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昆嵛山旅游攻略 烟台昆嵛山保护区:群山深处绘就最美“警”色

2019-04-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是一支为山而生的队伍,这是一支凭山而强的队伍.2012年12月,伴随着烟台市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立,烟台市公安局昆嵛山保护区分局启动筹建.这支开始只有6个人的拓荒队伍,管辖174平方公里的大山以及分布于群山周边36个行政村.1.2万人口.7年来,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硬是在断壁残垣间建起家园,守住了大山的安宁.烟台昆嵛山旅游攻略 烟台昆嵛山保护区:群山深处绘就最美"警"色"劳动取暖"战严冬烟台市公安局昆嵛山保护区分局的营区是一个废弃多年的林校,房子都是上世

这是一支为山而生的队伍,这是一支凭山而强的队伍。

2012年12月,伴随着烟台市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立,烟台市公安局昆嵛山保护区分局启动筹建。这支开始只有6个人的拓荒队伍,管辖174平方公里的大山以及分布于群山周边36个行政村、1.2万人口。7年来,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硬是在断壁残垣间建起家园,守住了大山的安宁。

烟台昆嵛山旅游攻略 烟台昆嵛山保护区:群山深处绘就最美“警”色

“劳动取暖”战严冬

烟台市公安局昆嵛山保护区分局的营区是一个废弃多年的林校,房子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石头房。2012年冬天,他们入驻时只有4间房子可以住人,将要改造的4排石头平房均没有屋顶。

烟台昆嵛山旅游攻略 烟台昆嵛山保护区:群山深处绘就最美“警”色

“可以说是一穷二白,院中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条件十分艰苦。”昆嵛山保护区分局局长于波说,当时他们面对的是漏风的屋顶、坍塌的围墙、满院的垃圾、废旧的门窗,屋里还没有屋外暖和,那一年的冬天也被于波称为“最难熬的冬天”。

烟台昆嵛山旅游攻略 烟台昆嵛山保护区:群山深处绘就最美“警”色

再困难也得立下身,履好职。有着多年部队历练的于波很清楚日子该咋过,兵该如何带。他动员大家,既然坐在室内冷,那就动起来,我们用劳动取暖,先把这个“家”收拾得像个样子。年近半百的他带头去干,锨、镐、锤齐上阵,肩扛、手抬、小车推……他们很快便将自己的营区收拾得整洁起来。

几年来,他们就靠这种不畏艰难、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真抓实干、无私奉献的精神,不等不靠,自我加压,边组建、边发展,边建队、边奋斗,把工作当成事业干、把分局当作家来建,分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如今,昆嵛山保护区分局已从满眼的断壁残垣变成齐整有序的服务区,办案区、监控室、民警办公室、警用装备室鳞次栉比,基础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公和生活环境焕然一新,民警也从开始的6名增加到24名,还有60名警务辅助人员。“守护4A级风景区,我们的民警和营区也得有点品位。”民警刘臻笑着说。

“承包坟头”为防火

观景是休闲,守景是职责,观景者又怎知守景者之难。对于昆嵛山保护区分局的民警而言,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护林防火,每年10个月的防火期,第一战是清明节期间的防火。

清明防火,最大的隐患是上坟烧纸。分局就从坟头抓起,将所包的两个辖区村的坟头逐一统计造册,3个坟场、97个坟头分包给全局每位民警和警务辅助人员。临近清明时节,他们提前下发明白纸、宣传车进村、入户广泛宣传,通过用鲜花祭拜的方式代替用纸钱和鞭炮祭拜,减少上坟烧纸带来的隐患。

每年清明节前后的四五天,全体民警、警务辅助人员每天都在清晨四五点钟到达所承包的坟地守着。山中蛇虫多,天还没亮,他们就守在坟头上,对于女民警来说更是个考验,“说实话,是有点害怕,下半夜就开始在那坟地上站着,又冷又怕,不过我们经常把上坟的人吓一跳。”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女民警说。他们逐个劝阻上坟烧纸者,村民们被这种敬业精神所感动,大都改为以献花的方式祭拜。

去年清明节,一名身在外地的成功人士要回老家为祖先竖碑,大搞祭祀活动。民警得知这一信息后,先后3次以不同形式向其讲明昆嵛山的防火要求。为彻底杜绝其烧纸的隐患,分局以四班轮流驻守的方式整整在其祖坟看守了48小时,直至此人离开当地才放心收兵。

