“人和”问题的办法。

从以后的事实来看,他对于招揽淮南人心,确实很加注意。打破寿州之后,下令免缴租税,不追究附近人民反抗周军的问题,还准许家属认领被掳的人口。攻泗州时,禁止兵士损害庄稼;破城后也注意禁止掳掠。很快便做到“秋毫无犯,军民咸悦”。这样“白甲军”的抵抗就逐渐停止了。第二是重用降兵中的水手,让他们教练水战。于是,后周在几个月中间建立了一支水军。

民心不可违,得人心者得天下。自古以来,无论战争与和平年代,安抚民心、争得民心至关重要。

这一年十一月,周世宗第三次亲征淮南,十二月陆续攻下了泗州、濠州、泰州,唐主李璟见大势已去,不得不派使请和,愿割江北诸州、划江为界。三月,和议成。唐之江北十四州六十县二十二万户,悉入于周。

透过战争的硝烟,拨开历史的迷雾,可以清楚地看到:困南唐确有其事,是周世宗柴荣兵伐南唐围困寿州,而不是宋太祖赵匡胤被围困在南唐寿州。当时,赵匡胤尚未“黄袍加身”,仅是周世宗身边的一名将领。在寿州之战中,二者属君臣关系,是统帅与将领的关系,在战争中是指挥全局与局部作战的关系。

然而,二者在结束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统一大业中又有着承上启下的关系,周世宗柴荣为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建立大宋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赵匡胤困南唐”的故事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后来,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历代文人墨客多有美化,故将周世宗演绎成赵匡胤了,这也不难理解。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南北宋志传》和清朝道光年间出版的《北宋金枪传》,都讲赵匡胤的事,并没有困寿州之说。

到了清朝末年,小说《宋太祖三下南唐》,京剧《双锁山》、《刘金定》、《杀四门》、《桃花阵》、《凤台关》,鼓词《双锁山》、《观星》、《阴魂阵》等文艺作品中,才出现了困寿州的情节,故事就是根据这些很晚的戏曲、小说中的情节加工成的。

“赵匡胤困南唐”的故事无疑是周世宗伐南唐之战的缩影和在民间千百年的演绎。然而,“大救驾”却随着“赵匡胤困南唐”的故事流传了下来,并且在寿县也有几说。究竟哪个更合情合理呢?请大家仔细分辨——“救驾”:

后来,民间传说班师还朝的赵匡胤还时时记挂患难时“救了驾的”寿州油饼,于是颁为贡品,着地方岁时献纳。寿州这地方本就物产丰饶,那原料不仅有面粉、猪油、麻油、白糖、冰糖等常用食物,又有桔饼、桂花、青梅、核桃仁、青红丝等珍稀果料。

在制作上,则经过和面、团面、切剂、揉皮、杆摊、包馅、按捺、油炸等十多道工序。外表细酥层叠,似金丝盘绕,内含重糖香馅,细润芬芳,色香味俱佳,如此精工制成的饼儿,已远非昔日可比。遂众口一词,名之曰——“大救驾”。

“大救驾”有贡品之贵,寿州人引以为荣,商家爱制作,外地人乐购买。于是,席宴佳宾,礼馈亲友,且作为一种吉祥之物,非“大救驾”莫属。如今,“大救驾”的制作工艺,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精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