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适论兰亭集序 “惠风和畅”背后的风波 ——《兰亭序》与《兰亭论辨》

2017-06-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兰亭序>,以其美妙的文辞和书法上飘逸洒脱的风格.婀娜多姿的字形结构.富有变化的用笔,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堪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传本墨迹中的经典.在其传世过程中发生的许多故事,更是增添了这一惊世杰作的神秘感.相传<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李世民葬入昭陵,后人已经无缘见到.在后来流传的诸多版本中,唐代冯承素的摹本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一本,因其首尾留有唐中宗年号"神龙"长方形半印印迹,故又称神龙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卷纵24.5厘米,横69.9厘米

《兰亭序》,以其美妙的文辞和书法上飘逸洒脱的风格、婀娜多姿的字形结构、富有变化的用笔,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堪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传本墨迹中的经典。在其传世过程中发生的许多故事,更是增添了这一惊世杰作的神秘感。

相传《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李世民葬入昭陵,后人已经无缘见到。在后来流传的诸多版本中,唐代冯承素的摹本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一本,因其首尾留有唐中宗年号“神龙”长方形半印印迹,故又称神龙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卷纵24.5厘米,横69.9厘米,凡28行,共324字。

然而,这个名作背后却有着惊人的风波:《兰亭序》究竟是不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这里的“是”与“不是”,并非指向现存的神龙本兰亭是摹本不是原迹,而是指东晋时期是否有《兰亭序》这样的书体和书风。

较早对《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赵魏。他认为《兰亭序》“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意思是东晋王羲之时期的书法风格不应如此。后来更为直接提出质疑的是清末的李文田,他比较了定武本兰亭和晋代碑刻,认为:“以今见晋碑,皆未能有此一种笔意,此南朝梁陈以后之迹也。”李文田还以《兰亭序》文本与《世说新语》所载《临河序》文本作比较,认为《兰亭序》“文尚难信,何有于字”。

真正把这个质疑风波推向高潮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

1965年《文物》第6期刊发了郭沫若《由王谢墓志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文章所说的王谢墓志是指1965年1月在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和1964年9月同在南京出土的《谢鲲墓志》。王兴之,其父王彬为王羲之父亲王旷之弟;谢鲲,东晋初年名士,子谢尚、从子谢安均为东晋大书法家。

王谢二人与王羲之或多或少地有着一定的关联。郭沫若从二墓志书风、《兰亭序》文本、李文田的质疑等多个角度论证《兰亭序》非东晋王羲之所书,认为文章和墨迹都是王羲之七世孙、由陈入隋的智永所托。

郭沫若文章发表后,在文化界、书法界引起巨大反响。高二适在同年第7期《文物》发表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批驳了李文田、郭沫若的观点。继郭沫若、高二适以后,龙潜、启功、于硕、徐森玉、李长路、史树青、商承祚等纷纷发表文章,就《兰亭序》是否是王羲之所书、东晋时期是否有《兰亭序》这样的书风展开论辩。至1973年,文物出版社将主要论辩文章汇辑成《兰亭论辨》一书,于1977年出版。

撇开当时这个特定时代的政治因素不谈,尽管迄今为止论辩仍没有最后的定论,但围绕《兰亭序》展开的这场讨论,对于我们认识魏晋至初唐书体书风的发展,思考行书的起源断代、墨迹与碑刻的比较、《兰亭序》版本的考证、王羲之书风特征等诸多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东晋时期,究竟有没有《兰亭序》?或许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谜。在没有新的文献和考古发现之前,除了研究探讨以外,“从旧说”或许是我们现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