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钢几岁 李兴钢:以“几何”营造“胜景”

2017-10-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上述针对当代现实的自我设问中,我们尝试进行和正在进行一系列以"几何"营造"胜景"——以建筑本体营造自然空间诗性的实践以作回答.不同项目所处地域或城市中自然因素的多样性和唯一性成为设计的引发要素.我们企图在不懈的实践中表述对传统的敬意,对现实的改变,对一种文化及生活理想的回归.北京的复兴路乙59-1号改造项目,是我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独立工作室成立(2003年)后的第一个完成项目,当时正值国家体育场——"鸟巢"赢得国际竞赛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

在上述针对当代现实的自我设问中,我们尝试进行和正在进行一系列以"几何"营造"胜景"——以建筑本体营造自然空间诗性的实践以作回答。不同项目所处地域或城市中自然因素的多样性和唯一性成为设计的引发要素。我们企图在不懈的实践中表述对传统的敬意,对现实的改变,对一种文化及生活理想的回归。

北京的复兴路乙59-1号改造项目,是我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独立工作室成立(2003年)后的第一个完成项目,当时正值国家体育场——"鸟巢"赢得国际竞赛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实施方案,作为中方设计主持人,与Herzog & de Meuron自参与设计竞赛以来的密切合作,使我对于HdeM贯穿全程的研究式工作方式印象深刻。

复兴路项目作为旧建筑改造设计,基于对原建筑较无规律的结构体系的仔细观察和研究,将其转化为外加的幕墙结构网格,作为立面及内部空间的控制系统,形成了有自身独立特征的结构、形式和景观。

其核心空间是一处自下而上垂直延伸的游园式空间,不同透明度的幕墙玻璃既对应内部空间中人的行动、视线和外部的景观,又使城市中的建筑呈现出深邃、平静而丰富的气质。

看似随意实则具有严密几何逻辑的幕墙网格及各种透明度的玻璃,构成了笼罩在空间中人之眼前的人工界面,将外部乏味喧嚣的城市街景裁切成一幅幅别有意味的静谧画面。

HdeM注重研究建筑表皮及内部空间之关联的设计表现方式,无疑对我亦有潜在的影响,但在空间设计中则加入了我一直以来感兴趣的园林式空间系统,使得人眼前的内外景观成为空间的主题,同时景观画面的形成则因表皮所形成的界面及其透明度而有丰富的变化。"表皮与空间"第一次被自觉及有意识地转化为"几何与胜景"。

与复兴路项目几乎同时开始、位于四川千年古镇——安仁的建川文革镜鉴博物馆(暨汶川地震纪念馆),园林及景观的要素和主题被进一步强调,博物馆的主体展厅就是一个被包裹于外围商铺之内的、廻环转折、游走停留的"复廊"式空间,而"复廊"在东、南、西、北、上、下的端部"亭台"则收纳捕获了不同方向的街道及天空和小巷地面的景观;线性的廊式空间中因在转折节点处加入的"旋转镜门"及其旋转对光线的作用而产生了变幻多端的"虚像"景观;当然,复廊与多个庭院之间亦有行动、视线和景观的关联。

不同方位的六处"亭台"空间,以长宽高均为5.6米的空间六面体为原型,朝向所面对的景观进行不同的"张开"动作,形成各具特点的空间界面;"复廊"展厅的潜望镜式筒状空间及其镜像作用下的虚拟延伸所形成的虚实空间界面,将空间中的现实景象与人的活动以及镜中虚像捕获于人的视线和心理之中。

外墙的表皮材料由内青、外红两色页岩砖拼砌而成,并因"花墙"孔洞和建筑师特别研发的"钢板玻璃砖"而产生了墙体透明度的变化,以对应内部功能的私密及开放程度。

对比钢筋混凝土,砖材料的使用及开发在现代施工水平落后的四川小镇实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此,表皮的处理与"界面"的安排关系并不密切,成为相对独立的元素。

缘起于Art AsiaPacific Magazine 和People’ s Architecture Foundation邀请加入的"Building Asia Brick by Brick "活动,我开始使用著名的儿童积木玩具"乐高"制作装置作品:乐高1号(2007年)和乐高2号(2008年)。

