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嘲讽大陆】仰望张忠谋“开挂”人生 张汝京生不逢时?

2019-08-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谈起张汝京与张忠谋这两位被海峡两岸各自称之为"半导体教父"的重量级人物,行业内有各种各样的评论.总之,这两位"教父级"人物的半导体人生,恩恩怨怨贯穿其中,让人颇有些"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两人都为两岸各自的半导体业者崇敬,都缔造了两岸各自引为荣耀的半导体代工明星企业,都曾有过被无数人赞美的盛誉.所不同的是,一个稳坐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观风摩雨棹桨驶航至今脚步不停歇,一个"三起三落"不断被资本博弈遭"抛弃"

谈起张汝京与张忠谋这两位被海峡两岸各自称之为"半导体教父"的重量级人物,行业内有各种各样的评论。总之,这两位"教父级"人物的半导体人生,恩恩怨怨贯穿其中,让人颇有些"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两人都为两岸各自的半导体业者崇敬,都缔造了两岸各自引为荣耀的半导体代工明星企业,都曾有过被无数人赞美的盛誉。

所不同的是,一个稳坐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观风摩雨棹桨驶航至今脚步不停歇,一个"三起三落"不断被资本博弈遭"抛弃"。喜剧和悲剧,从来都是人生发展顶峰的两极,但这不是最后的结果,人生的大幕还远远没有到终场的时候。

在张忠谋创办他的台积电之前,半导体生产的模式从前端设计,到后端芯片生产,都是由一家工厂独立完成的,例如 Intel、和三星这样的企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IDM(整合元件制造商 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模式。如果半导体产业按照这个模式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半导体产业链格局。而改变这个规则的人就是张忠谋。

56 岁开始创业的张忠谋,不但一出手就改写了半导体产业格局,而且一手缔造了第一座代工厂台积电,而且成为全球华人最会赚钱的公司。2015 财年,他的台积电以 1671 亿营收获得净利润 604 亿,其利润规模超过了台湾最大企业鸿海精密,是鸿海(营收 8872 亿,净利润 231 亿)的 2.

6 倍;是华为(华为营收 3950 亿,净利润 369 亿)的 1.6 倍;是腾讯(营收 1028 亿,净利润 288 亿)的 2 倍多,也领先阿里 2016 年财年(营收 1011 亿)427 亿净利润将近 180 亿(注:货币单位均为元 / 人民币)。

获利能力可谓冠绝群雄,而这样的获利能力,对台积电来说,已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保持了几十年。

张忠谋在他的自传里曾这样形容自己:8 岁以前逃了 3 次难,住过 6 个城市,换了 10 个学校。历经战争、穿越战线,但同时也有过快乐的童年和慷慨激昂的中学生活。他的青年时代可以用以下轨迹来寻踪:

18 岁进美国哈佛大学。

19 岁入麻省理工学院。

24 岁进入半导体产业。

27 岁进德州仪器公司。

30 岁到斯坦福读博士,圆了自己的"博士梦"。

33 岁博士学成,回到德仪。

据说张忠谋踏入半导体界是源于"一块美金"的故事。24 岁找工作时,他得到了两个"自己感到满意的 offer",一个是鼎鼎大名的福特汽车,一个是叫"希凡尼亚"的半导体公司,公司不怎么有名,但给的待遇更高,比福特高出一美金。

在要求福特"提高起薪"的要求被拒后,年轻气盛的张先生,一气之下去了多给他一块美金的"希凡尼亚",进而一脚踏入半导体产业。这也让他在后来屡生感叹:"人生的转折点,有时竟是这么的不可预期!一时冲动的青年感情,就让我和半导体结了一生的缘!"

41 岁那年,张忠谋登上了新高峰,成为德仪统领 3 万多员工和全球半导体业务的副总裁,也是这个世界 500 强企业的第三号人物,以及美国大公司职位最高的华人。之后,世界半导体产业迎来了中国人 Morris Chang(张忠谋英文名)的新时代。

54 岁时张忠谋受邀回台湾担任工研院院长一职,两年后不甘寂寞的他创办了台积电,从此再次在世界半导体业顶天立地。如果说德州仪器时代,他是改变游戏规则的人。台积电时代的张忠谋,则是创造产业模式的人。在这里,他改变的不仅仅是规则。

首先,他把晶圆代工厂变成一个依赖度很高的专业。其次,他让新进入半导体业的人,不再需要投资晶圆厂就能创办半导体公司。这两个转变推动的是两个产业的崛起:半导体代工(Foundry)和无晶圆制造设计公司(Fabless)产业。

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总结张忠谋对世界半导体业发展的贡献是:不但创造了自己的行业,也创造了客户的行业。称赞他一口气创造了两个工业:第一个是晶圆代工业,第二个是无晶圆厂设计业。

1987 年张忠谋创立台积电时,几乎没有人看好。在当时,全世界半导体企业都是一样的商业模式。Intel,三星等巨头自己设计芯片,在自家的晶圆厂生产,并且完成芯片测试与封装。而张忠谋开创了晶圆代工(foundry)模式,"我的公司不生产自己的产品,只为半导体设计公司制造产品。"这在当时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那时还没有独立的半导体设计公司(Fabless)。

