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是汉人吗 应对石敬瑭予以再认识

2019-08-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前, 多数人都认为:石敬瑭是一个没有骨气的皇帝, 对少数民族政权奴颜婢膝, 不仅自己没有尊严, 也丢了汉族人的颜面;为了当皇帝,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 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对后唐", 最终当上了晋朝的皇帝[1].事实上, 这些对史实的解读偏离了历史的真相, 不知道后晋与大契丹国之间的关系, 因而对石敬瑭这个历史人物的品行的评价也显得过于浅薄了.石敬瑭是汉人吗 应对石敬瑭予以再认识1 契丹救了石敬瑭, 后晋是契丹所建934年, 后唐将领李从珂弑君自立.

当前, 多数人都认为:石敬瑭是一个没有骨气的皇帝, 对少数民族政权奴颜婢膝, 不仅自己没有尊严, 也丢了汉族人的颜面;为了当皇帝,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 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对后唐”, 最终当上了晋朝的皇帝[1]。事实上, 这些对史实的解读偏离了历史的真相, 不知道后晋与大契丹国之间的关系, 因而对石敬瑭这个历史人物的品行的评价也显得过于浅薄了。

石敬瑭是汉人吗 应对石敬瑭予以再认识

1 契丹救了石敬瑭, 后晋是契丹所建

934年, 后唐将领李从珂弑君自立。当时契丹的前皇太子生活在后唐, 他写信给契丹国主耶律德光, 呼吁出兵讨伐李从珂, 契丹军队先后攻下云州、河阴、灵丘、阳城、洼只城。也就是说, 云州早就被契丹攻占了, 后来石敬瑭将云州献给契丹, 只不过是物归原主。

石敬瑭是汉人吗 应对石敬瑭予以再认识

936年七月, 由于李从珂对时任后唐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不信任, 因此发兵攻打石敬瑭, “唐遣张敬达、杨光远帅师五十万攻太原, 势锐甚”[2]1377。石敬瑭显然不敌李从珂, 因此不得不向契丹求救, 他对契丹说:“李从珂弑君自立, 神人共怒, 宜行天讨”[2]40。

石敬瑭是汉人吗 应对石敬瑭予以再认识

这个过程有点像吴三桂向清求助, 让清军攻打李自成。接到邀请后, 九月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亲自领兵援助石敬瑭, 先后攻克雁门、忻州、太原, 大败李从珂部。

契丹军队在解了太原之围、救下石敬瑭之后, 石敬瑭在当天夜里出太原城拜见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对石敬瑭很和蔼, “执手抚慰之”, “约为父子”[2]1377。此后辽兵攻下晋安。十月, 耶律德光封石敬瑭为“晋王”, 亲临石敬瑭府邸, 石敬瑭携夫人为耶律德光敬酒祝寿。

不久耶律德光再次召见石敬瑭, 赐坐给他并说:我带兵远袭三千里, 获得了胜利。我“观汝雄伟宏大, 宜受兹南土, 世为我藩辅”[2]41。十一月, 耶律德光命人在晋阳设坛, 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显然, 后晋是契丹国的藩属国。

既然契丹已经攻下了后唐的土地, 为什么不亲自管理这个地区, 反而要交给石敬瑭管理?契丹为什么不像清军一样入主中原呢?一个原因是契丹人认为中原地区不适合居住, 证据是:后来契丹军队在947年攻占汴梁之后, 耶律德光说:“汴州炎热, 水土难居”[2]64。

可见当时契丹人并未觉得中原是适宜他们居住的地方, 因此他们扶植了一个政权, 让石敬瑭代理契丹管理后唐的土地。另一个原因是, 当时耶律德光做了一个梦, 梦见观音菩萨让他立石敬瑭为“中国帝”。

《辽史》对此的记载是:永州“兴王寺, 有白衣观音像。太宗援石晋主中国, 自潞州回, 入幽州, 幸大悲阁, 指此像曰:‘我梦神人令送石郎为中国帝, 即此也。’因移木叶山, 建庙, 春秋告赛, 尊为家神。