乐高1号直接取材于著名的江南园林——留园中的太湖石"冠云峰",乐高2号则将明代《素园石谱》中的"永州石"经由一系列二维转化为三维的方法建造而成。

两个取材于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物——山石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瘦漏透皱"。"瘦漏透皱"通常被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至关重要的太湖石的评判标准,其实也完全可以构成对现代建筑质量的评判:"瘦"描述了建筑的外形或形体,"漏"描述的是内部的空间变化,"透"描述建筑中的取景,而"皱"则可描述材料和肌理。

这一对作品介于人工和天工、建筑和非建筑之间,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人与自然融合相通的哲学和生活理想。它们像石,又似山,像两栋复杂的建筑,更像两座未来的超级立体城市。而如此复杂的形体、空间、肌理和景观意象,则完全由单一重复的乐高砖块用最简单的连接方式"砌造"而成,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记。

2008年,接受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张永和教授邀请设计参展作品时,正值四川5·12汶川大地震发生,而我正在美国讲演访问。电视画面中大量灾区房屋瞬间倒塌,而现代的混凝土建筑虽被摧毁成为废墟,却仍然造成救援其下方灾民的极度困难。

于是我想到用身边易见的材料代替乐高,用积木式的砌造方式建造一座"轻房子"。最终以我所在的大型国有设计院日常输出图纸用的纸箱为"砖",以日常打印设计图纸剩余的打印纸轴(纸管)为"梁板",从而用纸材料在威尼斯军械库处女花园建造起一所可供坐卧起居等"日常生活"的临时房子。

一方面,纸砖房使用的轻材料和"减震"式的基础构造,意味着应对自然的不同方式和建筑另外的发展方向:以柔和的方式应对自然的轻型建筑,而非以抵抗的方式应对自然的重型建筑。

另一方面,纸砖房使用了令人目眩的大量图纸箱和打印纸轴作为"标准"砌筑材料和构件,在暗示着当下中国生产式输出的建筑设计状态的同时,也提示应对中国大量、高速的建设项目时,或许使用某种单一、重复的元素作为单体及材料构件,可以成为较为理想的建筑质量控制策略之一。

北京地铁昌平线西二旗站,成为随后的"轻型建筑"实践项目。源于折纸艺术的造型,两个矩形的筒状PTFE膜结构呈现出轻盈、通透和韵律感。膜材本身也有一定的结构作用,自身的张力和钢结构之间形成一种结构的复合作用。

在晚上建筑里的光线可以透射出来,让空间变成一个半透明的发光体,而白天阳光可以照射进去,空间变成一个透光体。膜材像折纸一样的转折在光线作用下让人感受到奇妙的雕塑感。在这样由折纸一样的半透膜结构以及光线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空间界面中,穿行列车以及车站中匆忙旅行的人们成为特别的城市之景,这个不大的建筑也带给人每天回家的温暖感。它以弱和轻的方式以及温柔的姿态显示它的存在。

2008年还曾发生过一次"海之贝"风波,我们工作室完成的深圳湾体育中心竞赛方案,在被业主通知中标后不久又被宣布取消实施而改换另外的方案,这个方案中,我们在30万平米的体育场馆设施中更大规模地采用了不同类型的膜结构。

项目得而复失令人心痛,于是有了后来的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同样是在海边,采用了与"海之贝"相类似的几何构型,但结构与材料已由膜结构改换为钢网壳结构。在这个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项目中,建筑中"形式、结构与空间的同一性"被特别强调。

海南会展中心规模巨大,但建设周期却只有一年半,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建筑非常累人,而最后的总体完成度并不高。2010年开始设计的元上都遗址工作站,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一个小建筑,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的入口处,它被进一步化整为零,成为大小不一的若干圆形和椭圆形坡顶的小小建筑,又按使用功能被分类组合及相互联接,形成一群彼此呼应的小小聚落。

这组小建筑朝向外侧的连续弧形界面,罩以白色透光的PTFE膜材,带来轻盈和临时之感,似乎随时可以迁走一样,暗合草原的游牧特质,同时表达了对遗址的尊重;而建筑朝向内侧的部分,其坡顶弧形体量在严密的几何规则控制下被连续剖切,形成连续展开的、呈曲线轮廓起伏波动的折线形内界面,并暴露出膜和混凝土两种结构。