为防患于未然,昆嵛山保护区分局组建了40人的防火应急中队。每年清明过后,景区会迎来持续到深秋的旅游高峰。随着新的森林防火季的来临,相关消防训练也拉开了帷幕。1400米的山坡,几十公斤的串联水管,这是对体能的考验,也是对专业能力的考验,为不断提高队伍森林防火的能力,分局严格按照消防队员的训练标准对民警、警务辅助人员以及防火应急中队进行训练。

通过训练和实战演练,这支队伍如今已成为保护区森林扑火、应急救援重要的应急小分队。分局政委姜诺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希望这支小分队永远也没有用武之地,但他们时刻都保持着临战状态。”

除夕是阖家团圆的时刻,喜庆的鞭炮也成为最让民警揪心的警情。昆嵛山保护区分局实行24小时在辖区值守制度,年夜饭饺子也得轮班吃,每人吃饭的时间不得不控制在10分钟内,对于“抢吃年夜饭”,大家也都习惯了。

“1 4 N”模式前移警务

守护大山虽然条件艰苦、交通闭塞,但阻挡不住昆嵛山保护区分局民警干事创业的激情与睿智。他们不仅要护林防火、景区巡查、深山救援,更要具备公安机关必备的业务技能,更需要有开阔的视野、缜密的思维、准确的判断。

地广、山高、人稀、兵少,万余名群众分布在群山周边,居住跨度大且分散,处警的及时性很难保障。分局因地制宜,把“1 4 N”和农村“一村一警务助理”的要求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内涵。据分局政工室负责人于豪伦介绍,他们将辖区36个村分成4个片区,每个片区设1个警务工作站,负责周边8至10个村的警务工作。

警务工作站实行“1 4 N”模式,即1名民警、4名警务辅助人员、多名警务信息联络员。警务信息联络员由农村警务助理、网格员、村两委成员、林区分场负责人及林场家属院保卫人员等组成,这支队伍目前已经发展到156人。

前移的不仅是警务,分局还将公安网、互联网接入警务工作站,民警、警务辅助人员可随时随地开展信息采集、录入、网上浏览以及一系列信息化应用工作,实现日常工作与采集信息同步运行。警务工作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民警、警务辅助人员在警务信息联络员的配合下,还根据农村村民生活特点,实行“3×2”弹性工作制,即充分利用早中晚3个时段各2个小时开展入户走访等工作,提高社区警务工作效能。

一些小矛盾、小纠纷,群众不用打110报警处理,在警务工作站就可以解决,群众一些办证、咨询的事项也可以就近解决,实现了“综合治理综合治、社会治安社会抓”的良性循环。

分局还在警务工作站设立技防监控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孔政介绍,他们自2014年投入“天网”建设,目前各自片区的主要道口、重点部位监控全部接入,工作站人员对分包村庄治安状况实行巡查监控、分析研判,可及时发现、快速处理各类治安警情,提高了对辖区社会治安的动态管控能力。

“警民巷”里涌真情

把群众当亲人,把驻地当故乡。在部队多年养成的拥政爱民传统,使于波对警民关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广泛的关注,他说:“驻地群众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后盾,把群众的事办好,是公安机关的本分。”

昆嵛山保护区分局入驻东殿后村后,走访便成为民警的常态,这个村有465户1382人,是辖区最大的村,大山里的贫苦使得年轻人都外出谋生了,平时能见到的大多是老年人。村里穷,村容村貌也特别差,一条主干道最宽处不足5米,并且道两边各有一条地上排水沟,平时异味难耐,雨天污垢成河……为让群众有一个好一点的生活环境,分局党委决定为村里改造这条路。

说干就干。为节约开支,分局全警动员,除值班执勤人员外全部参加修路,能人工完成的全部由分局来干,他们将近200米的路段分配给各单位,定标准、定时限,快速推进。

“我们几十人在干活,村里的老人就站在旁边,能打下手的打下手,干不动的就端茶倒水。当时的情景就像电影里老区人民当年支前一样。”政委姜诺说起这事颇为动情。半个月后,排水管道入地,路面铺上大理石,“警民巷”通了,警民的关系更近了。

这里的发案都是涉农的“小案”。于波说,这样的小案件,却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他们破过一些偷羊偷牛的案件,这些牛羊是失主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如果丢了,对失主无疑是个沉痛的打击。于波称,分局坚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盗窃、毁农、坑农等“小案件”入手,把群众身边发生的“小案”当作大案要案来办,实行同步上案,部门联动,侦查手段融合,做到快侦快破。

据统计,分局成立以来已办理各类处罚案件122起,为当地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2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