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

2019-09-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 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 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

“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 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

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

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

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

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

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 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

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 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

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

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

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 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须得细加体会和分析。

    罔两问景曰①:“曩子行②,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③?”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④?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⑤?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⑥,栩栩然胡蝶也⑦,自喻适志与⑧!

不知周也。俄然觉⑨,则蘧蘧然周也⑩。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11)。

                 ——《庄子·齐物论》

①罔两:影子之外的微阴。景:影子;这个意义后代写作“影”。②曩(nǎng):以往,从前。③特:独。操:操守。④待:依靠,凭借。⑤蚹(fù):蛇肚腹下的横鳞,蛇赖此行走。蜩:蝉。⑥胡蝶:亦作蜩蝶。⑦栩(xǔ)栩然:欣然自得的样子。

⑧喻:通作“愉”,愉快。适志:合乎心意,心情愉快。⑨俄然:突然。⑩蘧(qú)蘧然:惊惶的样子。(11)物化:事物自身的变化。根据本段文意,所谓变化即外物与自我的交合,推进一步,一切事物也都将浑而为一。

    影子之外的微阴问影子:“先前你行走,现在又停下;以往你坐着,如今又站了起来。你怎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操守呢?”影子回答说:“我是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又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难道像蛇的蚹鳞和鸣蝉的翅膀吗?我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会是这样?我又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而不会是这样?”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

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起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提起庄子,大家都会想到他曾经做梦变成蝴蝶的趣事。唐朝诗人李商隐在他的《锦瑟》诗中,以一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更使“庄周梦蝶”的故事成为庄子留给后人的典型印象。

    这个典故的原文其实很短,有如《庄子·齐物论》的压轴小结。请看:“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真是一只自在飞舞的蝴蝶,十分开心得意,不知道还有庄周的存在。忽然醒过来,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僵卧不动的庄周,不知道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一定各有自然之分。这种梦境所代表的,就称为物我同化。”

    做梦是十分普遍的经验,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几乎是个自然的现象。但是,当我们想起过去发生的事,不是也有“如梦似幻”之感,简直让人无法分辨孰真孰假吗?庄子在同一篇文章稍前,早就分析过梦的问题,并且把人生也看成一场梦。

    他说:“一个人,晚上梦见饮酒作乐,早上起来却悲伤哭泣;晚上梦见悲伤哭泣,早上起来却打猎作乐。人在梦中,不知道自己在做梦。在梦中还要问梦的吉凶如何,醒来后才知道在做梦。要有大清醒,然后才知道这是一场大梦。但是愚人自以为清醒,好像自己什么都知道。整天君啊,臣啊,真是浅陋极了!”

    依此看来,人生应该怎么安排才好呢?难道庄子会期望我们糊里糊涂过日子,因为“大清醒”实在太困难了?或者,即使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那么我的清醒在众人眼中会不会反而成了离经叛道的怪异现象呢?为了厘清问题的症结,必须辨明庄子所谓的“物化”(物我同化)是什么意思。

    一方面,庄周与蝴蝶“各有自然之分”,亦即,若是庄周,就接受自己是个“僵卧不动的”、与别人格格不入的、在世间走投无路的这样一个人;若是蝴蝶,那就“自在飞舞、开心得意”,尽情享受生命的喜悦吧!另一方面,不管你是庄周还是蝴蝶,其实都是一个整体中的一小部分,而整体中的一切都在互相转化啊!

    《庄子·知北游》有一段对话,直接答复了有关“物我同化”的问题。

    舜请教丞说:“‘道’可以获得而拥有吗?”丞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拥有的,你怎么能拥有‘道’呢?”舜说:“我的身体不是我所拥有的,那么是谁拥有它呢?”丞说:“它是天地所赋与的形体;生存不是你所拥有的,是天地所赋与的中和之气;性命不是你所拥有的,是天地所赋与的顺应过程;子孙不是你所拥有的,是天地所赋与的蜕变结果。

所以,行路不知去处,居住不知保养,饮食不知滋味。这一切都是天地间变动的气,又怎么可能被你拥有呢?”