这个具有强烈动感和自由感的人工界面,对话于苍茫的自然草原和静谧的遗址景观。"几何与胜景"的设计思想因这个小项目而被清晰和明确。

唐山"第三空间"项目,由海滨、草原的自然地景回到密集人工化的城市环境,其主体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两幢百米高层建筑,76套复式单元(私人会所)与下方的公共部分共同形成具有完善生活设施的商业综合体。在每个复式单元内部,连续抬升的地面标高,犹如几何化的人工山地,容纳从公共到私密的使用功能,在多样的空间变幻中形成静谧的氛围。

所有复式单元在垂直方向并列叠加,对应的建筑立面悬挑出不同尺度及方向的室外亭台,收纳下方和远处的城市及自然景观,并形成繁复密匝的"垂直城市聚落"意向,使建筑的空间和形象与城市景观产生因借和互动。

与1976年大地震几乎被夷为平地后、短短30年间拔地而起的新人工城市——唐山不同,绩溪,这个位于安徽黄山东麓的古镇,具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古徽文化的核心地带,其得天独厚的山形水势、风土人文、村镇格局成为绩溪博物馆的设计之源。

整个建筑覆盖在一个由"屈曲并流,离而复合"的经线控制的连续屋面之下,剖面的的组合变化导致起伏的屋面轮廓,是对绩溪古镇周边山形水系的演绎、展现和呼应。为尽可能保留用地内的现状树木,设置了多个庭院、天井和街巷,是徽派建筑空间布局的重释;水圳汇流于前庭,成为入口游园观景空间的核心。

按特定规则布置的三角形钢屋架结构单元(其坡度源自当地建筑),成对排列、延伸,既营造出连续起伏的屋面形态;又直接暴露于室内,在透视作用下,引导呈现出蜿蜒深远的内部空间。

以上的八个建成或基本建成项目,在本专辑中被进行了详细介绍——从最初的草图、构思,到详细的设计,再到细部和实施过程。我们着力于展现每个建筑设计中的"几何"之经营——形式、结构、空间及其互动状态,以及"胜景"之营造——建筑本体与自然或人工之景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互成状态。

后面我们还在进行和即将完成的几个重要项目,也体现着我们在既定方向上的持续追求。

即将开工建设的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办公楼改造,在内部改造和结构加固的基础上,重塑了内部空间和建筑外观。内部由一套自下而上的完整公共空间体系为核心,以楼梯、廊道和"景墙"为焦点元素,串联各层,将空间上下贯通,并营造出不断变化的光线和场景,景墙采用西班牙传统石材马赛克拼贴工艺,以像素化手法再现著名的《千里江山图》长卷,引导人在空间中的视线和行动。

为解决日晒问题,外部采用一套基于结构模数和开窗尺寸的预制GRC立体遮阳构件,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建筑,以相同的几何规则生成体量——外大内小两个矩形之间无缝连接一个以电脑自动生成的"极简曲面",在内部空间中人的眼前,将呈现出一幅幅神似三维的中国传统"景窗"画意,由构件的几何界面通过透视作用捕获外部街景而成。

同时,构件排列于立面而构成了建筑外部的雕塑感,也以此向西班牙天才建筑师高迪致敬。

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的吕梁体育中心,可以说是元上都遗址工作站设计的放大版,也是另一个重大设计竞赛方案——新疆"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场馆"失利后的延续之作。作为"造城运动"的一部分,这个体育中心位于规划中的新城中心区域,两侧分别是少水近涸的河流和黄土高原的丘陵山脉。

巨大体量的"一场两馆",以著名的"反向悬挂实验"辅以数字扫描找型、并以严密几何方程计算确定,生成彼此联接的抛物面拱壳结构,形成群组的开放式围合界面,与用地内保留的余脉山体相插接,并将外部连绵壮阔的山景因借收纳于这个巨大的外部空间。建筑形体如山脉一般连绵起伏,也形成未来城市中与自然景观相呼应的人工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