兴军必告之。”[2]504当然, 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契丹人认为中原几经征战、民生凋敝, 契丹属于外来政权, 如果直接管理汉人, 那么汉人未必服从管理, 不如让汉人代替自己管理汉人, 契丹从后晋得到供赋, 反而省力。

2 契丹对石敬瑭不薄, 但石敬瑭对契丹有二心

石敬瑭很会讨耶律德光的欢心, 因此契丹从始至终对石敬瑭不薄, 这体现在:

第一, 契丹从李从珂手中挽救了不敌李从珂的石敬瑭, 对石敬瑭有救命之恩。

第二, 契丹建立了后晋这个国家, 封石敬瑭为后晋皇帝。

第三, 契丹厚待石敬瑭。936年十二月, 耶律德光把降兵和五千匹马赐给石敬瑭, 又帮助石敬瑭击败了赵德钧率领的叛军。当时赵德钧向契丹提出请求, 请求契丹立自己为皇帝, 放弃支持石敬瑭, 但是契丹方面拒绝了, 并且帮助石敬瑭击败了赵德钧。

息兵后石敬瑭向耶律德光辞行, 两人在酒酣之际“执手约为父子”。可以说耶律德光对石敬瑭有救命之恩、知遇之恩、信任之恩, 他对石敬瑭的恩情使他有足够的资格担任石敬瑭的义父。

临行前, 耶律德光赐石敬瑭白貂裘一件、厩马二十匹、战马一千二百匹, 命大臣率五千骑兵护送石敬瑭回洛阳。临别之际耶律德光对石敬瑭说:“我留在此地, 等平息乱局之后再回去”。也就是说要为石敬瑭善后。之后耶律德光多次派亲信对石敬瑭表示慰问。

契丹在回师途中攻打了后唐的残部, 为石敬瑭清除了后患。此后契丹对石敬瑭的晋国也是有情有义的, 石敬瑭手下的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广想要背叛石敬瑭、投靠契丹, 契丹没有接纳他, 反而帮助石敬瑭镇压了范延广的叛乱。

此后契丹和晋国的关系稳定了下来, 晋国就是契丹国的附庸国, 与契丹国属于臣与君的关系。例如石敬瑭会像臣子一样对耶律德光进谏, 曾劝耶律德光不要频繁打猎, 耶律德光不仅没生气, 反而认为石敬瑭的进谏是善意的。

晋除了每年进贡岁币之外, 逢年过节会进贡, 还经常不定期向契丹进贡黄金、茶叶、药物、弓矢、马鞍、名马、布匹、樱桃等———就如同契丹的其它藩属国女直、室韦、靺鞨、吐谷浑、回鹘等一样;但不同的是, 晋国是契丹国亲手建立的, 因此晋国向契丹进贡特别勤、问候起居特别勤, 在一段时间内两国的关系也特别亲密, 辽国对晋国的使节也格外优待。

937年, 石敬瑭提出要把雁门以北地区、幽州、蓟州地区“归还” (《辽史》原文为“归”[2]43) 给契丹, 并且承诺每年像后唐一样继续向辽国进贡帛三十万匹, 但是契丹方面拒绝了。

可见契丹国对石敬瑭非常尊重, 对晋国表示了足够的善意。由此还可以看出, 网上流传的“石敬瑭为了当皇帝, 以割让十六州为代价, 邀请契丹出兵相助”是虚假的, 因为石敬瑭在937年并未献出十六州, 只是献了一部分, 而契丹并未接受;可见双方在契丹出兵之前并未以土地为条件达成协议。

此外, 契丹还曾免除晋国延边四个州应当向契丹进贡的钱币, 曾赏赐给晋国良马, 在石敬瑭过生日时还会遣使给石敬瑭送生日礼物。

石敬瑭很会讨好契丹国主。例如除了进贡、问候、礼数周全之外, 后晋曾多次遣使, 提出要给契丹皇帝和皇太后上尊号。938年, 耶律德光和皇太后接受了尊号并且改元为“会同”, 石敬瑭派人道贺, 在此期间将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献给契丹, 这些其实是贺礼, 并不是为了请求契丹国出兵帮助自己而提前许诺给契丹的出兵代价。