    原来,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气”的变化。天代表主动的阳气,地代表受动的阴气,两者搭配而化生了万物。既然如此,物我同化就十分自然了。若要抵达这样的观点,还有一个关键的念头,那就是分辨“我有”与“我是”。

    所谓“我有”,是指肯定自己拥有“身体、生存、性命、子孙”。庄子已经清楚告诉我们这是无法成立的想法。至于“我是”,则是肯定自己“即是”或“等于”这四者。理由是:我与这四者都是天地所造就的。说得更浅显一些,就是不要执著于自我的存在,以为自己是个可以拥有某些东西的主宰者。

   如此说来,庄子不是有些消极吗?其实不然。他认为,人的生命包含了身体与心智,但是另外还有更高的精神层次。宇宙万物的变化也许真是一场梦,但是做梦的人一旦清醒,就会觉悟人生的可贵在于展现精神层次的意境。这才是庄子立说的用心所在。

    做梦,是每个人都有的经验;但是梦到什么内容,却不是你我可以选择或控制的。有些梦境比较清晰,醒来之后各种细节历历在目,叙述起来有如一篇小说;但是大多数梦境只留下一些模糊片段,随着清醒的过程而消逝远去。

    「庄周梦蝶」也许不是一篇寓言,而是庄子真正做过的一个梦。在我们平凡人读起来,难免心生羡慕,因为任何景观到了庄子手中,都可以写出一番深刻的道理,使得「梦蝶」这一幕成为庄子的注册商标,然后流传千古,至今仍为众人所津津乐道。

    那么,「庄周梦蝶」在原文脉络中是怎么说的?庄子想藉它来表达何种感悟?我们今天对于做梦这件事又有多少了解?最后,现代人能从这段故事中学会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真是一只自在飞舞的蝴蝶,十分开心得意!不知道还有庄周的存在。忽然醒过来,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僵卧不动的庄周。不知道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一定有所分别。

这种梦境所代表的,就称为物我同化。」(〈齐物论〉)    庄子名周,宋国蒙县人,生当战国时代中期,天下大乱。他选择平静度日,住在乡下地方,一家人过着穷困的日子。在〈列御寇〉的一段资料中,庄子一个邻居嘲讽他,说他「住在穷街陋巷,困窘地织鞋为生,饿得面黄肌瘦」。这很可能是客观的事实描述。

    庄子靠编织草鞋要养活一家人,实在并不容易,所以他每天不是到河边钓鱼,就是上山砍柴或用弹弓打鸟。这一天在山间走累了,找个舒服的树荫,躺下来睡个午觉。他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可以在花丛树林间自在飞舞,他的表情想必是得意微笑。

这时根本忘记了庄周的存在。    人为什么会做梦?原因之一是要避开那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譬如,穷人梦见自己发财,就是常有的例子。

西方有一则寓言,说一个牧童白天工作劳累不堪,但是一睡着就梦到自己变成国王,乐不思蜀。相对于此,一个国王白天享受荣华富贵,一睡着就梦到自己变成牧童,苦不堪言。这二人处境相反,说明贵贱固然有命中注定的成分,但是做梦也有身不由己的特色。

真实人生有时要靠做梦来调适一番,算是减少一些不公平的比例吧!  庄子并没有梦见自己发财,而是梦到了蝴蝶。这表示他所向往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富裕,而是心灵可以摆脱世俗的牵绊,自由地与万物往还。

    可惜好梦易醒,庄子回到现实世界,发现自己就是那「僵卧不动的庄周」。底下的问题比较有趣:是刚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回首前尘往事,很少人会否定「浮生若梦」这句话的。既然如此,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从「未来」的眼光回顾,不也是一场梦吗?

    这种看似消极无奈的念头,很快就被点化了,因为庄子接着说:「庄周与蝴蝶一定有所分别。」分别在于:当我梦见自己成为只蝴蝶时,在梦中我不会「质疑」自己真是一只蝴蝶吗?但是当我醒来之后,我却可以「质疑」自己真是庄周吗?这种质疑的能力正是人的特色所在。

    「质疑」表示人可以思考及选择自己要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譬如,不论生活如何困窘,庄子都可以坦然面对,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但是他在提升心灵方面却从不松懈,要努力修练到与「道」同游的境界。蝴蝶可以自在飞舞,但是牠没有心灵提升的可能性。万物都是按照自然的法则在活动,其中只有人可以选择如何安排自己的活动。这就是人与万物(包括蝴蝶在内)最大的分别。

