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

2018-01-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全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烈士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创建的著名根据地.自1927年弋(阳)横(峰)暴动胜利初建根据地至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斗争历时十年,其范围东至大海,西临鄱湖,南达武夷,北抵黄山,横跨闽浙(皖)赣四省边区八十余县.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成就,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被***同志高度赞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全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烈士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创建的著名根据地。自1927年弋(阳)横(峰)暴动胜利初建根据地至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斗争历时十年,其范围东至大海,西临鄱湖,南达武夷,北抵黄山,横跨闽浙(皖)赣四省边区八十余县。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成就,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被***同志高度赞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和“苏维埃模范省”。闽浙赣革命斗争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它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革命精神,培

育了光荣的革命传统。横峰作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省会所在地,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革命遗址遗迹,主要分布在横峰县葛源镇葛源村和枫林村两地,共50余处,其中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含四个网点),现将重点革命旧址介绍如下。

红军操场位于葛源镇枫林村,占地10500平方米。场东头和四周有高大枫树和苦珠树,共160余棵。

红军操场又名红色广场,是红军操练和苏区军民群众集会的地方,每逢节日和红军凯旋归来时都在此召开庆祝大会、文艺演出,体育运动会也在这里举行。当年闽浙赣省《工农报》总编辑徐跃曾写《说红场》诗一首:“这是一个广漠无际的红场,这儿有战争生活的宝藏,这儿充满了壮烈的叫喊,这儿放射出血样的光芒!它不是有闲阶级歌吟的园地,它不是公子哥儿沉醉的摇床。这儿没有甜蜜的美梦,这儿没有风月的词章,它像冲锋陷阵的号角,它像一盏明亮的红灯,它鼓舞着指引着劳动大众,战斗、前进、走向光明!让我们打开这丰富的宝藏,让我们沐浴着胜利的光芒,让我们发出冲锋陷阵的号角,驰骋在广漠无际的红场。”场内西头这座司令台,建于1933年初。同年的11月18-20日 ,闽浙赣省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枫林村召开,会议期间举办了“全省群众武装展览会”,展览了省兵工厂制造的新式枪炮和各地群众自制的枪枝地雷。展览会还进行了地雷演习和武术比赛。1934年10月24日,方志敏同志站在司令台上,最后一次向群众告别,率师北上抗日。不久,闽浙赣省党政军机关也撤离了枫林村。

红场司令台于1934年10月葛源失陷后,被***军队破坏,解放后已修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国家文物局拨款进行了重点维修。

位于葛源镇枫林村,占地700平方米。前有院子和朝门,房屋分前后两幢,中间有一个天井,有房十二间, 内设政治部、政委室、司令员室、军长室、传达室、办公室等。前厅左则偏房为军区政治保卫局旧址。

1932年11月,中共闽浙赣省委成立,根据武装斗争的需要,执行中革***命令,将赣东北省革命***改为闽浙赣省军区总指挥部,习惯上称省军区司令部,为省苏维埃政府所属直接领导军事斗争的机构。先后任省军区司令员的有唐在刚、方志敏,政委有曾洪易、方志敏,政治部主任有聂洪钧等,参谋长邹琦、栗裕等。

该旧址于1999年8月按原样修复,并进行原状陈列,开辟了《闽浙皖赣苏区军事建设史》辅助陈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军区官兵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位于葛源镇枫林村,占地1000平方米,四周筑有围墙,大门两边书写了一幅对联:“坚决执行党的进攻路线,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攻”。大门内是一个小院子,院内栽了高大丰腴的芭蕉。旧址房舍为一字形平房,内设省委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和白区工作部等机构。曾任***的方志敏卧室兼办公室内,还留下主人睡过的四轮架子床,墙壁上糊着《工农报》、《红色东北》报。

中共闽浙赣省委是在中共赣东北省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的鼓舞下,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以弋阳和横峰为中心,于1927年12月10日,领导了赣东北起义,创建了革命军队和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创立后,先后成立了弋阳、横峰两县县委和苏维埃政府。1928年5月,敌人开始向根据地大举进攻,方 志敏等领导人率领只有一个连的红军队伍,以磨盘山为依托,与敌周旋奋战,在一年时间里,不仅多次粉碎了敌人的疯狂“围剿”,而且使根据地不断扩大到信江流域各地。1929年3月和10月,在弋阳县漆工镇分别成立信江特委和信江苏维埃政府。1930年7月,党中央决定将信江特委和设在景德镇的东北特委合并,在弋阳县芳家墩组成赣东北特委,同年8月1日,成立赣东北特区革命委员会,红军独立团也扩编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1931年2月,赣东北特区党政军机关迁至葛源镇,同年9月和11月,党中央指示成立中共赣东北省委和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随着军事上的不断胜利和根据地范围已发展扩大到闽、浙、赣三省边区,1932年11月,经党中央批准,将赣东北省易名为闽浙赣省,机关地址迁至枫林村。同年12月,党中央又将皖南特区划归闽浙赣省委,构成了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并做出了巨大成就,曾受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表彰。