而且前文已经指出, 是契丹国的军队从后唐手中夺下了这些土地, 之后交给石敬瑭的后晋管理, 因此石敬瑭只是将这些土地物归原主。

如果没有契丹出兵, 不仅这些土地有可能仍然属于后唐, 而且石敬瑭也可能被李从珂杀害了。因此石敬瑭并不是没有气节地主动割让十六州的土地给契丹, 而是知恩图报, 将本应该属于契丹的土地还给契丹。

之后耶律德光改幽州为南京。为了对石敬瑭此举表示感谢, 契丹派人出使晋国, 为晋国大臣加官进爵, 这是因为当时晋国在名义上和事实上都是契丹国的附属国 (只不过这个附属国有自己的皇帝) , 契丹给晋国的大臣升官, 也算是对石敬瑭的一种奖励、肯定。

石敬瑭之所以对契丹非常殷勤, 第一是因为两国是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 第二是因为石敬瑭确实应该感激契丹对他的恩情, 第三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 第四是为了麻痹契丹方面。石敬瑭并不想长期居于契丹之下, 也就是说, 尽管石敬瑭应当对契丹感恩, 尽管契丹一直对石敬瑭不薄, 但石敬瑭却并未真正想臣服于契丹, 因此也未真正想对契丹报恩, 他对契丹的殷勤只是一种表面功夫。

尽管在石敬瑭在世时他一直没有公开反对契丹, 但有迹象表明石敬瑭对契丹有二心。这些迹象包括:

第一, 940年十一月, 南唐派人给契丹送密信, “言晋密事”。此后南唐多次给契丹送密信, 都应当是汇报石敬瑭对契丹有二心。但耶律德光对此并没有作出明显的反应。

第二, 941年五月, 契丹的藩国吐谷浑的一些大臣背叛契丹投靠后晋, 后晋接纳了叛乱者, 直到第二年耶律德光遣使至晋国索要吐谷浑叛乱者之前, 石敬瑭一直没有主动将叛乱者交给契丹。在此期间契丹还给石敬瑭送了生日礼物, 可见耶律德光对石敬瑭很宽容。

941年六月, 朔州节度副使赵崇赶走了契丹族节度使, 要求重归后晋, 契丹派兵围城, 石敬瑭表面上不敢接纳朔州, 但事实上想和平解决此事、争取到朔州, 最终契丹攻破朔州城。

第三, 石敬瑭去世后, 他的儿子明显有反意, 这应该是受到了其父亲的影响。尽管石敬瑭不敢明目张胆地表露出反意, 但石敬瑭的儿子石重贵却想要与契丹公开决裂了。

942年, 石敬瑭死后, 契丹为之辍朝七日, 派使节到后晋吊唁。为了答谢契丹派人来吊唁, 石重贵派人到契丹表示感谢, 但书信中只称“孙”不称“臣”。契丹方面询问此事, 后晋使节说:“石敬瑭是由契丹国立为皇帝的, 但石重贵是后晋自立的皇帝, 因此说石重贵是耶律德光的孙子是可以的, 但说石重贵是耶律德光的臣子是不可以的。

”[2]56这导致耶律德光非常生气, 但是后来石敬瑭的母亲去世后, 契丹还是派人到后晋吊唁。石重贵正式登基时契丹也表示了祝贺。石重贵过生日, 契丹还送了生日礼物。

但是到了942年十一月, 契丹得到来自后晋的谍报, 已经确切知道后晋有二心。因此十二月契丹向后晋出兵, 理由是“晋叛盟”, 也就是说后晋背叛了契丹、撕毁了盟约。但早已有准备的后晋进行了顽强抵抗, 令契丹损兵折将、伤兵惨重。

直到946年契丹才灭掉后晋, 当时契丹将领高模翰指出:“不义必败, 其晋之谓乎!”[2]1378尽管认为后晋不义, 耶律德光对石敬瑭的妻子李氏仍颇为优待, 在大军进入汴梁时命大臣持着诏书进入汴梁向李氏说明, “以安其意”[2]62。