    这种分别是个诅咒,还是个祝福?庄子的答案很清楚,当然是个祝福。所以他最后说:这种梦境所代表的,就称为物我同化。因此,在庄子看来,我与万物可以化为一个整体,这时我像一只蝴蝶可以到处飞舞,没有任何阻碍或限制。

而另一方面,我与万物的分别也很明显,那就是:身为一个人,除了有形可见的身体,还有心智的层次,可以从事思考活动,进而选择正确的修练途径,让自己的精神成为真正像蝴蝶一般,无拘无束地活在世间。这时世间的富贵或贫贱,得意或失意,荣耀或耻辱,以及种种相对的价值观,全都失去了对我的制约作用。

    庄子的思想是一个万花筒,从每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缤纷与瑰丽,同时也不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作概括说明。像「庄周梦蝶」可以当成简短的寓言来念,引发一些空灵的遐思就很值得了。

    「庄周梦蝶」的数据出于〈齐物论〉,列于此篇的最后部分,有如结语一般。〈齐物论〉是《庄子》全书的第二篇,内容相当抽象。事实上,也就在此篇中,庄子已经描写过「做梦」之事。他说:

    「一个人,晚上梦见饮酒作乐,早上起来却悲伤哭泣;晚上梦见悲伤哭泣,早上起来却打猎作乐。人在梦中,不知道自己在做梦。在梦中还要问梦的吉凶如何,醒来后才知道是在做梦。要有大清醒,然后才知道这是一场大梦。但是愚人自以为清醒,好像自己什么都知道。」(〈齐物论〉)

    庄子这段话除了强调梦境与现实往往相反之外,也提醒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要有「大清醒」,也就是不要以为人间现实的一切就是我们人生的全部。单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可以借用西方对于梦的研究来作个对照比较。

    以弗罗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为例,他在《梦的解析》中,指出:人会做梦,是因为潜意识的作用。所谓潜意识,是指我们平常清醒时无法意识到的部分,这一部分潜藏于心中,有如冰山在水面下的六分之五的体积,其庞大复杂的内容远非我们所能想象。

人在睡眠时,意识不再清醒,有如戒备松懈,这时潜意识就浮现于脑海中,编织各种情节的故事,有时光怪陆离,难以索解。

  如果追问一个人的潜意识是如何形成的,那么答案是:他在幼年时所有受挫的念头与欲望,由于压抑而埋藏在内心深处,这些东西构成了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受压抑的欲望在做梦时显示出来。弗罗伊德就根据这套理论来为人治疗心理疾病。

我们在电影上常可看到西方世界的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医师,他们的办公室总会摆着一张长沙发,让病人躺在上面诉说自己做过的梦。经过对梦的分析与解释,使病人察觉自己小时候所压抑的欲望,然后希望从此不再受它所困扰。

    弗罗伊德的说法有他一定的道理,但是错误在于他把「性的压抑」当成最主要的心理症结,这就未免犯了过于简化的毛病。他的后学立即提出:「自卑」应该是更为普遍的人类幼年经验。这一系列的主张,都是把梦当做潜意识的运作结果。

    不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似乎是一般人都可以接受的说法。美国纽约大学一位化学教授,在长期研究之后依然无法归结出一个方程式。有一天夜里做梦,忽然梦到那个方程式就在眼前。

梦醒时分,他抓起床头一张纸写下这个方程式。但是这张面纸太薄了,字迹模糊不清。他为此十分懊恼,只好继续做实验。两周之后,同样的梦境又出现了。这一次他准备好了,抓起手边的笔记本记下这个方程式。他公开承认自己就是靠这个方程式得到诺贝尔奬。

    这个故事也可以说是:当他睡觉时,潜意识突破了封锁线,把白天所想不通的环结连起来,然后在梦中展示出来。这样的梦与一个人小时候的遭遇并无瓜葛。

    当然,做梦也有预示未来的作用。缩小范围来说,庄子自己也说过一则「白龟托梦」的寓言。在〈外物〉中,宋元君由于白龟托梦而找来渔夫,但最后还是杀了白龟用龟壳来占卜,七十二次都没有失误。庄子介绍这则寓言的目的倒不是探讨做梦,而是为了提醒人们:再怎么聪明也敌不过众人的算计。上上之策还是减少欲望,修练自己的德行,如此自然不会到处树敌,以致陷于万劫不复的困境。

