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为庚子国变写剧本 林琴南为“庚子国变”写剧本 揭露义和团灭门暴行

2017-10-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导读:所谓"庚子国变",即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兴起与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当年6月,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最后导致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险遭列强瓜分.林纾(1852-1924)作为近代著名翻译家与小说家,早已为熟悉近现代文学史的读者所熟知.除了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代表的巨量外国文学译作,以及大量的小说.诗词.杂文流传后世之外,林纾还曾创作出<蜀鹃啼传奇>剧本一部,因以真人真事

导读:所谓"庚子国变",即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兴起与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当年6月,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最后导致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险遭列强瓜分。

林纾(1852-1924)作为近代著名翻译家与小说家,早已为熟悉近现代文学史的读者所熟知。除了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代表的巨量外国文学译作,以及大量的小说、诗词、杂文流传后世之外,林纾还曾创作出《蜀鹃啼传奇》剧本一部,因以真人真事抒写"庚子国变"史实,尤为引人注目。

所谓"庚子国变",即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兴起与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当年6月,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最后导致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险遭列强瓜分。

因这一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也被国人称为"庚子国变"、"庚子国难"。林纾的《蜀鹃啼传奇》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创作的,该剧所涉"吴德案"及"衢州教案"的史实均发生在"庚子国变"期间。

《蜀鹃啼传奇》于1917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全剧共二十出。剧中有一位名"连书"字"慰闾"的中年男子角色贯穿全场,这个角色所演绎的就是林纾本人;因为"连书字慰闾"就是"林纾字畏庐"的谐音。剧本开场即是"连书"的独白,他自称"卑人连书,表字慰闾,东越人也。

生平冷癖,题起做官两字,如同恶病来侵,说到交友一途,即便拼命无惜"。这是林纾的夫子自道,也为剧中后来结交吴德绣埋下伏笔。吴德绣为第二个出场的角色,自称"下官吴德绣,表字柳村",这与吴德潚(字筱村)暗合;因"绣"的繁体字为"繡",与潚字从字形上已极相似。

吴德绣一上场即为帝国命运忧心,唱词中有"烦恼多,逐处名山暂消遣"云云,随即与"连书"在杭州交游,成为密友。

剧中人在一番"国难横心里"的感慨之后,通过游山玩水并不能排遣心中忧思。此后,早已对时局官场颇为不满、有意退隐江湖的吴德绣,却不得不再次面临一次人生重大抉择。原来,剧中时任浙江西安县知县吴德绣,接到省府严令,命其诛杀郡中教士教民。

本就对洋务运动倾心,且对无辜教民抱怜悯之心的吴德绣,冒着极大风险私自将文书压下,抗檄不行,致使义和团愤怒,将其全家数口杀死。而此时,同僚官吏坐视不救,惟求自保;地痞从中挟嫌,借机报复,无不令人震惊。

整个剧本一方面展现了清政府对待义和团和教士教民的亦恨亦惧、又打又拉的权衡心理,另一方面也揭露了晚清官场派系林立、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对官员庸碌、地痞横行的社会风气也多有披露。此剧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晚清社会的方方面面,细致入微地描绘出了帝国崩溃前夜的世道人心。

事实上,所谓"吴德潚案",即蜀中名士吴德潚及其家人在"庚子国变"中惨遭灭门一案,当时社会影响极大。据《两浙史事丛稿》载,吴德潚(字筱村),四川达县人,进士出身,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从杭州西湖蚕学馆提调任上,调往衢州府首邑西安县任知县。

吴德潚和维新派人士过从甚密,原与康有为等交好,仰慕西方文明,提倡新政;他和衢州的外籍传教士关系不错,故当京津一带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旗号,衢州某些地方官和士绅提出杀教士时,他认为"北事未定,洋人必不宜歼"而加以阻止;江山刘嘉福造反消息传来,他觉得"就算有几个毛贼在各处打劫,也是迫于荒年米贵原故",未及时采取防御之策。

就这两个较为开明、理智,其中又有所轻敌的观点,在一些和他有成见的官员和士绅眼里,便成了他"通匪"和"通洋"的罪名。

最终在官方默许的情形之下,被罗楠(握有团练兵权的士绅)等纵容"乱民"缚住手足,用一竹杠贯而扛之,像抬猪似的抬着游街,并将其胡子拔光,用杀猪刀穿心而死。

应当说,《蜀鹃啼传奇》的内容比较忠实地反映了上述这段历史,对吴德潚灭门惨案与"衢州教案"均有相当生动的描述,对包括鲍祖龄、洪思亮、周之德、罗楠等涉案人均有直接刻画,不啻为一部"信史新编"。