石重贵被俘后, 耶律德光并没有惩罚后晋的文武百官, 他说:“其主负恩, 其臣何罪”, 让百官仍任原职。而且耶律德光对石敬瑭的后人也可谓仁至义尽, 他并没有处死石重贵, 而是封其为崇禄大夫、检校太尉, 为了表明石家忘恩负义, 封石重贵为“负义侯”。

耶律德光命原后晋的大臣将石家老少护送到黄龙府安置, 并且给他们宫女50人、宦官3人、东西班官员50人、医官1人、控鹤4人、厨师7人、茶酒司3人、仪鸾3人、健卒10人。安排可谓十分周全。

但是在平定后晋的叛乱之后, 耶律德光在归国途中病逝。

3 对石敬瑭的评价

可以肯定, 石敬瑭有一定才能、也会搞好人际关系, 因此耶律德光对石敬瑭印象非常好, 为石敬瑭建立了晋国并封其为皇帝。

可以说, 耶律德光对石敬瑭恩重如山, 不仅从李从珂手下救了石敬瑭的命, 而且封他为皇帝而非节度使。

事实上, 耶律德光这个决定给自己、给契丹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耶律德光如果仅仅封石敬瑭为节度使并且决定在灭了后唐之后由契丹直接管理中原地区, 那么石敬瑭及其后人不会有强烈的反意。但耶律德光封石敬瑭为皇帝, 石家自然会倾向于谋求独立。

因此, 契丹国在942年之后不得不耗费巨大的国力灭掉后晋。也就是说, 契丹国在灭掉后唐后本可以直接管理中原地区, 但由于扶植了后晋, 后来又不得不兴兵灭掉后晋, 这相当对为本国树立了另一个对手。而且在契丹攻打后晋的过程中, 因为局势的混乱又出现了一个后汉政权, 这相当于又给辽国制造了一个敌国。随后后周、宋乘乱在中原地区建立, 都成为了辽国的敌国。

事实上, 石敬瑭并不像他表面上表现得对契丹那样恭敬, 反而一直希望摆脱受契丹辖制的命运, 这一点就连南唐都有所察觉。因此石敬瑭并不是毫无骨气的人———尽管这种骨气从本质上说属于忘恩负义。

耶律德光对石氏父子一直不薄, 但石家为了自己的利益, 并没有一直对耶律德光保有感恩之心, 因此耶律德光称石家忘恩负义并非不恰当。如果石家一直能保持对契丹的忠诚, 不仅自己可以享受荣耀, 中国北方地区也可以保持稳定, 后唐、后周乃至北宋都不会出现, 也不会出现因这些朝代的更替而产生的动乱。

事实上, 后汉与辽国的关系同后晋与契丹的关系非常相似, 后汉为了抵御后周而不得不成为契丹的附庸国, 后汉皇帝认辽国皇帝为叔父, 自称侄子。与此类似, 在1005年的澶渊之盟中, 宋朝向辽请和, “以太后为叔母”[2]175, 宋朝的这种做法就比较聪明, 因为在辽国太后去世后宋朝不必认辽国皇帝为叔叔。

中国后世的史书之所以不愿意谈及石家对契丹国背信弃义, 之所以不愿谈及后晋是契丹建立的附属国, 主要是出于华夷之别;后世史家只看到了石敬瑭对契丹的软弱, 却不愿承认契丹在当时的强大, 不愿承认契丹对石家有恩有义、石家却背信弃义。

事实上, “辽之先, 出自炎帝”[2]26, 中华的先祖不仅只有黄帝, 还有炎帝, 因此契丹族也是中华正统族裔之一。不应当认为石敬瑭的后晋是正统, 更不应当把建立后晋的契丹当成夷狄。

事实上, 辽也接受了汉人的文化, 例如1013年铁骊国向辽国求佛像、儒书, 辽国赐给铁骊“护国仁王佛像一, 易、诗、书、春秋、礼记各一部”[2]187, 可见辽已经成了汉文化的传播者;又如1057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向皇太后进献自己的一首诗, 名为《君臣同志华夷同风》, [2]289在这首诗中, 契丹人肯定不会认为自己是夷狄, 那么契丹人显然认为自己属于“华夏”。

因此今天的史学家不应再带着华夷之见审视契丹与后晋的关系。如此一来, 就可以对石敬瑭有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