    综合上述各种说法,可以知道做梦是怎么一回事了。它是潜意识的作用,但未必都来自受压抑的欲望,也可能是日有所思而夜有所梦的结果,并且也可能预告了未来的遭遇。如果花一点时间分析及了解自己经常在做的梦,应该可以较深入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庄子对自己梦蝶所作的简单描述,也包含了一些深刻的哲理。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线索,可以带领我们进入道家的世界。

    人的生命不可能摆脱时空的限制,譬如庄子生在战国乱世,又困处于弱小的宋国,但是他的心智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思想做为归依之所。他学习老子,推广道家,在学术上成就斐然。这种评价,不论好坏,都是后代的事;对于庄子本人而言,每天的生活才是真实的人生内容。

    他深知人间的险恶,对自然界则情有独锺。人对自然界可以采取四种态度:竞争、利用、保护与欣赏。这四者不可偏取或偏废。譬如,我上山游览遇到毒蛇或黄蜂,这时只能考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采取一切手段来保护自己。其次,像庄子一样,钓鱼或射鸟,都是利用自然界的资源来满足家人的营养需求。农夫耕田而有收成,也都属于此类。人的生命从来就是利用或依赖大自然的。

    由此再推到保护层次。这一点对古人而言比较陌生,因为古人的科技水平有限,对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破坏大都是可以复原的。至于欣赏,则是重点所在。自然界依其自身的规律而运作,显示了无心而有秩序的美感。

这种美感唤醒了众人,让他们在厌倦于人际往还的复杂关系时,可以稍事休息,以较为轻松的心情去欣赏大自然的一切。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辛弃疾推而广之,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何止是青山绿水,一花一叶也都有动人的姿彩。至于鸟兽虫鱼,除了孕生了美感还可亲切互动,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李义山说:「庄生晓梦迷蝴蝶。」在此,「迷」字与其说是执着与依恋,不如说是欣赏与赞叹。

    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总会想办法加以化解。人的想象力提出了化解之道,方法有三:幻想、梦想与理想。「幻想」一词表示不切实际,或者说是有意逃避现实。我念中学时数学不好,不免幻想自己数学都考满分。一般而言,这称为「白日梦」。但是,不管白日或夜晚,若睡着了而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所做的梦,就可以说是「梦想」了。

    因此,梦想不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它可能是来自潜意识的暗示。若是把梦中不由自主所出现的内容,投射到现实生活中,由此产生改革现状的愿望,那就可以公开声称是「我的梦想」了。像「我有一个梦」这样的语句,在美国政坛上已经成为动人的口号,总能吸引大家驻足倾听,想要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心意。「人类因为有梦想而伟大」,这句话是文明进步的契机。

    至于「理想」,听起来冠冕堂皇,一方面它与「现实」是对立互补的,因为没有理想,则现实将失去方向;另一方面它由于一个「理」字,好像比较理性,减少了如梦似幻的感受成分。理性使人可以沟通,进而取得共识,可以一起商量如何改善现实。

    幻想、梦想与理想,这三者不可能完全区分开来,只能就其成分比例来作判断。当我们欣赏大自然时,可以幻想自己是只蝴蝶,但终究少了一点「栩栩如生」的气氛。这样的幻想如果经常出现,难免干扰日常生活的轨道,从务实变成务空,而幻想也变成逃避的借口罢了。

    梦想的特色在于潜意识的运作,不是你我可以操纵的。像庄周梦蝶,能使庄子在苏醒后,随即思索:是我梦见了蝴蝶?还是现在蝴蝶梦见了我?我与蝴蝶一定有所区分。因此,物我固然有同化的一面,但是我身为一个人,还是应该修练身心,以求展现人的更高意境。

    从梦中醒来之后,就是为自己设定理想的时候了。理想是对未来的憧憬,提供现实一个明确的方向,因而也引发了上进的动力。庄子的理想不是要成就治国平天下的大业,而是要唤醒人们追求生命的安顿。不论个人处境如何,「逍遥自在」不是人类最深的向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