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地理学思想 百思 | “因地制宜”是地理学科思想吗?

2019-08-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思想是思考的产物,它是一系列系统思考的结果.学科思想是对某学科性质.特征.基本规律的高度的概括和升华,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的精华与核心.所谓地理学科思想,是在地理学科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等活动中所形成和运用的理念.它基于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和原理,由具体教学内容.基本问题入手分析深入而来,能向上位归纳到哲学思想的层面,也能有哲学而向下演绎到具体的基本知识点,因而在地理学科中具有统摄作用. (周兴华,2016)因地制宜地理学思想 百思 | "因地制宜"是地理学科思想吗?在江苏

思想是思考的产物,它是一系列系统思考的结果。学科思想是对某学科性质、特征、基本规律的高度的概括和升华,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的精华与核心。

所谓地理学科思想,是在地理学科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等活动中所形成和运用的理念。它基于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和原理,由具体教学内容、基本问题入手分析深入而来,能向上位归纳到哲学思想的层面,也能有哲学而向下演绎到具体的基本知识点,因而在地理学科中具有统摄作用。 (周兴华,2016)

因地制宜地理学思想 百思 | “因地制宜”是地理学科思想吗?

在江苏省地理高考试题中,2014年和2017年共同出现了“因地制宜”思想。试题如下:

2014年试题:

2017年试题:

吴殿廷先生(1993)认为:地理学经历了古典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地理思维方式。古典地理学是以整体思维为主的科学,这种整体思维是在缺乏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笼统的、模糊的思维,因而常带有神秘色彩的荒诞成分;近代地理学是以差别思维为主的科学,即是以区域差别为依据,强调分门别类地进行剖析和寻因索的地进行解释的科学;现代地理学是以辩证思维为主的科学,即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联系、协同和相互作用,这是辩证的整体思维,即系统思维。

因地制宜地理学思想 百思 | “因地制宜”是地理学科思想吗?

所以,地理学科思想也经历类似三个历史阶段:一是早期混沌的整体思想,二是探寻区域差异和人地关系的因果思想;三是辩证的整体的系统思想。

因地制宜是一个成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即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因地制宜地理学思想 百思 | “因地制宜”是地理学科思想吗?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强调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根据前述学科思想的初步界定,以及地理学科思想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因地制宜”思想形成历史久远,但内涵模糊宽泛,它是一个观点、一个原则,也可能是一个偶然爆发的灵感。但它体现的是“缺乏具体分析基础之上的笼统的、模糊的思维”。

所以,在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第90页上有这一段文字:“尽管当时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是思想,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例如,在中国古代,逐步有了保护动物和因地制宜等主张。”

所以,“因地制宜”不是地理学科思想,它只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混沌的整体性反映,从表面看来,它几乎可以“通吃一切”,而实际上,面对具体事实,它很难给出清晰而明确的办法或措施!正如当一位专家站在高处,面对苍茫大地对身边等待发展方案的人说:“此地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接下来该怎么办!“因地制宜”如此,“天人合一”、“因时制宜”等等也是如此。

我们赞赏、折服于先人的智慧,但却不能因此而将他们的“混沌”继续去掩盖科学所追求的“清晰”。我们也不否认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但“因地制宜”因其虚无的前提、虚无的应对措施以及无法捕捉的思维过程,注定了它无法脱离其所根植的含混与模糊。

“因地制宜”是那些智慧的先人对人地关系的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只是一个“科学的萌芽”,它还不能称为一个能体现地理学科本质、辩证的、具有系统内涵的地理学科思想!如果我们还因为它的“混沌”而将其视为一种“高位”的“包容一切”,那么,这不仅会在地理教育方向上走入地理泛化的歧途,还会使地理学这一门学科显得毫无“思维含量”、肤浅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