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评价李白】司马承祯与李白的忘年交

2019-07-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司马承祯(647年~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唐代河内温县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唐玄宗开元年间,司马承祯身为道士却是帝王师,年高德劭,名望达到了高峰.而李白这位大唐诗仙,正值青春年华,刚刚开始他的仗剑出蜀.进京求仕之途.两位杰出的人物,不经意间的一次相遇,结下了深厚的忘年之交.[司马承祯评价李白]司马承祯与李白的忘年交  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离家远行,经巴渝.出三峡,抵达江陵,慕名拜访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于开元九年(721年)第三次奉诏晋京,被唐玄宗

  司马承祯(647年~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唐代河内温县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唐玄宗开元年间,司马承祯身为道士却是帝王师,年高德劭,名望达到了高峰。而李白这位大唐诗仙,正值青春年华,刚刚开始他的仗剑出蜀、进京求仕之途。两位杰出的人物,不经意间的一次相遇,结下了深厚的忘年之交。

【司马承祯评价李白】司马承祯与李白的忘年交

  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离家远行,经巴渝、出三峡,抵达江陵,慕名拜访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于开元九年(721年)第三次奉诏晋京,被唐玄宗留于内宫,受其“法箓”,问以养生延年之事。

翌年,玄宗临幸洛阳,命司马承祯随驾东行,开元十一年三月,年近八旬的司马承祯厌倦都市嚣烦,鄙视利禄,坚请回转浙江天台山。开元十三年路过江陵,恰好李白也到达此地,闻讯专程拜访宗师。司马承祯不仅道行深厚,而且文采飞扬,出口成章,诗文飘逸如仙,李白与之一交谈,顿生敬慕,即把自己的诗文呈上请其批阅。

【司马承祯评价李白】司马承祯与李白的忘年交

司马承祯见李白器宇轩昂,举止不凡,已十分欣赏,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夸李白有“仙根”。

李白得到宗师赞誉十分兴奋,当即写就《大鹏遇稀有鸟赋》一诗,序云:“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稀有鸟赋》以自广。”赋中写道:“伟哉鹏乎!

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网;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扬。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以“大鹏”自比,以“稀有鸟”比司马承祯,抒发自己大鹏展翅的宏大志向。这是李白的第一篇成名大作。

此次会面对李白影响很大,李白表示要跟随司马承祯神游八极,“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从此两个人结为忘年交,互有诗赋往来,司马承祯把李白列为他所结识的诗歌圈子“仙宗十友”之一。在司马承祯的这个文学圈子里,李白认识了“四明狂客”贺知章,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诗仙李白之名随之传遍天下,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江陵一别后,两个人未再见过。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唐玄宗召司马承祯到京都问道,深感天台山路途遥远不便,命他在济源王屋山建阳台观,让其住持修炼,并让其妹玉真公主跟随宗师学道。

李白闻之,写下一首《送司马炼师归天坛》:“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诗见焦作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谭怀志·卷十七》)。

公元735年,司马承祯在阳台观去世,葬于王屋山松台。司马承祯仙化以后,李白没有忘记司马承祯,没有忘记天台山,也没有忘记恩师最后修道至羽化的王屋山阳台观。

他于天宝年间多次登天台山,瞻仰司马承祯修道遗迹,写下了许多歌颂天台山的好诗。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等人同游司马承祯最后的修道处王屋山阳台观,李白瞻仰了道观内墙上司马承祯亲手所画的巨幅山水壁画,画中山形巍峨,云气升腾,仙鹤飞舞,涧壑苍松,而老师司马承祯已经仙逝,无缘再见,遂有感而作《上阳台》四言诗,并亲笔书写成帖,以此来纪念这位老师和忘年交。

  这幅李白唯一的传世书法真迹《上阳台帖》,目前珍藏在故宫博物馆。《上阳台帖》纸本,草书,内容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上阳台帖》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

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飘逸之态跃然纸上。《上阳台帖》引首有清乾隆皇帝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后纸有宋徽宗赵佶、清乾隆皇帝题跋和历代名人印款。《上阳台帖》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入张伯驹手,新中国成立后献给中央国务院,1958年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可谓是国家顶级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