在张忠谋之前,半导体产业没有人讲代工,所有的 IC 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做。可是张忠谋却说,今后的方向,IC 设计和 IC 制造分开,IC 和 PC 一样,也可以 OEM。"Intel 设计一个 CPU 很厉害,但是生产 CPU 不厉害,我的成本是他的一半,我的品质比他的好两倍,我可以帮你去代工。"张忠谋当初讲这句话,在台湾基本上没有人相信,没有远见的人都不相信。

张忠谋是一个可以"改变世界规则"的人物。例如为 AMD 为什么有资格跟 Intel 竞争?就是有张忠谋这样的人与之合作。因为 AMD 只要设计出好的产品就行,它与 Intel 比设计,张忠谋的台积电和 Intel 比制造。

只要 AMD 的设计做的好,台积电的制造技术又好过 Intel,所以 AMD 就可以咬住 Intel,打出自己的品牌。更何况张忠谋的台积电制造成本比 Intel 低很多,但公司的毛利还能达到 50%。可以说,是张忠谋定义了这个产业,是他改变了全世界半导体产业的"游戏规则"。

张忠谋在掌门台积电的三十年时间里,也有两次辞任与复出(所谓"两落两起")的经历。所不同的是,每次张忠谋都能在危险时刻显身手,化险为夷,在世界第一的宝座上一直做到今天。

张汝京也是一位在大陆被称之为"半导体教父"的传奇人物,最近有媒体称他为"三落三起"。为什么不是"三起三落"?我想这是寄寓了行业对他的企盼,企盼他在未来再扬帆启航,创造又一个辉煌。

张汝京在 52 岁离开台湾到上海创办中芯国际,当时他是中芯国际编号 000001 的员工。在他的会客室里挂着一副对联"中兴华夏半导体,芯系全球高科技",这也许是他的中国梦。他做到了,他在全球资金流向中国的大趋势里,成为一个崛起最快的半导体明星。

用了不到 5 年时间,张汝京带领中芯国际在上海盖了三座 8 寸晶圆厂,又买下摩托罗拉在天津的一座 8 寸厂,另外,在北京盖起了一座 12 寸晶圆厂。他的梦想是要在大陆建成十大芯片厂。

以下是他创造的辉煌:

2003 年,中芯国际的营收为 3.65 亿美元,虽然与行业龙头的差距还远,但高达 6.3 倍的年营收成长率,使其成为全球成长力道最惊人的晶圆制造公司。

2004 年上半年,中芯国际的营收已达 4 亿美元,超越其 2003 年全年的业绩。

2004 年 3 月在香港和美国两地挂牌上市时,根据 IDC 的研究报告,在 2004 年第三季度,中芯国际产值已经超越新加坡特许半导体,晋身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成为晶圆制造业的"探花"。

30 多年前,张汝京也是在进入德州仪器后,开始了他与半导体的不解之缘。今天他要将自己的经验,全部用于发展大陆的半导体产业。身为德州仪器的建厂前锋部队,张汝京先后在美国、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地建造并管理近 20 座晶圆工厂。所以行业内人士冠他以"盖厂高手"美誉。

张汝京在中芯国际的第二次创业(第一次是回台湾创办世大半导体,后被台积电收购),缔造了他身为"中国半导体教父"的一段传奇人生,虽然他在创业后的第九个年头选择了"离开",但他对中国半导体产业作出的贡献至今仍为人不忘。

如今的中芯国际,已跻身世界领先的晶圆代工企业前五名,也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晶圆代工企业,可提供 0.35 微米到 28 纳米不同技术节点的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在上海建有一座 12 吋晶圆厂和一座 8 吋晶圆厂;在北京建有两座 12 吋晶圆厂;在天津和深圳各建有一座 8 吋晶圆厂;在江阴有一座控股的 12 吋凸块加工合资厂;在意大利有一座控股的 8 吋晶圆厂。

这些成绩的取得,谁能说与张汝京当年在浦东一所农田里打下的第一个桩没有关系呢?

半导体"教父"之间的恩恩怨怨

张汝京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莫过于他与张忠谋之间的恩恩怨怨。张汝京在加入德州仪器的时候,张忠谋已是德州仪器的资深副总裁,可以说是他老板的老板的老板。张汝京在中芯时还记得他在德仪的老板是 Martin Cooper,Martin 的老板叫 Kirk Pond,Kirk 的老板是 Ron Richie,Ron 的老板才是 Morris Zhang,即张忠谋。

1987 年,张忠谋回台湾创立台积电。1997 年,张汝京也提前从德州仪器退休,创办了台湾世大半导体公司,并在短短三年时间带领公司实现赢利。2000 年 1 月,在张汝京不知晓的情况下,世大大股东中华开发将该公司以 50 亿美元的高价卖给了竞争对手台积电,张汝京认为是张忠谋伙同中华开发抢走了世大,这被业界看作是"两张"结怨的开始。