闽浙赣省委于1932年底迁至枫林村,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葛源失陷,省委撤离枫林村流动在横峰的槎源坞,德兴广才山和鄣公山区,转入领导闽浙赣边区的游击战争。历任中共闽浙赣***有万永诚、曾洪易、方志敏、关英。

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于1996年12月,经***批准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997年由省文化厅、国家文物局拨款维修,同时开辟了《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陈列》、《黄道生平事迹陈列》。2001年12月被省委、省政府公布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葛源镇枫林村,占地880平方米,四周筑有围墙。大门为一座高大的八字形朝门,门内有一个小院子,院内栽种了几株枣树,搭了一间马棚。房舍呈工字形,正房横摆,左右偏房竖设,建筑面积共664平方米。内设省苏政府办公室、财政部银

闽浙赣苏维埃政府,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长期的武装斗争逐步建立起来的。1927年12月底,方志敏、黄道等在弋阳、横峰两县发动了著名的“弋横起义”,随后成立了区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土地分配法》和《平债法》, 1929年10月,成立了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机关由弋阳芳家墩迁驻横峰葛源。1930年8月,遵照中央决定,闽北苏区和赣东北苏区合并,信江苏维埃政府改为赣东北革命委员会。1931年11月,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改建为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任***。1932年11月19日,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易名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机关驻葛源枫林村,先后直辖闽北、皖赣、皖南3个分(特)区苏维埃政府(下辖21个县苏维埃政府)和15个县苏维埃政府。发展到闽浙皖赣四省边区五十多县的广大地区。省苏还设立了适应工作需要的各个工作部门。其间,颁布了《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暂行刑律》、《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优待红军条例》和各项决议案。

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于1932年底由葛源村迁址枫林村,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葛源失陷而撤离。由于苏区失陷,为适应游击战争的形势,省苏维政府于1935年春撤销。先后担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的有方志敏,省苏副***的有汪金祥、余金德、徐大妹。

1990年2月省文化厅拨款将旧址收归国有,并于次年进行维修,陈列开放。1999年8月,国家文物局拨款重点维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葛源镇枫林村来龙山上,占地5000平方米。从红军操场西端拾级而上,经过蜿蜒曲折的盘山小道,到达来龙山顶,便见有一座六角形小亭,亭内竖了六面碑石,正面刻有为革命捐躯的烈士名单。烈士纪念亭四周古木参天,浓荫如黛,掩映着烈士的英灵。烈士纪念亭建于1933年初,与山下的红军操场同时建成。为纪念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建造了这座具有民族风格的纪念亭。当年方志敏同志常到这里做操。

烈士纪念亭自建成后,直到1934年10月葛源失陷时被毁,解放后找到失落的碑石后重修,恢复了原貌。

1985年4月25日经横峰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葛源村葛溪河畔,占地6000平方米。园内有六角亭、荷花池、游泳池、枣林等景点。

列宁公园建于1931年春,是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葛源人民群众休息娱乐的场所。当年身为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的方志敏亲自筹建了这座公园,并命名为“列宁公园”,它是我党历史上最早建造的人民公园。公园建成后,赣东北赤色运动会的游泳比赛项目,就是在这个游泳池进行的。前面这棵高大茂密的梭柁树,巍然屹立在凉亭边,

而栽种这棵树的主人正是方志敏同志,方志敏选种这棵树的寓意是很深的。据民间传说,梭柁树本是月宫的仙树,砍不倒,折不断,万年青。它象征着中国***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百折不挠,无可阻挡,必定胜利。

列宁公园自建成后,直到1934年10月葛源失陷逐渐荒废,现已得到修复。1985年4月25 EI经横峰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省建设厅拨出捐款对列宁公园进行了重点维修。

位于葛源镇葛源村,革命烈士纪念馆旁。占地1200平方米,原为杨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泰昌年间。大门上首写有黑色正楷校名“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大门前是一个操场,操场两边院墙上写有一米见方的大字标语:“造成红军铁军骨干,争取革命战争胜利”。室内

有门厅、厢房及两排对称的六个教室。

“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前身为信江军事政治学校。1931年由弋阳芳家墩迁往葛源镇,校名为彭杨军事政治学校。1933年初,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先后担任过校长的有邹琦、江枫、彭干臣;先后担任过校政委的有方志敏、邵式平、舒翼、涂振农、刘鼎等。军校自创办以采,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人才约1500多名。在该校毕业的有饶守坤、吴克华、方震、黄立贵、洪涛等我军高级将领。红五分校是我党较早创办的军校之一。

该旧址于1986年、1991年省文化厅拨款修复,1987年在旧址内新增红五分校辅助陈列室一个,全面介绍了军校沿革、教学训练情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江西省国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