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旅游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古人智慧的结晶 太震撼了!

2019-12-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处,这里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又称"伊阙".龙门石窟坐落在绿水青山之中,万像生辉,栩栩如生,被称作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洛阳旅游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古人智慧的结晶 太震撼了!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

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处,这里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又称“伊阙”。龙门石窟坐落在绿水青山之中,万像生辉,栩栩如生,被称作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洛阳旅游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古人智慧的结晶 太震撼了!

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关于龙门石窟还有这么一段传说:隋朝隋炀帝杨广有一天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于是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于是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洛阳旅游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古人智慧的结晶 太震撼了!

从古至今,龙门的景致就被称为洛阳八大景之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可见古人对龙门石窟的赞赏之高。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也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

洛阳旅游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古人智慧的结晶 太震撼了!

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达400年左右,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

在龙门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约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通过龙门石窟的雕像,反映出北魏和唐代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

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

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石窟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存,其极具异域格调的外在形态和充斥着人文意识的内在涵养,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诉求意愿的物质折射。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绝的创造能力,透过这一遗响千载的人文景观可以得到透彻的解说。

以上文字有些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