张汝京选择了到大陆二次创业。2000 年 4 月,他在上海创办了中芯国际,并从台湾挖来一大批技术骨干,包括前台积电员工,这让张忠谋感到不快。在此后长达 7 年的诉讼中,台积电一直把张汝京的中芯国际至于被告位置,控告中芯国际从创立开始就一直利用台积电前员工非法盗用其知识产权。2005 年,中芯国际主动伸出橄榄枝选择和台积电和解,根据当时签署的和解协议,中芯国际将向台积电支付 1.73 亿美元赔偿金。

但是两家第一次和解协议仅过了一年多时间就被撕毁。2006 年,台积电以中芯国际不遵守和解协议为由,再次把中芯国际告上法庭。拖了 3 年多,一审诉讼结果终于出台,中芯国际被判败诉,台积电胜诉。中芯国际在一审败诉的情况下,再次向台积电伸出了和解的橄榄枝,但是这次和解的代价是张汝京"下课"。但对这次"下课"最好的一个诠释,是两位半导体教父的"恩怨"从此划上了一个句号。

以前曾有人问过张汝京,"如果你在大陆碰到张忠谋会说什么?"张汝京想了想说:"我会说欢迎你回内地。"这句话终于一语中的!张忠谋在他的台积电登陆上海(八吋生产线)13 年后又选择了再次重返大陆,不过这次手笔更大,将投资 3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95 亿元)在南京建立一座 12 英寸晶圆工厂及一个设计服务中心。

在全球制造业不景气和大陆"红色供应链"的双重挤压下,此前一直"傲视群雄"的世界半导体龙头台积电,终于放下了身段。对此张忠谋感慨,"即使现在去也已经晚三星一年,但再不登陆,未来恐将毫无竞争力,实在是时间已晚,不得不去。"来晚了还振振有辞,应了那句老话:姜还是老的辣!

成功的人生没有句点

再说这边的"半导体教父"张汝京,在中芯下课不到五年后又复出,这是他的第三次创业。与前两次创业不同的是,这次创业是专注于半导体的最上游半导体材料。这起总投资 68 亿美元的上海新昇半导体项目目标是致力于研究、开发适用于 40-28nm 节点的 300mm 硅单晶生长、硅片加工以及外延片制备,建设 300 毫米半导体硅片的生产基地,实现 300 毫米半导体硅片的国产化。

新昇半导体一期目标是月产能为 15 万片 12 英寸硅片,最终目标是形成 300mm 硅片 60 万片 / 月的产能,年产值达到 60 亿元。

这是一个门槛相当高的项目,从某种意义上看不亚于代工产业。基础原材料是国内发展半导体的一块短板,国内研发往往可以过关,但在量产时就会有设备和技术上的种种障碍。从新昇半导体的最新进展看,他们已经完成了月产 1 万片的工艺研发配置,预计到 2017 年底可达到月产 12 万片的产能规模,第三期目标为月产 60 万片。

这对于国内半导体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利好。可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再次传出了张汝京"下课"的消息。有媒体惊呼:三次的创业,几乎一样的结局!

导致张汝京下课的背景坊间有各种传闻,但有一个说法比较靠谱,资本与人才之间的矛盾、或者说是资本与经营者所追求产业化的最大利益不一致导致了张汝京的这次"下课"。

到底是追求资本投资效益的最大化,还是埋头苦干追求产业发展的最优化,在舆论来看始终是一场"雾里看花",很难有定论。

但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这位"教父"会从此隐身江湖吗?笔者认为答案是不会,因为对岸那位"教父"又回来了,老师不休息,学生怎会全然身退呢?我们衷心期待张汝京的第四次启程。

结语

2001 年笔者随中国半导体代表团访问台湾,正值台积电大陆投资案报立法院审批过关的敏感时刻,访问台积电的计划没有实现。但台湾业界的朋友还是驱车带着代表团成员绕道在新竹市郊一座大楼附近停了下来,指着这座大楼对我们说,这就是张忠谋居住的大楼,联电的大佬曹兴诚也住在这座大楼里。

大楼很高,约有三十几层,楼面很宽很厚,像是一座"万里长城"。我们在仰视,也在思索,什么时候我们大陆也能产生一位能够带领中国半导体产业、改变世界规则的"教父级"人物?15 年过去了,答案也是肯定的。

我们的半导体产业在这 15 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岸产业的差距不但在一步步减小,而且在有些方面跑到了前面。我们的进步让对岸同行感受到了紧逼的气势。

只是,对岸那位"教父"仍在不知疲倦的工作,为了继续在世界领先。而我们的"教父"虽然"三落三起",但为大陆半导体产业作出的贡献可谓迄今还无人超越。你像一刻蜡烛,点亮了行业,然烧了自己。我们祝愿张汝京,成功的人生没有句点,智者选择的路永远是——攀登。

更多最新行业资讯,欢迎点击与非网《今日大事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