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演讲 辜鸿铭的著名演讲——《中国人的精神》

2019-05-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个人对辜鸿铭是比较陌生的.今天看到他的演讲<中国人的精神>文字版,对他说到的温良,同情心,记忆,孔子的学说,宗教等所吸引到了.辜鸿铭,字汤生,是中国近现代一位精通多种语言的国学大师.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

我个人对辜鸿铭是比较陌生的。今天看到他的演讲《中国人的精神》文字版,对他说到的温良,同情心,记忆,孔子的学说,宗教等所吸引到了。

辜鸿铭,字汤生,是中国近现代一位精通多种语言的国学大师。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辜鸿铭演讲 辜鸿铭的著名演讲——《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一生共获得十三个博士学位,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等九种外语,曾为六国使节充当翻译,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第一”。

辜鸿铭喜欢中国文化是真喜欢,他生平好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总能骂在要害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辜鸿铭演讲 辜鸿铭的著名演讲——《中国人的精神》

在辜鸿铭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按照辜先生的说法,中国人实际上已经变种,不再是真正的中国人了,因为几乎丧失了“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既有着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辜鸿铭演讲 辜鸿铭的著名演讲——《中国人的精神》

(一)何为真正的中国人?

何为真正的中国人?在辜鸿铭先生说到,或许可以将真正的中国人称之为被驯化了的动物。并用一个词形容真正的中国人——温良。这里,辜鸿铭先生借用了麦嘉温博士说的话: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颓废的、被阉割的驯良。这种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分析这种温良的特性时,就会发现这种温良乃是同情与智能这两样东西相结合的产物。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智能,这里所说的驯化的动物是具有某些人类的只能,与野生动物的智能是完全不同的。它既不源于推理,也不生自本能,而是起自人类的同情心和一种依恋之情。一匹纯种的阿拉伯骏马之所以能够明白其英国主人的意图,既不是因为它学过英语语法,也不是因为她对英语有本能的反应,而是因为它热爱并依恋它的主人。

同情的力量给予真正的中国人以同情感和人类的智慧,造就了他那难以言表的温良。

(二)中国的语言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

原因就在于儿童和未受过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力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能够起到如胶似漆的作用,用它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外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感到中国的语言如此难学,正是因为他们受过太多的教育,受到过多的理性与科学的熏陶。

我们学习一种新的东西,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否则就难以学会它。因为一个孩子就像真正的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三)为什么需要宗教?

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在辜鸿铭看来,人类需要宗教同需要科学和哲学的原因是一样的,都在于人是有心灵的。

人们之所以需要宗教、科学、艺术乃至哲学,都是因为人有心灵,不像野兽仅留意眼前,人类还需要回忆历史、展望未来——这就使人感到有必要懂得大自然的奥秘。在弄清宇宙的性质和自然法则之前,人类就如同处在黑屋之中的孩子,感到危险和恐惧,对任何事情都难以把握。

辜鸿铭先生认为宗教可以给人一种安全感和永恒感。在自然力的恫吓下,在冷酷无情的同胞面前,在令人恐怖的大自然的神秘感的驱使下,普通百姓们转而求助于宗教——在这个避难所里他们找到了安全感。

耶稣说过:“我赐给你安宁,这种安宁,世界不能给予你,也无法将它从身上剥夺。”这就是辜鸿铭先生所说的宗教给予众生的安全感和永恒感。

孔子的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因此,在儒学中必定存在像宗教那样能给众生以安全感和永恒感的东西。

(四)儒学

孔子整个的教育思想体系或许可以被归纳为一句话:君子之道。

孔子的君子之道同宗教一样,要求我们服从自己真正的本性。这种本性绝非庸众身上的粗俗、卑劣之性。它是爱默生所说的一种至诚之性。因此,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说过:如果我们学习并试图拥有君子之道的优美情趣和得体的举止,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何为君子之道。

孔子的君子之道不是别的,正是一种廉耻感。就像基督教《圣经》中的正直一样,是对是非或公正,对称作廉耻的公正之生命与灵魂,对那种无法名状的绝对本质之一种本能的、活生生的洞察与把握。

真正使人服从道德规范的是君子之道——从宗教的角度说,人们服从的是心中的上帝。因此,宗教真正的生命所在是君子之道。

宗教的生命与灵魂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由爱而生。人类首先自男女之间学到了爱,但人类之爱并不仅限于男女之爱,它包括了人类所有纯真的感情,这里既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那种亲情,也有人类对于万事万物所抱有的慈爱、怜悯、同情和仁义之心。事实上,人类所有纯真的情感均可以容纳在一个中国字中,这就是“仁”。

简言之,宗教的灵魂、宗教的感化力的源泉便来自于这个中国字。“仁”来自爱——不管你如何称呼它,在这个世界上这种爱最初是起自夫妇。宗教的感化力就在于此,这也是宗教中的至上之德。

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